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奇幻玄幻 磨刀

第三百七十七章 长生不老(中)

磨刀 水畔听钟 15147 2022-10-29 14:21

  道经上长生,和佛经上的长生,说的是两个不同的东西。

  其实我们在讨论一个个生命的时候,要不就是活着,要不就是死了。

  佛陀传到华夏来带来一个新的观念,叫做涅槃。涅槃是什么东西?涅槃很难理解,那是因为我们对于佛教的知识,可能还是有一点不理解。涅槃跟长生不老是不一样的,什么叫做长生不老?

  还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有些人经常到寺院去玩,但是从来没有想过在一个寺院当中为什么先是天王殿,再是大雄宝殿,再是藏经楼,他可能从来没有想过这些问题,所以我们把这个问题叫做无明。

  但是一旦你了知了每一个寺院殿堂的顺序之后,你发现你去每个寺院都游刃有余,也许可能寺院塑像形象不太一样,但你知道为什么有这样一个塑像放在这里。这样走的时候不会走错屋,我们发现一切事物根本的原因,这个时候我们才叫做涅槃。

  那么什么叫做涅槃呢?涅槃简单解释就是不会再无明了,对于世间所变化的一切的原因、缘分、果报,都能够有很强的了知,这个一般叫做涅槃。你知道了一切事情的真相叫做涅槃。

  所以,什么叫做涅槃呢?知道一切事物的来回变化本身就是涅槃。比如我们刚刚讲释迦摩尼佛,他是不是圆寂呢?我们看《法华经》当中有记载。

  佛陀无数世以来他就已经成佛了,成佛之后处于度化众生的状态当中,他在帮助我们众生,帮助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在印度讲佛法的时候,实际上是佛陀圆寂以后,又显现出一个形象来帮助大家。

  为什么会显现出这个形象呢?因为跟我们有缘分,可以去帮助我们,这个就是根据他的愿力去度化众生,而这个愿力本身,其实也是圆寂过程当中的一种形态。

  所以,长生不老是一种静态的,身体不会再变化了,人生也不会再变化了,是静态的。但是圆寂不一样,圆寂是始终处于动态的过程当中。

  有一尊佛叫观世音菩萨,实际上观世音菩萨在过去式已经成佛了,叫正法明如来,或者正法明佛。

  他为了度化众生他又变成了菩萨的形象,我们总觉得佛太高高在上了,觉得菩萨可能跟自己更亲近一点,所以说正法明佛就变成了观世音菩萨的形象,来帮助一切众生。

  所以就看到,观世音菩萨一直在度化众生,有些时候变成提篮观音,有时候变成送子观音,有的时候千手观音,有的时候白度母等等去不停地帮助度化众生,所以涅槃跟长生不老是不一样的。

  佛宗有这长生童子这么一个故事。

  过去憍萨弥国有一位国王,名叫长寿王,他的邻国波罗奈国的大王名叫梵豫王。有一天,梵豫王率领大军侵犯情萨弥国,长寿王也就领兵抵抗梵豫王。结果长寿王生擒活捉到梵豫王,而长寿王不但没有杀害梵豫王,他反而把他释放,并对他说:“你的生死操在我的手中,我赦免你,你从今以后可不要再兴起战争。”

  梵豫王当时也很欢喜地叩谢,但他逃回国不久,又兴起大军要前来报仇雪恨。

  长寿王心中就这样想:我虽然能够战胜他,但他不服输,我再战胜他,并不是难事,但是他的心中永远不服,而且战争是恶的行为。我要胜他,他也要胜我,我要加害他,他也要加害我。他为着要侵吞我的国土,使他和我的民众受苦,这是多么不值得呢?他即使要我的国,那么我让给他,不要战争,不要让我们的百姓受苦。

  长寿王有这样的想法,他就叫大臣把国事交给梵豫王管理,自己带领王后太子坐着车子,走向别的王城,隐藏起自己的身份。

  长寿王把国事让给梵豫王以后,他和王后太子反而到梵豫王的国境之中生活。他改名换姓,穿起平民的服装,研究学问,学习技能,遍走各大都市,和颜悦色地用音乐舞蹈慰劳各地民众,把自己的太子寄给别人养育。

