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奇幻玄幻 磨刀

第三百三十九章 佛道之间,坐而论道。

磨刀 水畔听钟 6407 2022-10-29 14:21

  谢宝树说的灵山,其实是五行中佛宗的一个小世界。

  类似于魔宗的魔窟。

  凤翔灵山,千年古韵。陲邻秦川西端,绵吴岳之东岭,南瞻终南之秀峰,北顾千山伏兔。野水赴壑,岩石峻峭,傍冯家山水库于左,依丝绸之路于后。历经千年洗礼,创造了灿烂的古代佛教文明。

  首先,灵山并非是佛祖的常住之地,只是一个讲经场所。

  在孔雀国,灵山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地方,玄奘法师当年也去过。灵山也称灵鹫山,据说是因为山上有很多鹫鸟而闻名,也有的说是因为山顶有一块石头像鹫鸟。

  这座山出名的原因,是因为释迦牟尼佛祖曾在这个地方讲过许多经。佛祖和迦叶拈花微笑,也是在这里发生的。据说流传最广的《心经》,也就在这里写就的。

  传说中,释迦摩尼祖师曾在灵鹫山上对徒众说法。佛祖并不开口,只是手拈一朵金婆罗花。当下众弟子皆不解其意,唯有摩柯迦叶尊者会心微笑,这是因为他参透了佛祖微笑中所透露的真意,所以才能以心印心、当下了悟。

  韦陀菩萨,正准备拿了谢宝树。

  却没想到,一个道人,从远处飘然而来。一把抓住谢宝树,站在他身边,微笑看着韦陀菩萨。

  韦陀菩萨皱眉道:“挑水道人,你如今,已经不是真人了,还要来拦我?”

  来人正是武当山的挑水真人,看他的样子,是从两界山赶过来的。他一手抓住谢宝树,说道:“此人不是妖魔,你佛宗给莫要欺人太甚。”

  一位曾经的真人,一位如今的菩萨,对视一眼。

  火药味十足。

  随后,两位大佬,开始坐而论道。

  众所周知,佛宗与道门是大唐影响力最大的两大宗教,其中,佛教教义认为人的灵魂是不灭的,人死只是灵魂重新转世轮回而已,而人在前生做下的是非对错都会形成因果,对转世之后的新生带来影响,而终生必须通过修佛舍弃皮囊才能荣登极乐世界。

  而道家则认为,灵魂是不能脱离肉体独立存在的,肉体是载体,灵魂则是意义,肉体若是死亡,便会形神俱灭。因为教义的不同,两教对对方的宗教理念都颇有些不以为然,历史上也发生过多次佛道之争,甚至一国之君也会因为自己信仰的不同而对另一教进行打压。

  现在很多人说佛道双修,佛家道家一样,没有高低之分,不要有门派之见。

  佛道两家在具体实修上有很大的“重合性”,“证悟空性”是两家重合的,其核心修法,以及其最高成就,是一致的,修佛也有可能成道,佛就是道,道就是佛,指的都是同一个杳然难知的本体。

  这也是为什么历代祖师有的讲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原因。但是落

  实到具体修炼细节,特别是对万物的理解,两者就是有差异的,甚至于很多地方呈现出完全相悖的趋势,比如典型的佛家认为一切皆空,缘起性空。

  道家则认为本体实有,有物昆成,佛家向死,求空求解脱,甚至走向形神分离,行出离法,仙道则贵生,长生久视,性命合一,营魄抱一。这是两家的基本现状。

  层次不够的修行人在那种极其混乱、悲观向死、心物分离的文化中,很难有一个清晰的头脑。我交流的修佛的,大多数都难逃混沌性思维,比如典型的“我不需要证就是合空性的”,“不要有法执,不要去搞什么修炼”,片面夸大心的作用,从根本上就是求空求静求解脱,这是基本确定的。

  而且现在佛教作风极其混乱,充满个人崇拜、迷信。就像佛教的典型的口头禅“只有佛法是正道,其它都是外道”,“末法时期”,“谤佛罪过无穷”等,都是属于个人崇拜,以及将佛法绝对化。至于在那个原始佛家时期,究竟是什么样的,释迦本人到底有没有究竟,已经基本是不得而知。

  再加上现在佛教思想只重来生,解脱道,几乎是完全没有道家的入世道,很容易造成人的入世能力的荒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修成一个无用的废人。

  而与之相反的是,道家有“无所不通”的圣人,而且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比如姜子牙、鬼谷子、张良、范蠡、诸葛亮、王阳明、司马懿,佛家有没有呢?

  所说的这些,可能对于佛家修行人有冲击,但说的都是事实,都是有依据的,真正对真理负责的,应该重视客观事实,从事实反思理论,而不是一厢情愿。

  当然,因缘造化之下,有修成功的和尚,也很正常,佛家也有大罗金仙,因为证空性确实占了很大的一部分,所谓大道至简,至简法门,掌握得好,其他条件都还算好,比如有的人天生就是作息规律的,对于空性不偏枯,大概掌握得可以,他直接靠禅定加上修心成道是有可能的。但是是少数,大部分都逃不脱这个证空性的思想陷阱。

  两教有相容的方面,但差异是基本的,其基本区别在于: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

  与道教相反,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一切来说都是苦海。对现实,人们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只能忍受。要忍受,必须放弃各种欲望,把希望寄托在来世上,要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进入涅般木。

  可见,道教主张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而佛教则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的是精神

  的修持和对来世的向往。

  一般的,宗教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一个人精神上的终极关怀问题,实际就是如何对待生与死亡的问题。对人来说死亡是最大的恐惧,宗教要给出对待的办法。

  佛教和道教的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对待生和死的态度。可以说两者是截然不同的。

  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而且这种苦是没有尽头的,是在一个循环往复、不到头的生死轮回中。只有实现涅磐,才能脱离生死轮回。

  那么怎样实现涅磐呢?就是人要“觉悟”。佛者,觉也。说到底,就是对人生是苦的觉悟。佛教认为,当你真正认识到人生是苦的时候,你就“觉悟”了。佛教的核心思想就是这个。

  道教对人生总的来说持积极的、正面的态度。这是道教与佛教乃至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之处。

  道教修行秘诀中有一句话,“顺成人,逆成仙,全在阴阳颠倒颠”,就是道教对如何取得长生不老的方法。

  同样是无上的大道传播者,何以释迦牟尼佛为众生量体裁衣的八万四千法门,如此无微不至的照顾却还造就了难以计数的愚痴不通之人;而老子对“道”的谨慎,被褐怀玉的处世态度却还能产生种种捏怪的道桍者?

