第一百八十一章 打脸王万德
其实众人都想错了,若论心机的话,就算是老奸宋江都难说稳赢他,更不用说在场的众人了,王万德的那点小伎俩比起老奸来说根本就是小儿科罢了,他又如何看不出?
只不过他站出来也是心中有依仗的,不是别的,正是那宝物图鉴中的一件——遁甲天书。
这乃是三国之中的魏国鬼谋之士郭嘉郭奉孝的宝物,它的效果很简单,可以鉴定别的东西,只不过一个月之内最多只能使用五次而已。
所以这里一边一手接着王万德递过来的字画,叶灵一边早就启动了那遁甲天书的效果,顿时,那幅字画的作者的情报已经出现在了他的面前。
——杜如晦。
初唐年间着名的政治家,和房玄龄并称为‘房谋杜断’,乃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左膀右臂,为他的贞观之治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是并没有太多人知道,他同时也还是一位优秀的书法家,这幅字画也是他自己留下的一副自勉的座右铭,书写的乃是蜀相诸葛亮的《出师表》中的一段。
叶灵此时心中已然有数,但是他考虑的也很万全,知道决不能一口就说出,否则也太诡异了,因此还是装模作样的研究起来。
众人自然明白这个道理,也都不以为然的看着,而王万德更是满怀恶意,就等着叶灵说不出来或者说错以后,马上就狠狠的嘲讽他一番,让他自己都感到惭愧,早点从这里滚出去。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众人一边等着叶灵这边,一边也在随意笑谈着,并且讨论着其余几件古董,毕竟这次辽国可是送来了足足四件东西,这幅字画只是其中一件而已。
其实王万德拿出这件也是有原因的,因为这字画经过他们的仔细研究已经七七八八了,这里面的内容虽然是孔明的《出师表》,但字迹却有几分不同,很大可能是后世的崇拜者仿写的,而且说到书法在场都是高手,尤其是蔡京和宋徽宗,两人更是当世排名前十甚至前三的书法大家,所以经过二人细细鉴别之后,都猜测乃是初唐贤相杜如晦的手笔。
不过两人也并无十分把握,毕竟杜如晦并不是以书法闻名,此外留下来的墨宝实在是太少,让大家都无法做个比较。
因此他才把这字画拿出来给叶灵,他相信这毛头小子肯定是猜不出的,弄不好还会一口就咬死是出自于诸葛亮本人——这绝对是一个精妙的陷阱。
叶灵‘细细鉴赏’的时候,王一指也在旁边心急如焚的看着,不过他更擅长玉石古玩方面,说到字画那就稍差一筹了,他只能是从笔法和纸质上分辨出不是三国时代的作品而已,但具体是谁写的却一无所知。
转眼间小半个时辰过去了,这对于鉴赏古董来说其实并不算长,因为这本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但是那王万德却早已经不耐烦了,笑盈盈上前一步道:“怎么样,杜小兄弟,应该已经有所收获了吧,不如说来给我等听听?”
‘唰’的一声,众人的目光再次回到了叶灵这边,叶灵抬头迎向王万德那貌似慈祥关爱实则暗藏印度的目光,却像是完全看不懂似的,极为诚恳道:“陛下,各位大人,在下才疏学浅,又年纪尚轻,实在是不该在各位面前妄言的。”
这话原本就在众人的预料之中,看到叶灵倒没有狂妄到直接就不懂装懂,胡乱分析,也算是合情合理,然后又把目光转了回来。
可是王万德又怎么能放过这个难得的机会,马上大笑这拍了拍叶灵的肩膀道:“年轻人不要这么畏手畏脚的嘛,有什么见解不要藏着掖着的,赶快说出来吧,不然岂不是让我们这些老家伙们失望?也让带你来的王先生没面子啊,哈哈哈。”
这话极为阴毒,一方面继续逼迫叶灵说话,另一方面还把王一指都捎上了,那意思叶灵若不说话就连王一指都要跟着丢脸,这对酷爱面子的年轻人来说,绝对是很有用的一招。
果然叶灵‘中招了’,马上就道:“既然王尚书如此厚爱,那在下就姑且一言吧,若有说错的地方,还望各位大人多多指教,若我没看错的话,这副字画的作者应该是——杜如晦。”
听到前半段众人都是不以为然,王万德更是心中得意,不过当那最后三个字一出口的时候,顿时就像是池塘里面丢下了一块巨石一样,一下子就激起了无数惊涛骇浪,所有人的目光瞬间都投向了叶灵身上,而且充满了震惊。
不过众人只是惊讶,并没有什么愤怒或者嫉妒,但是王万德却不同,他完全不敢相信这小子竟然一眼就看破了这字画的来历,杜如晦,这可是徽宗和蔡京两大书法名家才好容易看出来的,就连他都完全不知道,而这小子竟然只用了小半个时辰就看出来了,而且还是如此确定。
难不成这家伙真的是个鉴赏行业的天才?
叶灵这话一出,就连宋徽宗和蔡京两人都被惊动了,尤其是后者,除了一开始王一指和叶灵两人进来之后他夹着眼皮瞟了他们一眼以外,后面根本都懒得理会,这对他来说完全就是个蝼蚁一般的小人物罢了,作为此间主人的道君皇帝多少还得发一句话,以示礼节,而他却不用。
但是听了这话却让他也吃了一惊,当下也发话道:“哦?想不到小朋友年纪轻轻,倒是颇有眼力,你是如何判断出这是出自于杜相之手呢?”
蔡京何等地位,他一说话除了徽宗以外众人都只能老实听着,本来想要发话的王万德也只能吞回去了,此时他已经开始有点懊悔,若是这杜灵真的是这方面天才的话,那自己之前的所作所为岂不是给他创造机会表现了?要不然哪里轮到这小子说话!
听到蔡京问话叶灵也不怠慢,就各种忽悠各种夸张的说了一回,一半是在吹捧杜如晦的地位,一半倒是推崇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倒是没有多少和这书法本身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