  后来,梵豫王得悉情报,知道长寿王改名换姓潜在自己的城中,他即刻下令把长寿王逮捕,一般民众看到长寿王被捕都悲泣不能成声。

  长寿王的太子名叫长生童子,寄养在别处,聪明伶俐,通达百艺,闻悉父王被捕,他化装成樵夫,前来探望父王。长寿王见到自己的孩子,像没有发生什么似的对他说道:“忍!忍!这就是孝道!不能结怨的因果,要紧的是行慈悲的大愿。含凶、怀毒.、结恨、惹怨,种下万载的祸根,这不是我的孝子。你应该知道诸佛的慈悲,包容天地,怨亲都是平等。我寻道问真,舍身救众,尚且怕不能获得孝道,假若你来为我结怨报仇,行者与我相违的道,我无论怎样也不能准许你有如此的存心。你要记好我的话,你应该做我的孝子。”

  长生童子知道父亲的心,不忍见父亲无辜地死去,他就逃人一座森林中躲避灾难。

  波罗奈国全国的士绅豪族都很同情长寿王,希望能免去他无辜的罪。而梵豫王知道长寿王的人望,心中非常恐惧,因此他想到除去祸根,就下令把长寿王斩首。

  长生童子知道父亲被害以后,在夜半的时候,偷偷地前来收尸,用香木藏着遗体,恳切至诚地为父亲祈祷冥福。

  梵豫王知道长寿王有一位太子名叫长生童子,他恐惧长生童子前来报仇,满怀着怖畏的心,不能安眠,严厉地下令缉拿长生童子。

  长生童子后来改姓化名进人迦尸城,成为一位有名的伎乐圣手,贵族豪门都很宠爱他。有一天,梵豫王看到时,王也很欢喜。就命他进宫侍奉左右,梵豫王很信用长生童于,护身的刀都交给长生童子执拿。

  有一次,梵豫王出猎于山中,迷失路途,他和随从都失去联络,跟随在身边的只有长生童子。梵豫王寻找路途;寻找很久还不能寻到出路,他疲倦地时候就枕在长生童子的膝上闭目休息。

  长生童子就在这个时候心下想道:“这个恶王是一个无遗的昏君,他杀害我无罪的父亲,夺去我父王的国土,现在,他的生命在我的手中,真是天给我的方便,这正是给我报仇雪恨的千载难逢的机会。”

  长生童子这么想后,他就拔刀想杀梵豫王,但是就在这一刹那,他记起父亲的遗训,他又把刀插进鞘中。此刻梵豫王已被惊醒,他对长生童子说道:“啊!可怕!可怕!我在睡梦之中,恍惚见到长生童子来此报仇;他用刀砍去我的头.”

  长生童子听梵豫王说后;慢言慢语地说道:“大王!你不要恐惧;我就是长生童子!老实告诉你,当你在睡着的时候,我是想报仇的,但记起父亲的遗训,我又把刀收进鞘中了。”

  梵豫王急忙问道:“你的父亲有什么遗训,呢?”

  长生童子把他父亲的遗训又说一次道:“忍!忍!这就是孝,不要结怨的因果,怀着毒恨的心是方载祸患的根源!”

  梵豫王像没有听懂似的问长生童子道:“忍!忍!这是我知道的,但怀毒是万载祸患的根源是什么意思呢?”

  长生童子回答说:“我杀大王,大王的臣子必定要杀我,我的臣子也必定要杀大王的臣子,这样杀来杀去,永远是轮转不止。若我原谅大王,大王原谅我,忍才是除祸根之源。”

  梵豫王听后,万分地感激,他懊悔地喃喃自语道:“我杀了圣者,我罪该万死!”