  佛陀是个觉悟者、彻悟者,是无上师,他示演以苦学道、悟道、得道、行道,因他大悲同体深知众生疾苦,使得他悲悯一切受苦众生。在这个世界他说法四十九年,法传八万四千,所谓慈悲无限,智慧无限。然而虽然他佛力无边,神通手眼无边也不敌众生的业力。

  有智者曾这样描述佛教的寺庙道场,先是信徒从四方纷至沓来,香火旺盛,男女老少羌胡夷狄,老幼贵贱,可说门庭若市,蔚为壮观,慢慢的门可罗雀,僧多粥少,再然后只剩那些老头老太还来坚持进香。所求五福临门,子孙平安,保佑自己健康长寿,能与儿孙长相厮守,平安快乐。

  再然后,边进香边相互吐苦水,埋怨自己的媳妇不敬,女婿无用……这就是多数寺庙道场的真实写照,多的是随众迷信人,少的却是殷勤的实修者。这是“佛教”无用还是法师无用亦或终究是众生无用呢?

  所以遍观佛教,迷信者多,而实修者少,然而实修中盲修瞎练,愚痴无目,对佛旨大义一无所知或皮毛不得,又没有福报和不具备为道者的质素,贪快贪法,邪知邪见之人十之八九,曲解佛道玷污三宝种种不解更落地狱种性。

  所以是否要授于佛法,要观其根,哪怕再方便的法,如果怕吃苦,习气业力重得令人难以置信的人我们还是出于人道,让他做好人天善法,而千万不能寄希望他出离三界,否则连授法的法师以后也欲哭无泪,后

  悔把人害苦把自己害苦。

  这个非得借鉴东方的太极智慧,听力听劲,取舍得当,不丢不顶,力来化力,劲来化劲,舍我从人,引进落空,所谓大者无形,智者若愚。

  其实佛陀在世又何尝不是一个太极高手呢?你们看他身边的随众弟子哪有下根劣器之人?佛陀虽有度尽众生的愿力,但其下手之处确是实实在在的,有缘者度,有根者度,有信者度。

  所以传法师很重要,要亲证实相为基础,还要有为师之道与善观根性的能力,更要有万法变通随方设教,因材施教的圆通!

  不通之人,自己智慧还未练达,却贪于功德,瞎做瞎为揠苗助长,本来还算有根的苗,却叫你这粗暴无知的一拔,整株死透,性苗命根彻底毁透,这样的教化到底是功不唐捐还是画地为牢呢?

  所以纵观佛门,善知识如满天繁星,而真得教者凤毛麟角,反之亦然,学教者如满天繁星,而真善知识却凤毛麟角。所以佛教造就了无数的不通者,怪病者,放之世间活不了,出离世间也是死路一条。真是悲哀!

  佛道的悲情并非教主释迦牟尼佛过,他也在两千年以前早就预料到了,时世势运因果循环谁又能阻挡呢?所以《楞严经》里所揭示的种种外道中“自然之道”的外道,和佛教徒所理解的东方本土“道家之道法自然”到底是不是一回事?

  所谓道法自然,要经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的证悟过程,这都是切切实实的功夫。道法自然是大道不可说不可说的妙用无穷,虽然妙有无穷但都要归于空性不着一物。

  虽四大是空,虚空是空,但不执空见,空中见色,见色亦空,色中见空,见空亦色,是为道法。自然之道不可为不可说,因果是自然之道,轮回是自然之道,乃至三途六道,四生九有皆自然之道,虽是作为而成,但一切业力使然,业力所造的一切心物此世界它世界,此种造作的结果皆是自然的道理。

  佛教本贵无争,然而宗派的林立,各祖依止的不同经典倒使得宗派之间教徒之间相互倾轧数落。佛门内部如此,对外更是如此,使得自己的三宝变成了绝对的真理,而与佛无关的都是外道,都瞧不起。

  东方的道思想以老子为大集成,观其经典,五千字总括大道,包罗万象。字字句句都透出无限的智慧,老子所述五千言,读之生生世世也没有尽头,修之生生世世也没有尽头,何者?

  因大道本无尽头,但观其字句,说理论道,皆点到为止,从不讲透,暗藏玄机,又不见内外、难度、大小、高低、深厚亦难见往来痕迹。雁过无声,老子是有意为之吗?不见得,又无意所为?又不见得。功用是无为的,然而却有无边无际

  的妙有妙用。字里行间无不隐藏着琢磨不透,古人有天机不可泄露的智慧,为什么?

  因为法不应时,时不应法,法不当机,法不应人,法不应缘……

  这两位大佬论道,谢宝树在一旁根本就听不懂,只能提着刀,想把景宁给就出来。

  这时,蛰龙寺的化龙池中,有一真龙身影,从中跃出,对着韦陀菩萨仰天嘶吼。原来趁着他们论道的时间,景宁自己跑出来。

  她很愤怒,跟谢宝树对是一样。

  这事没完。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