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扯几句书中出现过的一个角色孙晟。
还没正式出场,只是作为背景交代了他是孙党领袖,带着弟兄们和宋齐丘对着干。
(当然这是书中描写,实际情况,我以后有空会专门写点,实际上孙宋的党争还是比较特殊且有意思的,和历史上的大部分党争表现形式很不一样。)
孙晟日常生活很奢侈,所以导致有些资料对他评价不高,但他的死很悲壮。
当李景达吃了六合、紫金山两次战略性的败仗后,南唐被后周打得呕血三升,李璟只能试图走外交路线,派孙晟和王崇质出使后周。
临行前,孙晟对冯延巳道“此行当属公,然忌若辞,则是负先帝也,既行,知不免,”
意思是这事情就该你去,但我如果不去就是对不起李昪,既然去了,就知道肯定要死。
孙晟为什么说这个话?
个人估计多半和冯延巳曾当面羞辱过他有关。
某次冯延巳借着酒意问孙“君有何解而为丞郎?”(你有什么资格当宰相?)
孙愤道“仆山东书生,鸿笔藻丽,十生不及君,诙谐歌酒,百生不及君,谄媚险诈,
累劫不及君,然上所以宾君于王邸者,欲君以道义规益,非遣君为声色狗马之友也。仆固无所解,君之所解者,适足以败国家耳”
Ps孙是山东高密人,莫言同乡。
意思是我是山东一个书生,论文笔华丽十辈子不如你,喝酒陪笑百辈不如你,谄媚阴险,永远不可能超过你。但皇帝所以请你当官,是希望你以道义劝善,不是让你当玩伴的,我固然是没什么资格当宰相,但你所依靠的那些,则能败国!
按照正常小说写作规范,这个时候,孙晟就该直接把锅甩给冯延巳,让他去送死。
结果孙还是自去了。
为什么?
我想是因为他知道冯延巳这等佞人使周后,不知道会造成多大损失来。
(实际上,由于奸佞出使后周,确实给南唐带来不小的麻烦,陈觉甚至矫柴荣之诏要求斩宰相严续,幸亏李璟此时脑子清楚,让钟谟再去问一次柴荣才搞清了真相。)
随后又对副手王崇质曰:吾思之熟矣,终不忍负永陵(烈祖陵墓)一抔土。”
去后正逢周军围攻寿州不下,以楼车载孙晟到城下,要其劝说刘仁赡(本文中边镐的伯乐)投降。
刘仁赡见了,披挂向城下而拜。
孙晟遥对刘道“君受国恩,不可开门纳寇”
回营后面对柴荣的质问,孙晟义正词严的回答“臣为唐大臣,岂可教节度使外叛”
柴荣被噎的没脾气,只好作罢。
随后将王崇质放归,而将其扣留,但待遇不错,经常招待着一起喝酒。
孙晟这段时间也尽心尽力的向柴荣表示,李璟真没野心,您收手吧,南唐肯定好好孝敬大周。
但这时南唐自作聪明是的搞了个反间计,被识破后惹得柴荣大怒,把钟谟和孙晟一块儿招去责骂。
随后:
忌正色请死,无挠辞。
又问江左虚实,终不肯对,比出,命都承旨曹翰护至右军巡院。
犹饮之酒,数酌,
翰起曰:“相公得罪,赐自尽”。
忌怡然,整衣索笏,东南望,再拜曰:“臣受恩深,
谨以死谢”。
从者二百人,皆诛死于东相国寺。
这段我觉得还是直接引用陆游的文字,虽然是文言,但应该都看得懂,寥寥数语之下,让人身临其境。
可以看到孙晟的壮烈之处实在是不下于颜真卿的。
相较于颜色鲁公的性如烈火,自蹈火堆而言,孙晟的“怡然”“整衣”“索笏”更具备了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一贯风雅言行审美-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君子死,冠不免。
但二者在历史上的名气可差的太远了。
原因是就是,我们国家有个不大好的传统,特别喜欢成王败寇的结果论。
当然这也是因为中华历史悠久,各色人物豪杰层出不穷,就算过滤掉失败者后,胜利者的故事也足以撑起一部极其完整的历史道德教材来。
只是对孙晟们而言,太不公平了。
换成一些小国试试看,恨不得连祖宗给皇帝抬过次轿子都写到正史里。
这里再插一句,那个披挂向下而拜的刘仁赡,守死城,后周屡屡攻击失败,只好围城招降,刘誓死不降。
此时刘的身体状态非常糟糕,原因是在之前,后周军队尚未合拢的时候,他向李景达建议,让边镐来守城,自己带部队出去死战一场。然而李景达可是在餐霞楼上吓晕过去的人啊,怎么可能同意?