  他告诉长生童子,他此刻衷心地愿意把国家全让给他,但长生童子却很谦虚又庄重地说道:“大王的本国,是属于大王所有的,我父亲的国土你归还给我好了。”

  梵豫王和长生童子就一起寻路回城。路上很多梵豫王的大臣迎来,梵豫王向他们试探似的问道:“我问你们,假若你们相逢到长生童子的时候,怎么对付他?”

  这些大臣,都一个个地回答说:“砍他的手!断他的头!送他的命!”

  梵豫王指着身边的长生童子说道:“这就是长生童子。”

  大臣们非常惊奇,一个个都剑拔驽张,准备杀害长生童子。

  “不要动手!’梵豫王遏阻着,他把长生童子以德报怨的话一一讲给大臣们听,大臣们都很感动,梵豫王并吩咐以后无论是谁,不准对长生童子再怀恶意。

  大臣们很悦服,回城进宫以后,梵豫王请长生童子香汤沐浴,以王者的服装为他穿戴,让出自己的宫殿,请长生童子坐在自己的金床之上,最后把自己的女儿许给长生童子为妻,派了很多的军队车马,护送长生童子回国。

  情萨弥国的国王长寿王,自己行忍辱,俱有大慈悲的心,施恩惠给他的仇人,你们应该也这样去用功。你们以真心的信仰,背井离乡,割爱辞亲,未探讨宇宙的真理,求证人生的实相,你们就应该要行忍辱,赞叹忍辱,行慈悲,赞叹慈悲,将恩惠布施一切众生,宇宙中的实相是一体的,不应该有你我的争执!”

  一般来说,长生运是比较吉利的。包含有出生、生长、来源、起点、帮助、依靠、哺育、源泉、根子、原始、苏醒、获救、救助、产生、寻找、得到、发生,吃饭等意思。长生也是生长,无中生有,所以命坐长生的人,有创造、开拓、发展的能力。长生的地支都有印星,可以生助自己,所以在长生的大运或者流年思维特别活跃,容易有新的想法和思路。

  缺点是生处怕冲,冲则根基不稳。严重的则是连根基都没有了。对应心态,则容易有心灰意冷的倾向。冲印星的五行是财星和伤官食神,财星是利益,食神是自己的想法和主张,对应现实就是利令智昏,或者自作聪明。长生被冲,则生而不生,反而因为自己的轻举妄动而带来失败和打击。

  但实际上“长生不死”一词是分开来讲的。长生,是指我们的身体;不死,是指我们的灵性。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修行学道,也是要借助身体去作用,身体如果疾病不断,灾厄频临,不用说修道,就连生活也是痛苦的。

  没有身体,一切修道的方法都是空谈。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所以,历代祖师,都是得道成仙,或者说羽化升仙,身体留在尘世,灵性则位列仙班了,从此”无身也无患”

  古代的人曾经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而试行过种种的方法:他们或者吃露水、喝空气,在每天指定的时刻对着太阳或天空做深呼吸运动:或者服食一种象征清洁的植物或矿物,如像菊、玉、黄金、丹砂等。

  或者只求身轻飞举,连五谷都不吃了,单喝空气,吃仙药;或者一面吃仙药,一面研究长生术;那性急一点的,就采用了“顿”的办法,一场火一把剑,自焚自砍,送灵魂上了天空,以为从此会住在天国的乐园里,永生不死了。

  他们用上述的种种办法来寻求长生,偶或对身体健康也小有补益,但往往不免走入魔道,结果倒招致了短命。

  当然,要想长生不死,最简单的办法,莫过于吃仙药。

  假如真有这么一种仙丹妙药,易于获得和易于制炼,那倒是人类普遍的福音,可惜很多仙药,古书上虽然早已经公开了它的秘方,可是原料到手就很艰难,有的制炼起来也大费手续,所以直到现在,似乎还没有听说谁取得了成效。

  例如抱朴子就记载了许多仙药的秘方。据说走在深山里,看见有七八寸长的小人坐着车子,骑着马匹经过,这便是所谓“肉芝”的了,千万不可错过机会,应当赶快用巫师作法或者大禹爷治水的那种步调,蹑足蹑手,悄悄走到他们的后面,一把将他们捉住,就这么生吞活剥连皮带骨吃下肚子去,不久可望白日登仙。

