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出处《伐晋兴齐》。
虽然此前武则天时代动用了科举制度,选拔任用了很多人才,使得大唐盛行一时的文人风雅。甚至于影响到中唐和后唐时期,出了很多的诗人。
到了宋代,当时的背景处在北部草原游牧民族发展迅猛的历史时代,于是政治环境复杂多变,内外矛盾错综交织。
学者严复曾说:“古人好读前四史,亦以其文字耳。若研究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中国所以成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姑不具论,而为宋人之所造就,什**可断言也。”
他的言下之意,我们现在的文化,包括教科书的很多内涵,都有着很深远的大宋文化传承氛围。
事实我们看到后来,南宋灭掉此后,是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他们没有新的文化氛围加入,毕竟蒙古人才开始有自己文字。
明朝也没有更多的新文化体现,也是把宋代的一切照搬。
满清王朝更是元代历史的又一个延续。
说起宋朝,我们自然会想到诸多文人雅士美妙的诗词、领先世界的科技发明、登峰造极的水墨丹青绘画……
这些辉煌灿烂的文化和成就并非偶然出现,而是当朝者推行重文轻武政策的结果。
这事实是统治阶级,意识到了他们需要一个合理的管理体系,来推送民族自身的富强,只有国家富强了,科技文化发展了,军事力量和国防力量自然也就上去了。
其实这就是治国平天下的策论。
宋朝在政治制度上以史为鉴,守内虚外,推行“以文治国”的理念,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先“以文治天下”的国家。
公元960年,我们看看当时的宋朝是如何的仓促建立。
在赵匡胤陈桥兵变的不久,北宋王朝建立之初,宋朝系四面楚歌。
至少后周,被夺取权力,强势打压下去的旧军阀,旧贵族势力,他是内心不服赵家的。
其实就是后周的皇帝坐在那里,他们也是心里不舒服和服气。
很多有钱人,都是希望自己能坐皇帝位的个东西。
北宋的周边,民族政权威胁无时不在。
在这种状况下,宋朝为何推行重文轻武政策呢?我们或许可以从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中找到答案。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故事我们不重复。
但是他充分体现了,此刻我们不打了,坐下来,大家安心的过日子的基本理念。
这种兵不血刃,就让属下拥兵自重,争权夺利的一帮兄弟就此歇菜,解甲归田的作为,值得我们从政的人去理解和探讨。
毕竟再搞下去,皇袍加身的就是一群人,而不是一个人了。国民已经不堪战争的苦难,不能在打下去了。
宋朝在唐朝晚期,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战争不断的基础上建立。
所以它的政权本身来自藩镇割据,它不允许手下的将领再走过去的路线。迟早也去威胁到自己。
这也是历史学家评论的,开国始祖赵匡胤,因为系亲身经历了五代十国的种种军事政变和战乱,而他也是因兵变才黄袍加身,因此对“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有着深切的体会。
这也就是“枪杆子里面去政权”的说词。
为了防止历史重演,他借鉴历史,限制和削弱将领兵权,将兵权全部收归皇帝之手。
事实建立中央集权,统一管理的王朝等级制度,这是一个大方向的问题。也是势在必行的。
宋朝建立之后,宋太祖不急于收复北方的幽云十六州,也不立刻收拾十国分裂割据的残局,而是听取赵普的建议,夺取统兵大将手中的军权。
可以从赵普的提议,由此而来的“杯酒释兵权”看出,文人的确在“谋算天下,统一社稷,经络帝国,繁荣帝制”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田志光就此评论说,宋朝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是史无前例的......
那是一个文官制度高度发达的朝代。
毕竟让封建帝国的皇帝就此奉行“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管理理念,推行“重用儒臣”的治国方针,这并不容易。
这意味着作为皇帝,文治武功中的文治,就得一多半放权给这些文人了。
历代的皇帝,都是希望自己金口玉言来管理天下,事实上他看不到自己庞大帝国的很多地方,又如何治理?
这和某些没有怎么读书,但是把权利看得比命中重集团董事说的话:“你算老几,我听你的?”
