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的时候,坐在大人的小腿上,他们拉着我的双手,拉过去,人就坐直了;放回来,人就躺倒了,就像做仰卧起坐一般。
他们边拉边唱,我也跟着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真要好,买条鲤鱼烧,烧到头勿熟来尾巴焦,放在盆里跳三跳。”我觉得这儿歌好听,特别是那个
“跳三跳”很好玩,想,那条鱼真厉害,尾巴都焦了,居然还能跳。又觉得,这样拉来放去的也很好玩,就像在船里摇晃一般——当然船不可能摇晃得那么厉害。
后来长大了一点,看到河里停着的船,又神往起来。那时的船有木头的,有水泥的。
木头的仿佛要小一点,灵活,可能是自重较轻的缘故,只要有人跳上去它总会往一侧倒,好像马上就要翻了的样子;水泥船相对要大,且重,所以跳上船去只是微晃了一下,比起木头船来平稳多了。
这些船是当时农村主要的运输工具,收稻子啦,交公粮啦,都要用到它,新春讨新娘子时也要用它做讨亲船。
大人们用好了船一般要把撸扛到岸上去存放,但如果只停靠一会的话,他们是不会收撸的。
这时,我们几个小伙伴就心花怒放了,赶紧解了缆绳,跳上船去,把撸的
“肚脐”对准船上的圆圆的撸拧头,然后套上那根很粗的撸帮,两个人握住撸,一个人扯着撸帮,谁知,还没有摇呢,这撸就从撸拧头上掉下来了。
撸很重,于是三个人一起再把撸的
“肚脐”对准撸拧头,总算装上啦!回头一看,呀!船还没离岸呢,大家又放下撸,拿起竹篙,把船撑离了岸,重新装上撸,开始摇。
先把撸推出去,身子跟着向前俯;再把撸扳回来,身子就跟着往后仰。
扯撸帮的也必须跟着俯仰。一俯一仰中,船居然动了起来!我们高兴得大叫。
更加起劲地俯仰。正起劲着呢,突然船一震,往船头一看,原来我们只顾着摇,根本不看方向,船已经抵着对岸了!
那怎么办呢?只能用竹篙撑,我们七手八脚地撑离了岸。然后,再一次装上撸,推出去,扳回来,又推出去,又扳回来。
人俯俯仰仰摇橹,船歪歪扭扭前移,心畅畅快快地飞翔。正得意间,突然听到岸上一声断喝:“又在玩!快上来!”我们一吓,撸又从撸拧头上掉下来了。
正想弃船而逃,发现船在河中心,无处可逃。但大人跳上船来,竟也不凶我们,而是示范起来:“这样摇才对。你们这个样子就像扯线木宁头(木偶)一样,哪有这样摇船的?”仔细地看大人摇船,觉得美,一种力的协调之美,一种力的粗犷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