  又说去把活了一万岁的蟾蜍和活了一千岁的蝙蝠各一只寻找来,阴干了碾做粉末定时服下,可以教人寿命活到四万岁。还说有一种兽,叫“风生兽”,形状像豹子,浑身青色,却只有狸猫那么大,生在南海的大森林当中。张开网罗把它扑提了来,再拿几车柴来烧它,柴烧完了它在灰烬中还是好好的,连一点皮毛都没有烧焦。

  然后又拿刀刺它,刺不进,拿铁锤来打它,好像打皮口袋,只得对准它的脑门顶拚命打,连打数千下,这才死去。可是它还有最后的一手:虽死去还张开嘴巴向着风,等风灌进了嘴巴;一会儿它叉复活了,活转来马上就准备逃跑。这时赶快拿石头上生的菖蒲去塞住它的鼻孔,它才真个死了。于是把它的脑髓取出,和菊花定时定量服下,一连服足十斤,可望活到五百岁锄。

  长生之术,其道有十。曰打坐,降心,炼性,超界,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能解此十道,始足以延龄。得此十道之精微,始足与言长生。却病延年之法,返老还童之机,皆系于是。

  打坐之道,形体端庄,合眼瞑目,此假打坐也。打坐之道者,二六时中,行住坐卧。心似泰山,不动不摇。六根不出,七情不入,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无遇不安,无入不得。能如此,不必参禅入定,便是肉身仙佛。

  降心之法,湛然不动,昏昏默默,不见万物,邈邈冥冥,不分内外,丝毫欲念不生。此是真定,不必降也。若心逐境驰,有所感念,寻头觅尾,或静有所见闻,现出无数幻象,则心生败坏,道德有损,不可不降。

  至于练性,如理瑶琴。促则弦断,慢则不应,紧慢得中,则琴调美。又如铸剑,钢多易折,铁多易锩。钢铁得中,则剑利矣。真旨如此。练真性者,易深体而曲解之也。

  界有三界,为欲界,色界,无色界。私欲浑忘,即超欲界。尘境浑忘,即超色界。不着空相,即超无色界。超此三界,则烦恼不生,邪魔远避。

  敬者道之根,主一无适之谓。信者决然无疑,真实不虚之谓也。能守敬信,即是圣贤仙佛。孔子曰:敬而信,以亲信。可见圣人亦从此下手。

  断缘者,断尘缘也。尘缘不断,最足蔽心。万般聪明,皆为所蒙。凡人不能无荣辱得丧之心,则机械之念生,机械之心生。则万种干时求利事作。于是乎而纭纭扰扰,尘缘绕人。心无片刻安,神无片刻定,以致促其寿命。

  此大忌也。古人云:弃事则形不劳,无为则心自安。勿显徳而露能,勿彰己而抑人。一切荣辱得丧之情,不系于念。一切生死老病之事,不蒙于心,则尘缘自断。古人修长生之道者,莫不如此。

  至于收心,则又进一层矣。心乃一身之主,全神之舍。静则生慧,动则昧矣。人情迷于幻境,以为真实,甘受污染,不加洗濯,蒙蔽日深,离道日远。若能日新又新,绝尘离境,虚灵空洞,不着一物。

  心与道合,名曰归根。归根不离,名曰定睛。归根定睛之后,其心泰然。内无所看,外亦无为,不垢不净,毁誉不生;非智非愚,利害不侵,恪守其中,恪行其常,与时常息,此为上智。

  夫心犹眼也,纤尘入眼,眼常不安,小事朦心,心常不定,不安不定,其病愈深,易随起随治,务令不动,调和纯熟,自得安闲。无昼无夜,行往坐卧,应事接物,着意安之,心若得定,继续安养,勿令烦恼,少得安逸,渐渐驯狎,惟益清远,此乃收心之道也。