这和历代皇帝的言词如出一辙。但是没有人才的管理,国家和企业,寸步难行。
这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不等于个人意志。
民众、群体的意向,才是社会最终发展的去向。
所以那些皇帝最后扑街了,那些一意孤行的董事长也不复存在。
事实在这种开放政策的感召下,宋代涌现出一大批极具影响力的士大夫。
这些士大夫作为治国理政的中坚力量,常以天下为己任,积极入世。
所以很多集团公司能成为前50强的超级集团,不是没有人才作为底蕴的事实。
他有人才,才有气势。
有了士大夫,宋朝才有繁荣的经济和文化体系,最终诞生的就是强大的宋朝王权与军事。
宋朝不少享有盛名的文人学者,同样也是叱咤风云的政治人物。
宋朝历代都以“不杀士大夫”为戒律不敢有违,在这一传统政策条件下,宋朝政治开明、言论自由,达到了一种历史空前的高度。
在朝堂上,官员进言只要“随意得体”,大臣互相争辩只要有理,皇帝一般不会追究,官员不用担心掉脑袋,更加不用担心被满门抄斩、株连九族。
这在前面朝代都是没有的。
即使说武则天也做不到。事实上武则天也有杖杀李氏公主皇子的事例......都是因为他们惹事之过。
据说,包拯经常在朝堂上和皇帝居事实而争吵,口沫有次还飞溅到仁宗脸上,但仁宗从不记仇,这样的事情恐怕只有在宋朝才会发生。
否则皇帝也不叫仁宗了。
其实我们看戏剧和电视连续剧时,只是想到狄连杰和包拯,有没有想到他们立足的历史舞台,其实就是一个仁德的帝皇所搭建的。
由此,优礼知识分子的政策,为赵宋王朝造就了大批的思想家、政治家以及管理人才。因此它不兴盛都是没道理的。
宋朝统治者,为防止地方权臣和皇亲贵族们的藩镇割据,和大臣、外戚、女后、宗室、宦官在私下擅权,为了镇压劳动人民的反抗以及防御辽、夏等侵扰。
在国家管理上,北宋皇帝都把把政治、军事、财政大权最大限度地集中到朝廷,建立起一整套**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所以,北宋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世纪时代形成的皇权帝国体制。
宋朝的中央政府沿袭唐制,中央设尚书、门下、中书三省。
同时,赵匡胤为了防止大臣专权,设立许多机构分割宰相的诸多权力,而且,赵匡胤还特许台谏官以重权,台谏官随时随事都可以弹劾任何当朝的执政官。
这其实是最早期的“廉政公署”机构。
也是皇帝正式认可的,纪律监察局。
因而,此后世人多称宋朝为士大夫政治。
在宋朝,科举对于政治来说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民间,人们对科举选士十分重视。
毕竟经过科举,成功进入国家政体管理以后,个人获得的荣耀也是前所未有的。
田志光于是说,宋朝推行文官政治,其必要手段就是大力发展科举。
宋朝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层的优秀子弟都可以应试入仕。
同时,宋朝增加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中者皆为“天子门生”,荣耀无比。这种制度一直援用到满清末年......
所以宋朝读书风气浓厚,以文为贵的思想深入骨髓。
宋代《神童诗》开篇就写:“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这一推送文化的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宋朝科学文化的发展,天文学、机械学、火药、指南针、造船技术以及诗词书画等领域,硕果累累,......而且在当时全世界文化领域中,华夏文明遥居世界前列。
为削夺地方兵权,宋太祖用高薪礼待士大夫。
不仅给予优厚的待遇,还曾立下誓言,不许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这也是刑不上士大夫的说法。
但是后来的贪官,也把这个意思领会错误,以为自己有高官,有人罩着,虽然缺德行,亦不可能被法律制裁......、
这种不缺官,不缺钱,不缺女,不缺地的人,他缺德......
最终贪官就不说了,没一个好下场的,毕竟它不属于士大夫之流。
所以也就不要牵强附会,以为自己是个什么不得了的东西。
据史料记载,以宰相、枢密使为例,“有正俸,有禄栗,有职钱,有从人衣梁,又有冬春服,冬陵二十匹、绢三十匹、冬棉一百斤。此外复有茶酒厨料、薪蒿炭盐……米麦羊口各项,至外官有公用钱,有职田,有茶汤钱,又有添给”。
官吏退休后,“又有祠禄,为退职之恩礼”。
若非犯了谋反之类的重罪,宋朝诛杀士大夫的事情并不多见。
苏轼因“乌台诗案”曾被捕入狱,多亏了宋太祖定下的“不杀士大夫”政策,才逃过劫难。
Ps:书友们,我是末家大少,推荐一款免费小说App,支持小说下载、听书、零广告、多种阅读模式。请您关注微信公众号:dazhuzaiyuedu(长按三秒复制)书友们快关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