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恶棍的一番语言把周襄王的怒火扇得更旺了,周襄王阻止富辰继续发言,同时命大夫颓叔和桃子担任伐郑军队的指挥官。
夏,狄师攻陷了栎邑,劫掠一番后撤军了。周襄王这才发现,狄人比华夏人好使唤多了。他决定继续拉进王室与戎狄的关系;经过一番往来磋商,他便准备娶一个狄国公主为王后。
富辰说:“坚决不可。臣听说:‘报者倦矣,施者未厌。’狄人本性贪婪,天王又开启了他们的欲念,您一定会后悔的!”周襄王仍然不听,结果周朝历史上第一位赤狄籍王后由此产生。
周襄王与隗后结合之初相处得还算融洽。但是隗后那些土里土气的习惯、惹人发笑的口音以及粗鲁暴躁的性格使周襄王很快感到了厌烦,他十分后悔为什么自己会娶这么一位搬不上台面的女人,想到今生都要和她混在一起,就感到焦躁不已。
周襄王对她越来越冷淡,王子带却表现得越来越热情。隗后天生好动,喜欢策马扬鞭、弯弓发箭、驰骋猎场;周襄王却经年累月泡在宫中不见阳光,捂得又白又胖;王子带则与隗后爱好相同。隗后出宫游猎时,周襄王乐得躲个清净,这就给了王子带和隗后搞到一起的机会。
当两人私通的消息传到周襄王的耳朵里时,他没有表现出任何惊讶和愤怒,他只是随随便便发出一道敕令,废除了她的王后地位,就好像他早已预料到今日的结果似的。
命令虽短,却激起狄人的极大反应。狄人马上派出使者前来交涉。但是那个满脑子卤煮的天子从来都是依着自己的性子胡作非为啊!他为了解心头之气,竟然当着狄使的面撕毁了与对方签订的一切盟约,然后命令他们立即带着隗氏滚出京师。
狄人不但没有得到预期的利益,反而失去了已有的利益,狄主们聚在一起商讨对策,最终决定出师报复王室。
周襄王出了恶气之后便开始担心起来,他又把颓叔和桃子召来,说道:“你们既然能调动狄人的军队,当然也可以维持王室与狄人的和平。”然后就要求两人到狄人那里去,尽力缓和双边关系。
两人蓦然涨红了脸、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答是好。但是颓叔马上就像往常一样大声领命,拉着桃子退出去了。
两人走出宫门,来到一个羊圈的后面(那里因为气味不佳而很少有人靠近)商量办法。两人认为周襄王的命令就是让他们去送死。
原来两人背着王室向狄人打了很多包票,现在所有的承诺都泡汤了,狄使又在离开王城前暗中找到两人,要求他们兑现承诺或者立即双倍返回从自己身上捞到的好处,否则两人的封邑将永无宁日。但两人已将匡骗来的财物挥霍一空,而加倍偿还又会让他们倾家荡产。
为了防止事情败露,也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两人不得已选择了一条疯狂的不归路——那条路既害死了众多忠臣义士,也毁灭了一群丧心病狂的恶棍。
两人首先去见王子带,请求他推翻周襄王的统治。王子带在与嫂子鬼混之初便重启了篡位的想法,三人一拍即合。两人这才带领使团向狄国出发,王子则带化妆成随从混在队伍中。使团到达狄国后,篡位者便与狄人首领达成了不可告人的交易,继而制定了进攻王城的计划。
秋,叛乱者引导狄师进攻王城。王师将士义愤填膺、斗志昂扬,发誓要将屡次背叛国家、摇荡王室的乱臣贼子们斩尽杀绝。
但是周襄王一想到自己将要遭受到猛烈的进攻,想到恐怖的尸体和血腥的气味,就完全失去了平时那八面威风的神气,失去了讨伐兄弟国家时不可一世的劲头。他吓得要死,只想找个由头快些逃离战争之地。
周襄王说:“带是先王与先后最宠爱的儿子,也是不谷的同母兄弟。如果我与兄弟兵戎相见,天上的父母会怎样斥责我呢?所以还是让诸侯来解决这个问题吧!”
然后他就带着后宫和贵重财物离开王城,就好像国都已经被沦陷、而他又不可能再回来了似的。襄王带走了王师中的精锐部队,他的离去不但大幅削弱了王城的防御力量,而且制造了严重的恐慌情绪,并使民心极度涣散。
富辰本来能够与襄王一同出逃,但是他说:“王子带是因为我的建议才被召回来的,我又极力劝阻天王调集狄军;现在大敌当前,如果我不去抗击敌人,就好像我只会说大话似的。”于是他就留下来与军士们共同御敌。
当交战双方在王城外列阵时,所有的周人都感到心碎——虽然交战双方属于不同的国家,但军队统帅却都是王室成员。
国力衰退与长期的和平已经使王师退化成一支疏于训练、武器陈旧、人员不足的军队。王师的羸弱反衬了狄军的强大,也激发了敌人战斗和抢劫的**。
富辰首先击鼓,王子带也不甘示弱,然后双方就开始一步步向前挺进。这是一场实力不对等的战斗,并最终以王师惨败而告终;周公、原伯、毛伯、富辰等诸多王室公卿身先士卒,力战而死。
紧急时刻,召公率领从其他城邑征集的军队匆匆赶到,才使残兵败将逃过一劫、才使得王师的最高指挥官不至于降到大夫的级别。
狄军击溃王师,却无法攻入王城和成周,王子带就与隗氏手拉手住进了温邑,而周襄王则逃到郑国去了。
对于王室遭受的巨大灾难,诸侯们都在作壁上观;原因并非是由于诸侯内心冷漠,而是因为诸侯们实在摸不清周襄王的套路,不敢帮助那个反复无常的家伙。
周襄王住进郑国的泛邑,他把大夫简师父派到晋国去,把左鄢父派到秦国去,请求两国出师援助。
郑文公也等来了襄王的使者,但是襄王心中有愧,实在无法厚着脸皮再向郑国求援——他只是向文公倒倒苦水而已。郑文公也不希望节外生枝,就向襄王提供给养物资,并派来三个大夫过去听从天王的吩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