  简事者,即凡事不宜求过之谓也。如食中珍错,衣中绫罗,财中金玉,身中名位,此皆分外玩好,足以乱我心神者,宜远避之。简事之旨,如是而已。

  一寐一餐,损益寄之。一言一动,福祸随之。能先见者,时刻防微杜渐,而消之于无形。然事有不可废,物有不可弃者,亦虚怀受之。勿以妨心,生烦躁,自病其心。最难除者,莫过色欲。当知色由想生,想若不生,终无色事。色即是空,想即是幻。心已冰冷,何事不除。有真见者,早已看破,不受其害。故曰真观者,达人之先觉也。

  夫定者,出俗之报地,致道之初基,习静之成功,持安之事毕。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无心于定,而心无不定。故称之为泰定。

  心乃载道之器,静极则道居而慧自生。慧生于本性之固有,故曰无光。因心乱而昏,心静而明。慧即明矣,勿以多智而伤定,生慧非慧,生而不用者难。自古忘形者多,忘名者寡。

  慧而不用,是忘名也。庄子曰:以恬养知。知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恬。知与恬交养,而和理出其性。恬知则定慧也,和理则道德也。知不用而安其恬,而道成德备矣。知此十道,则长生之诀尽其秘。能如此,则陆地神仙不难致矣。

  道教的修道人与佛教是不同的,佛教修行是为了了生死,道教则修长生不老。

  道教中有的很精进,他们也有一个罗汉体,有些罗汉体已经在山中活了好几百岁,还没有死,但是即使再活百千岁仍不究竟,因为不能了生死。而佛教的罗汉修生死的解脱,要断见思二惑,要能舍身,不顾这个身体,不怕苦,修身口意三业,六根清净,才能解脱生老死苦。

  庆远老人曰:予年二百五十,而动作不衰,人其以我为神仙乎。夫人寿之短长,元气之所禀也。元气有厚薄,不善育生者,虽禀气厚,滥用而创贼之,亦足以促寿。

  如烛有长短,使其刻画相同,则久暂了然。若置长烛于风中,则其烬也自速。护短烛于笼中,则其灭也必迟。养生之道,亦如是也。然上古之人百岁不为奇,寿长而动作不稍衰,今之人则不然,未及半百,则龙钟衰老矣,岂时世不同,天地浑然之气有厚薄使然也?

  非也,养生之道不同也。古之人,法于阴阳,调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神相俱。泰然百岁以上。不以为长寿者。职此故也。

  今之世,事物繁于古,机械甚于前,其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逆生于乐,务快其心,如此而欲其度半百而不龙钟衰老,其可得乎!

  故山野之人,恒较城市之人为长寿,盖山野之人,作息有时,起居有常,无名利之系于心,无机械之乱其神,浑然天成,如葛天之民,故可以延年也。若城市之人,饮食无节,起居无时,机械生于内,名利扰于外,而声色狗马之事乱其神,富贵荣辱之念系其心,心无片刻宁,神无片刻安,胶扰不休,故足以促寿也。

  陆清献公尝曰:足柴足米,无忧无虑,早完官粮,不惊不辱,不欠人债而起利,不入典当之门庭,只消清茶淡饭,便可益寿延年。

  此真养生之妙诀,益寿之良也。得此可以长生,不必采灵药,练金丹也。老子之言曰勿劳女形勿劳女精勿使女思虑茕茕。寡思路以养神,寡嗜欲以养精,寡言语以养气。

  此中妙旨,庸人忽之。昔人有论,至寿之道者,谓不外慈俭和静四字而已。盖人心能慈,既不害物,既不损人。慈祥之气养其天和也。老子以俭为宝。所谓俭者,非止财用。俭于饮食则养脾胃,俭于嗜欲则聚精神,俭于言语则气息,俭于交游,则洁身寡过。俭于酒色,则清心寡欲。俭于思虑,则蠲除烦恼。