刘由此被气得疾发……
他儿子刘崇谏见大势已去和刘下手重要将领商量投降。刘得知后下令腰斩,监军去中门哭求,依然无效。
后来又去求刘仁赡的老婆出面,刘夫人直接说“小儿子被杀固然是不忍,然而如果宽恕他死罪,那么刘氏为不忠之门”,然后催促刘仁赡赶紧动手。
注意,判的是腰斩而不是普通的枭首……
最后刘的病越发严重,卧床不起,手下献城投降。
柴荣入城后,命人把刘抬到他面前,叹息良久,最后赐玉带,御马,随后让其安心养病,而刘当日便卒。
之后柴荣在官方悼文里夸他“尽忠所事,抗节无亏,前代名臣,几人可比!予之南伐,得尔为多。
……
说了这两人,是想引出一些我的想法来。
题目叫做我所想呈现的。
我曾经很喜欢一个作者-贼道三痴,当得知他身染重疾后,我订阅了他的所有作品,但大部分至今还没看,当时觉得大概能对他有所裨益吧。
可惜天不遂人愿。
他作品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雅致。
他的风雅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就像王国维说李煜的词是“神秀”而非“皮秀”“骨秀”。
很有孙晟临死前“索笏”的风范。
不是一个真正热爱历史的人是万万写不出如此有韵味的文字,他的书给我的感觉就是清流,从内里透出的那种一眼可以看到底部的干净。
当网文纷纷以爽点作为卖点,来讨好读者的时候,贼道三痴却淡淡的站在一边,写着自己喜欢的东西,不动声色的让大家感受到另一种阅读的快感。
这种快感和满篇的“莫欺少年穷”、“恐怖如斯”、“什么样的存在”等充沛的感情截然不同,只是轻轻淡淡的诉述着一些过去的人和事,用心的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那种与粗暴宣泄不一样的阅读体验和快感。
遗憾天不假年。
说回我自己,去年还是前年,无意看了个英国的综艺节目,纪念莎士比亚诞辰xx周年,七个小矮人,不对,七个哈姆雷特,同时登台,朗诵toboornottobe。
其中有黑人,有女人,还有甘道夫的扮演者,最终登台的是谁?
查尔斯王子!
一个莎士比亚,却能让英国人自发的纪念那么多年。
看看我们,纪念活动倒是不少,但都是官方举办的,具体什么样子,我也不多说了。
民间的则少之又少。
就算有往往也是某姓后人纪念祖先,纪念是真的,更真的只怕是好让自己有个名人之后的头衔来。
再说到李煜,作为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词人,李煜后期的词作真正达到了雅俗共赏,情景交融的至高境界。
哪怕是一个初中毕业生,当听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或者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时候,也会被受到感染,也会情绪波动。
这就是文字的魅力,遗憾的是,今天我们一提起他来,第一反应似乎是亡国之君?
这样的词人,却没多少人去纪念,有也只是少数学者或者爱好者而已,在整个大环境下,大家并不关心这个人。
我觉得有点难受。
再扩大到南唐,南唐催中国历史的贡献和其成就之高远超想象。
这一切主要是李昪的功劳,他的雄才大略不输唐宗宋祖,可惜仅仅因为非正朔和南唐三世而亡的因素就这样被忽略了。
至于李璟,李煜,冯延巳,徐铉等等,这些人随便哪一个放到周围小国家,大概都能被尊为国宝,甚至打造成国家名片,旅游卖点。
哪怕是次一等的史虚白,冯延鲁,徐锴,韩熙载,江文蔚,拿出来单说也都是熠熠生辉的历史人物。
可在他们自己的家里,却被渐渐的淡忘了。
文化这个东西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承才能一代一代增强,反之,今天你忘记一点,明天我拉掉一点,大概几代之后,也就不会有什么了。
反过来,我并不反对“莫欺少年穷”或者“恐怖如斯”。
486当政期间有句话很妙“只要是无害的就是有益的”。
这年头谁都活得不容易,总想着会所嫩模,实际却是搬砖干活。
累死累活一天下来打开手机看看爽文,确实是缓解疲劳和焦虑的上佳妙法,所以这些年爽文是越卖越好,据说还远征东南亚,为国创汇。
可是如果有空或者不那么累的时候,回头看看自己的传统文化,还真是挺有味道的。
正如同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觉得,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外面朋友真的好可爱。
可是随着年龄的积淀,再回头看看,真正的朋友也就那几个最初相识,最关心自己的始终是父母。
但我们给予他们的爱和关注相较于他们的付出,却是太少了……
其次还有一点,就是有趣。
这年头,有趣的事情太多,可也不太多。
我在以前的读者说里思考过幽默和滑稽的区别。
要滑稽很方便,眼下打开各色短视频app,裤裆里塞鞭炮的,作死社会摇的,看着都能笑出来,其实我笑点是很低的。
但除此以外我会觉得什么东西好笑呢。
分享一个历史豆知识。
陆羽在宋朝被奉为茶神。
茶楼的烧水炉子旁边都供着一个瓷陆羽像。
也不是就这么一放就死活不管的。
生意好的时候,会以茶水供之……
买卖不火了,直接用开水浇之……
其实这挺能反映国民性的,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不是特别虔诚,总喜欢把各色信仰当买卖来做。
你说这是好事吧,总觉得吃相有点难看,好歹是茶神啊,祖师爷啊。
但你要说这是坏事,我看也未必,起码中国人这种相对现实的态度,能减少不少宗教狂热者及信仰问题。(但这里面依然会涉及很多有意思的方面,有机会再说)
因为这个习俗的存在,宋朝窑工们烧出陆羽像后,验收也多了一道工序,随机挑一尊,用开水泼上去,如果裂了,这窑事物就不能用了……
这些都是古人笔记中记载,我觉得很好玩,看的时候不至于哈哈大笑,但看完后还是要嘴角上扬摇头不已的。
而这种有趣也正是我所追求的。
和风雅一样,也是想在书中呈现的。
这是属于我们这个民族所特有的东西……
说了那么一大堆,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归纳,敲黑板
下午两点就上试水推了。
对于新人作者而言还是很重要的,因为编辑很忙没时间看文,他们只会看数据,来决定此书的命运。
这次的试水推其实并很好,上的是分类热门推而不是新书推,前者相较于后者,在网页上的位置更靠下,所以我有点担心。
推荐期间还请各位多多推荐和投票了。
这年头,都流行刷了,但我觉得没意思,有这精力我不如多写几个字,多翻几本资料,有这钱,我宁可扔给孔夫子那帮奸商也不愿意参与作弊……
就这样,一切靠大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