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道研究到这,基本上也就“死”了。没有民众基础。
修士倒是可以。看军中对军功兑换的认可,很明显比起当信徒,他们更愿意当修士,但问题是哪怕是初级修士,打个坐也十天半个月过去了。远水解不了近渴。
而且初级修士怼鬼国的妖魔鬼怪,只怕也是送菜的份。卵用不起。他们都没有士兵用火枪的伤害大。
那么有什么办法是可以高效,立竿见影呢?
药,丹药,也就蹦了出来了。
吃一颗仙丹,啪,成仙了。鸡啄了下药渣,鸡飞升了。狗舔一舔,狗也上去。
这绝对是指路明灯。唯一的难题,也就是朱桂不会炼丹。
但是没关系。这世界炼丹最牛的也就是太上老君了,吃上一颗九转金丹,直接就金仙了。
其次便是三皇中的神农。而巧的是三皇中的伏羲是女娲娘娘的哥哥。
而九尾作为女娲娘娘的手下……嗯,她同样不会炼丹,但她见过神农炼丹。
像神农这样的存在,其自身便是道与理的存在。看上一眼,便可以增涨药学知识,更不用说看他炼丹了。
比如苏妲己严冬之际,妲己遥见有人赤脚走在冰上,认为其生理构造特殊,而将他双脚砍下,研究其不怕寒冻的原因。妲己目睹一孕妇腹部隆起,因为好奇不惜剖开孕妇肚皮看看腹内究竟,枉送了母子二人的性命。
先不说这么干的到底是不是她,但这无疑都是药学知识。
以九尾的知识量,再加上神河文明提炼概念的法门。这“浩然正气”药便炼出来了。
其以人心念力为主药,以向日葵、朝阳花等阳性药材为铺药。全心全意的提炼了人心的“正”与阳性药材的“阳”。
概念是提炼出来了,但是问题来了,找谁试药?
用动物试?
这是浩然正气,动物真的可以。
这虽然是“药”,但实质上是概念。无法接收,更理解不了“概念”是什么的动物,真心没用。
用人也是同样的道理。没有浩然正气的概念,喝了也没用。
而有这概念的全是儒生。
朱桂现在麾下是有儒生投靠了,但是不多,还多是海商的儿子。
不说朱桂本就缺人手。一座几十万人的城市管理,那点儿儒生根本不够用。
而且就是够用了。朱桂也不可能拿他们做实验。人家投靠,帮自己做事。而自己一转身,把人家儿子“药”死了。朱桂自己都过不去自己那关。
咦?关注的要点,难道不应该是“药死”吗?
这都什么好关注的?是药三分毒,更不必说九尾仅仅是看过“炼丹”与朱桂这二把手的合作了。“药死”个把个人,有什么奇怪的?“药不死”,才应该奇怪吧?
所以自己人不好下手,黄子澄吗?呵呵……
“老十三,你是说喝了它,便有浩然正气了?”朱标都惊了。
“大哥,这是臣弟炼的药。臣弟的药,大哥也服过。”
当然,朱桂是不会说这“药”没有安检,很大的机率是会死人的。这种事根本没人会说,特别是实验体就在眼前的时候。朱桂反而在故意误导他。
果然,黄子澄听到太子服过朱桂的“药”,眼睛一下子就亮了。
这可是浩然正气。哪个儒生不想要。
不要说黄子澄,就是朱标也想要。朱标服过自家十三弟的药,所以他很信任朱桂,直接伸手便去拿药。
“大哥!”
朱桂吓了一跳,赶紧挡下。
“老十三,怎么了?”
朱标奇怪,黄子澄狐疑。对自己的小命,他似乎天然便有危机感。如果朱桂解释不好,除非硬灌,否则他是不会喝的。
黄子澄退缩了。
这怎么可以?
这药以“人心念力”为主体,也就是说“人心”的力量很重要。越是相信,越容易成功。
嗯--按照系统的推算,大抵上可以加个01%--02%吧。
低是低了点儿。但这是生命的升华,意志力有加成,就已经不错了。
01,02,总比“0”要好吧。
如果不是有这加成在,黄子澄早让实验室了。就算不用黄子澄,随便抓个人,大不了教他读书识字,教他正气歌好了。
然而概念的力量不是这么简单,它需要认可,打从心里,从灵魂上的认可。没有这份认可,分分钟被“药”死。
还生命升华,升华尼妹啊!真这么容易升华,朱桂早拿去孝敬老爹老娘了。
成功率太感人了。按系统的说法,这是一种可以把猿变成人的进化相媲美的--不论是性质,还是困难度。
“大哥,不是当弟弟的不愿意。只是这药属阳,大哥现在是阴体,服了只怕没好处。”
当然,朱桂既然把它拿出来,便早准备好了说词。甚至如果朱标建议献给老朱,他也准备了说词。
一个是老朱是他此世的父亲,他下不了手。第二就是哪怕他六亲不认了,用老朱试药,这个大明他也试不了。
重立天地通,可不是说说的。神秘力量的回归下,一切事情都会有因果反噬。
他用老朱试药,成了,自然没什么说头,但是一旦失败。“父与子”的概念,王朝的气运都会向朱桂反噬而来。
历史上大批的方士与道士可没少死在反噬上。甚至秦朝时,始皇的一道旨意都可以镇杀方士。
“是这样。”朱标点了点头,接受了朱桂的解释,没有硬要以身试药。
“是的,大哥,就是这样。这药炼的是正气,是大日阳性。对阴性的压制与破坏,与大哥的相性不合。这一点,黄大人,你是儒生,你应该很了解浩然正气。”
朱桂解释着,故意把话头挑向了黄子澄。
别的话,他黄子澄可以不接,但问到浩然正气,问到儒学,他才是“专业的”。嗯……大概吧!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果然“专业”,一开口便是“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