  凡事省得一分,即收一分之益。和者致祥之道,君臣和则国家兴旺,父子和则家宅安乐,兄弟和则手足提携夫妇和则闺房静好,朋友和则相互维护。故易曰和气致祥乖气质虐。

  所谓静者,身不可过劳,心不可轻动也。

  苏志泉所谓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右而目不瞬。此精之致也。道德经五千言,要旨亦不外乎此此善养生者,所以必以慈俭和静四字为根本也。眠食之事,于此亦大有出入。

  食不得过饱,过饱则脾胃必伤。眠不得过久,过久则精气耗散。予生二百余年,从未食过量之食,与夫做长久之酐眠,盖以此也。且不仅此,凡细小之事,人最易急,皆足以致伤。喜怒哀乐,过度则伤。谈笑食息,失时则伤。

  寒暖不慎,步行过疾,酒色淫乐,皆伤也。损伤之极,则可亡身。此古人之所以行不疾行,目不极视,耳不极听,坐不过久,卧不及疲。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及极饥而食,不及渴极而饮。

  无喜怒哀乐系其心,无富贵荣辱之动其念也。昔人曰:饥寒痛痒,此我独觉,虽父母不能代也。衰老病死,此我独当,虽妻子不能代也。自爱自全之道,不自留心,将谁赖哉,此语警惕,足以养生者圭臬,谓非得个中三味者,而能语此乎。

  神仙是否有,是否能修成,这真好比一部二十四史,叫人不知从何说起。首先是神仙是否存在的问题,道教里把那些先天存在的主宰,称作神;而人通过修炼而达到长生境界的称为仙。

  早期道教宣扬的是肉体成仙,即肉体的不老不死,但是后来这个观点逐步被否定,自从内丹修炼出现以后,道教追求的则是元神不死了。

  道教追求的肉体长生乃变为元神的长存,张伯端《悟真篇》序文里说“长生不过是吸引人学道的说法,而人不死的只有元神。”后来全真教干脆说“世间哪有不死人?”

  觉得活个千把岁,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举个例子,一支蜡烛,正常情况下能燃烧两个时辰,如果蜡烛是点在风口的话,那么最多只能燃烧一个时辰左右。若是我们把灯芯改细一些的话,那么蜡烛的燃烧时间就会增加不少。如果我们还知道添油的话,那岂不是可以燃烧更久么?

  其实人也是一个道理,我们的脏腑每时每刻都不停的工作,没有休息的时候,所以年深日久,不免有所损耗。所喜人体不同于机器,人体有强大的修复功能,所以只要我们能按照自然规律生活,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消耗,大多能全其天命。

  人的基本寿命为一百二十岁,最早是《黄帝内经》中提出的。

  人之所以会有老病,是因为我们每天补充的不如消耗的多,如此积累,埋下许多病根,时间一长人也就慢慢的老化。如果我们能预先防范,并且通过服食来补充精气,导引以疏通经络,起码可以达到长寿的目的。

  按照细胞代谢的规律,我们活到二十岁的时候,其实上下所有细胞都已经不是出生时候的了。活到六十岁的话,我们已经用了三个全新的肉体。若是能一直保持人身的代谢正常,那就可以做到长生不死。

  但是道教的仙人尚且不止于不死,道教认为人通过一定的修炼,可以做到与道合真,隐现自在,出有入无,变化随心。魏晋时期肉体追求长生,所以葛洪的手段是通过服食金丹以坚固肉体,但是由于对于仙人的定义改变,所以道教的修炼方术也改为精气神的修炼。

  内丹就是一整套的开发人体潜能,以达到与道合真境界的巨大工程。道教认为人身是个小宇宙,而人的出生便是宇宙演化的重复,是一个由太极分为八卦,先天变为后天的过程,而内丹修炼乃是要由后天返还到先天境界。

  内丹修炼借鉴了外丹的术语,以人身特殊部位作鼎炉,精气神为药物,以神气为火候,“以火炼药而成丹,即以神御气而成道也。”其实精气神,本来就是一个太极分化而来,试想自己在母体内刚刚结胎的时候,哪里有什么精气神的说法?

