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我们不叫
“包”,而叫
“裹”,想想也蛮形象的,你想哦,我们把衣服穿得多叫
“裹”得像粽子似的。我们并不是光在端午节裹粽子,有时想要改善一下生活,偶尔也会在其他的日子里裹几个粽子——这样的机会不多,因为那时的粮食不够吃,裹粽子简直有点奢侈。
不过,活着大概总要奢侈几回的,否则,盼头也没有,人生就太无趣了。
我看着我妈淘了几淘箩的米,放在匾里,再放一些赤豆进去,拌匀,摊开,然后等到五六分干的时候,就开始裹。
把粽叶卷成一个倒圆锥,抓几把赤豆米进去,把剩余的粽叶翻过来,盖住米,折一下,向左弯,四个角就完美地出来了,然后抽一根剥了外壳的稻草柴,把粽子捆扎起来。
全部裹完后,就两个两个地把粽子扎成一组,拎着放入锅里。这粽子要煮好长时间,煮着,锅沿飘出一股粽子的清香;再煮着,满屋子都是粽香味了。
我简直有些迫不及待了!等呀等,等呀等,终于煮好了,忙不迭地剥开粽叶,看到紫黑色的赤豆点缀在白米之间,馋涎欲滴。
咬一口,嗯,香香的,看着有的赤豆被我咬成了两半,一半入我嘴,一半留于粽,露出米白的横截面,觉得很是好玩。
有时我们会裹白水粽,里面除了米,什么都不放。这白水粽要蘸着糖吃,于是,我又很期待,因为,平时不大有糖吃。
有时,我们会裹红枣粽——在粽子的中间放一颗红枣,吃那粽子的时候特别期待吃到那颗红枣。
吃完粽子,粽叶是不可以丢的,下次还要用。在水里浸泡一阵子后,把粘在粽叶上的饭粒洗掉,绑在廊柱上,晾干,收起来,等待下一次再用。
在我的印象中,我们仿佛从来没有用过新的粽叶,只是一次又一次地重复使用那些用过了的粽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