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蛮族战皇

第16章 朝中党群

蛮族战皇 末家大少 4741 2022-11-08 02:54

  公元682年深秋。

  大明宫外秋风瑟瑟,落叶枯黄......

  在皇帝病重,多日不起之时,北部长城,边关守将此刻八百里加急,发来军情告急文书,催促朝廷救兵,需求粮草和军备......

  虽然大唐数次派兵征讨,突厥人几度反复,但是这个北部边疆的战乱亦是五六年一小打,十年一大战,历来就没有平静过。

  此刻代高宗临朝的武皇后是站在龙椅前等了半天,只是看到大唐的几十位将军,在哪里相互争吵,说自己的过往有如何的功勋,想要争取这一次出兵突厥的主帅。

  文官只是在一边窃窃私语,都不敢加入这种争夺很激烈的朝堂兵权之争。

  我突然出列,大声说:“臣有本奏。我保举薛仁贵,此人要是能为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率兵击骨咄禄部于云州,那么突厥之乱可平息。”

  此刻的皇后武媚娘,是眼光从群臣身上看向我,然后微笑着说:“司马大学士上官朗的建议正和我意。我怕就命薛仁贵前去领兵。”

  此刻基本上排在武将末尾的薛仁贵是惊愕得无与伦比。

  他不过是一个少将军衔,如何堪当大将军之职务?

  这等于是直接官升上三级,还给了最大的元帅称号。

  搞封建时代的等级制度,论资格排辈的形式,当时已经是成为了习惯。这也是此后1400多年封建帝制的习惯。

  很多人都被这种突破常规,扰乱所谓纲常的举措惊呆了。

  这朝中还有二十几位上将,还有七十几位中将,两百多位少将,什么时候轮到区区的薛仁贵?

  所以很多人恶毒的眼神齐齐的看着我,我后背的朝服温度大概只有3000多度......

  毕竟这种晴天霹雳一样的决定,使得满朝上千的大唐朝官,都是面面相觑。

  此前一分钟......赵国公长孙元翼身边,一群太宗皇帝凌烟阁派党羽有60多人,围在那里,在筹划如何保举自己的人上位。

  在朝中,除了权臣还得有兵权在手。没有文武大权的话,这个小集团不构成势力......

  赵国公长孙元翼就是前面丞相长孙无忌的孙子。

  此前长孙无忌任丞相时就诸多的朝中争斗。

  但即使是皇帝的最佳宠臣,他的结果又是如何?

  贞观元年(627年),长孙无忌改任吏部尚书,并被定为功臣第一,进封齐国公,食实封一千三百户。

  因为他在太宗登基时,是玄武门之变的主要勋臣,又加上他是国戚,还深受太宗礼遇,能够出入太宗卧室。

  这种待遇是普通的臣说没有......毕竟这是兄弟与手足般的感觉。

  同年七月,唐太宗又拜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

  当时,有人进密表劝谏,认为长孙无忌权宠过盛,此后怕此人借着机会罗置党羽,扩展私家势力,这样对太宗的管理不是很好。

  唐太宗居然信手将密表递给长孙无忌去看,以表明君臣无猜之意,又召集群臣,当众表示对无忌的信任。

  但长孙无忌担心富贵至极会带来灾祸,一再恳请,辞去相位。

  他也是真心的这样想。毕竟财富可以说几辈子享用不尽,功德自在人心,荣耀事实彰显。

  可是身边一群急着想上位的群臣,那一个不看在眼里、妒在心里、痒在骨里......

  长孙皇后也知道此刻朝堂上群臣议论鼎沸......亦为之极力劝说。

  于是唐太宗也是无奈,只得改任长孙无忌为开府仪同三司。

  贞观七年(633年),唐太宗册拜长孙无忌为司空。

  长孙无忌上表推辞,被驳回后,又通过高士廉再次提出请求,认为以外戚担任三公,会招致“圣主私亲”的非议。

  唐太宗仍旧不许,表示授官是以才德为标准。并没有看是血亲我的事实,其实这也是对的,应该是谁的公德,就是谁的。

  这个不看脸,也不看亲属关系,在朝就是看一个东西,德政和功绩。

  文官看德政的治理,武将看阵战的功绩。

  这个有什么怕人议论的?

  那些小人看见别人拉屎,他自己菊花就会痒的货,你想他没有意见和想法,这是不可能的。

  可长孙无忌,又亲自上表辞让。

  唐太宗于是在奏报上批复道:“我为秦王时,你就是我的得力心腹,在你的辅佐下,我才得以廓清宇内,君临天下。以你的功绩、才干、声望,完全能胜任三公之职,你就不要再推辞了。”

  这可谓是事实存在,实至名归的表彰,有什么可推辞的?

  唐太宗为了表示自己对长孙无忌的信任。

  特意撰写一篇《威凤赋》,赏赐给长孙无忌,追思自己创业之艰与无忌的佐命之功。这是唐太宗对手下股肱之臣的一种感怀。

  其实君臣都能做到这样礼让和信任,这国家本应该更加繁荣昌盛才对。

  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封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十四位功臣为世袭刺史。

  长孙无忌被封为赵州刺史,改封赵国公。

  当时的他认为实行分封有害无益,便上表反对,他在陈诉中诚恳的说道:“臣等披荆斩棘的侍奉陛下,才得到如今的四海一统,陛下却让我们世代治理外地州郡,这跟流放有何不同?”

  唐太宗叹道:“分封功臣,是要让你们的后代世代捍卫王室。你们却把我这山河般庄重的誓言看得淡薄,反而心有怨言,我又怎能勉强诸位到封地去。”分封之事因此作罢。

  其实这也是长孙无忌为臣的一种智慧,他岂能不知道这是恩惠,他故意装着很小家气,使得这份厚礼能退回去。

  自然我敢说,很多凌烟阁二十四位功臣的后人,此事后都很嫉恨和埋怨他的说话。

  世袭难道不好?子孙有了封地,世袭官位,此后这些都有了。

  贞观十六年(642年),长孙无忌进拜司徒。

  这些还不是太宗皇帝表彰他们这些大臣功勋的一切。

  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请国画大师,出手丹青,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挂入凌烟阁,长孙无忌则位列第一。

  同年四月,唐太宗命长孙无忌与房玄龄、萧、李,会合大理寺、中书省、门下省,一同审讯太子李承乾谋反案。不久,唐太宗改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任命长孙无忌为太子太师

  按照道理,这长孙无忌应该是儿孙满堂,家族世世代代,福禄享受不尽的事实。

  贞观二十年(646年),长孙无忌与太子太傅房玄龄、太子太保萧一同辞去三师官职。

  公元647年,长孙无忌又遥领扬州都督。

  一年后,中书令马周病逝。唐太宗任命长孙无忌为检校中书令,并主持尚书省、门下省事务。

  它事实上有了朝中大权,事实还有了地方行省的兵权和经济大权......

  毕竟祸事躲不掉,好事命不长......

  长孙无忌还是被人设计,被一群人事实给诬陷,最终给害死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