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就在幼儿园表演,在蒙古族老师的传授下跳过蒙古族的舞蹈。
所以在少年时代我就很感兴趣的知道了蒙古人就是:赛马,射箭加摔跤,赛马敖包蒙古包......
这既是我对蒙古人最初的认识,也是此后一直对蒙古人习俗的一种认知。
蒙古族素有马背上的民族之称,长期游牧生活锻炼了他们的骑马技艺。
蒙古儿童从五、六岁起就开始学习骑马,到十一、二岁就要随大人骑马放牧,十五、十六时就可进行马上战斗技能的训练。
在成吉思汗和忽必烈大兴武功时,每家男子都要做到“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
赛马分为赛走马和赛快马两类。
成年人赛走马,男女儿童赛快马。
赛程最短16公里,最长60公里,一般都是三、四十公里。
赛走马,既赛快、更赛美,包括赛马的外貌、走路奔跑的姿态美不美,马的鞍子、赛手的穿戴和姿势美不美。
赛快马,是不备鞍辔的骣骑直赛,以赛速度为主。
挑马、驯马是赛马取胜的基础,所以赛马前赛手都要自己挑选和调教比赛的马匹,一般要调教15天左右,蒙古族称为“吊马”。
在蒙古人每年的“那达慕”大会上,取得名次的马匹都要集中到主席台前,依名次排好队,听牧民朗诵赞马诗。
赞马诗的内容十分丰富,马的形象、产地、放牧者、调教者、骑手、比赛的特点等,都囊括其含义当中。
此外,还要特别表彰冠军,在获得第一名的马的头上、身上撒奶酒或鲜奶。
射箭比赛是蒙古人最通常进行的一项比试。
弓箭最初用于狩猎和作战,在兵器不发达的古代,弓箭的作战威力可想而知。
蒙古人在历来的战斗中积累了使用弓箭和制造复合材料弓箭的精湛技艺。
成吉思汗和他的军队,正是凭借着在当时无与匹敌的疾风骤雨般的骑射武功,而统一中国,而开疆拓土的。
射箭比赛分骑射和静射两类。
骑射,射手身穿窄袖紧身短袍,身背弓箭,乘马到起跑线,令发后起跑,抽弓搭箭,瞄靶射出。
一般规定每个射手射9支箭,分三轮射完,每一轮设三个靶位,间距25米,以中靶箭数环数多少而确定前三名,给予奖励。
静射,射程比国际射箭短,一般为15米或20米,使用的靶是五种颜色的“毡牌靶”,靶的中心是活动的,中箭后就掉下来。
三箭射完,以中靶箭数评出优胜者。
再说到蒙古人的摔跤。
摔跤是蒙古族人的长项,按照蒙古族的传统习惯,赛前要推举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编排、根据报名参赛选手的情况,少则编为32人或64人,多则编为512人或1024人,不能出现奇数。
比赛采用单淘汰式一种,一跤分胜负,膝盖以上任何部位先着地者为败。
比赛不限时间,不分体重。摔跤手有专门的服装,蒙语叫“卓德格”。
上身为牛皮或帆布制成的紧身半袖背心,钉有银钉或钢钉;腰系红、蓝、黄三色绸子做成的围裙(蒙语称“希力布格”)。
下身穿用5米或10米的白布特制的肥大的摔跤裤,外面还要套上印有花色图案的套褥,这样出汗不沾衣服,且可防止伤害事故。
脚穿蒙古靴或马靴。
此外,脖颈上还要套上五色绸条做成的项圈似的“章嘎”,“章嘎”标志取得的名次,得胜次数越多,彩条越多。
赛手出场前要唱摔跤歌、跳鹰步舞。
摔跤歌也叫出征歌,雄浑高亢,以壮行色。歌词大意是“来吧,无畏的健将们,为了健康入场来摔吧。考验我们的意志,较量我们的力量的时候到了!”
鹰步舞的跳跃要求是又高又快,既是赛前的准备动作,也是壮声威之举。
待裁判员发令后,双方先握手致意,然后便开始交锋。在“那达慕”大会上,数百上千的选手龙争虎斗,扭法盘旋,蔚为壮观。凡参加“那达慕”的摔跤手都有奖。
摔跤比赛第一名常奖马一匹,第二名奖牛一头。
当时在蒙古大军中这是十分荣耀的一种奖励。
敖包,也叫“脑包”、“鄂博”,是“堆子”的意思。
为意味象大海一样的茫茫草原,没有道路,也难以辨别方向,行政区划、游牧交界更无以标界,人们便垒石成堆,作为路标和界标,这就是敖包的由来。
后来,有鉴于中原民族以山为天之象征,祭山祈年,没有山或离山较远的草原上的人们,便“垒石为山,视之为神”,借以祭祀,这样敖包又成为天和神的象征了。
敖包有单个的,也有7个或13个的敖包群。
人们出门远行,凡路经敖包都要下马参拜,祈祷平安,还要往敖包上添几块石头或几捧土,以求吉祥。
祭敖包是蒙古族最为隆重热烈而又普遍的祭祀活动,常在水草丰茂、牛羊肥壮、气候宜人的夏季进行。
祭祀的时候,敖包上要插树枝,树枝上挂五颜六色的布条或写有经文的“天马图”,祭祀的形式一般有血祭、酒祭、火祭、玉祭四种。
牧民群众围跪三边,而向活佛。当活佛发出祭祀开始的经令时,法号奏出深沉粗犷的音乐,众喇嘛和牧民双手合十,口诵经文为祭。然后,参加祭祀的人们一起围着敖包从左向右转三圈,祈神降福,保佑人畜两旺。
一般的祭祀礼仪完毕,就会举行传统的娱乐活动,按照民俗有赛马、摔跤、射箭、唱歌、跳舞和宴会等。
祭敖包活动一般要搞上几天,人们可以借此开怀畅饮,青年男女可以借机约会。
《敖包相会》这首民歌,唱出了当时蒙古草原上青年男女约会时的心情,并传唱至今。
蒙古民族素喜歌唱,蓝天绿地,辽远开阔,扬鞭纵马,歌从衷来。生活的每个领域:祭祀祖先、出征打仗、怀乡思亲、恋爱结婚、迎送亲朋以及吃饭喝酒、生老病死,皆入歌吟唱。
其民歌形式分长调和短调两类。长调多流行在牧区,节奏自由,高亢奔放,词少腔长,起伏迂回,绵绵不绝。如《辽阔的草原》、《嘎达梅林》、《赞歌》、《森吉德玛》等。
短调多流行于半农半牧区,也叫爬山调,与陕北“信天游”同属一类,其特点在于节奏规则,两句一节,节节押韵,铿锵悦耳,错落有致。
Ps:书友们,我是末家大少,推荐一款免费小说App,支持小说下载、听书、零广告、多种阅读模式。请您关注微信公众号:dazhuzaiyuedu(长按三秒复制)书友们快关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