  正因为精气神本是一物所化,所以三者是互相影响,而又能相互转化的。这点在道经中能找到很多证据,如“精合其气,气合其神。”“神依形生,精依气盈。”

  “养生至慎房中急,何为急作令神泣?”根据现代科学理论,组成宇宙的三大元素是物质、能量、信息,三者正好对应人身的精气神。

  物理学认为物质、能量、信息,三者是能互相转化的,在同一个系统内,自然也是能相互影响的。现代科学表明观察宇宙的人和宇宙其实是同一个系统,也就是说人与宇宙是一元的。也就是说人通过修炼返回宇宙,与道合真在理论上讲,也是符合物理学原理的。

  丹家修炼最关键的就是先天真一之气,此气能够分判乾坤,生天生地,是元始祖气,又称作道气。如果修炼之人能够摄召此气入身中,则能改变体质,重获新生,炼阴成阳。按照丹经的记载,元始祖气大约有这些功效。

  因为祖气是元始先天之气,人只有摄召此气入身,才能打通先天与后天的门径,从虚空世界要宝,并且使自己的生理节律与宇宙节律共振,逐渐恢复到先天的仙人境界。

  “生命的载体是气,这是一种极为精细有序的超微能量结构。

  生命的诞生需要有序化,即信息量的增长,同时又要不断富集能量,生命离不开秩序,也离不开能量,有生命就有能量。

  宇宙的时空不仅是多元的,而且是多层次的。一个大宇宙包括很多小宇宙,每个小宇宙也会各有自己的智能生命,也会创造自己的生态文明。蛋白质决不是生命的唯一形式,各种类型的生命和各种宇宙文明反映出来的世界都有自己不同的模式。

  人类的进化目的还在于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并开发自己的人体潜能和心灵潜能,向高次元时空的宇宙迈进。物系生命和灵系生命都是进化的产物,并不断提高自己的修持境界和灵性,由低次元时空向高次元时空进化。直到进入道的境界,则是无限次元的时空,人就进化成仙了。

  在佛教史上,有一位号称菩萨皇帝的君主,就是梁武帝。梁武帝除了曾跟达摩祖师有过法上的接触外,他还特别崇拜另一位祖师,他与祖师仅有一面之缘,后来这位祖师回到北方,他还朝着北方长礼拜,说这位祖师是肉身菩萨。这就是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净土宗大德昙鸾大师。

  昙鸾大师虽然没有列入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但是他的思想,可以说是流淌着净土真正的修行诀窍。后来有人将他的思想判为净土宗三大流派之一,与庐山慧远大师系并称。昙鸾大师提出的思想源头,后被善导大师继承,他们自成一系。

  他更把净土法门“三根普被”的思想特色进行了扩充,这也是他的功德。那么他老人家入净土法门的经历,也很有意思,本来他出家后非常有志向,发愿注释佛经,可是在注解佛经的时候忽然生病了,生病了怎么办?

  他想:人命无常,得先去找一个仙方,修得长生不老后,再好好弘扬佛法,结果生了个颠倒见,找道士去了,这位道士还真给他一套修炼方法。

  说学佛人在因缘中他有正因缘,定会盖过偏因缘。等他打算回去修仙方的时候,遇到了当时来的北印度高僧菩提流支三藏法师,三藏法师就给他开示说,“你纵然修到了长生不老,还是在六道中轮回打转,你还能真的活到尽未来际吗?我这里才有真正的不死之方可以告诉你。”于是就把《观无量寿经》传授给他。

  昙鸾大师对净土文化传承的贡献中,有一部力作叫《往生论注》,大家有机会去拜读了解一下。当然,他悉心净土以后,对于净土法门提出了一个特别新颖的思想,挖掘特别到位,叫“他力本愿”。他提出的修学诀窍,跟我们此前讲的慧远大师的“一心一意修念佛禅观”不一样,他提出“我们能够往生,主要是靠阿弥陀佛的愿力”。

  后来他又提出:既然是“他力”,那在净土修学体系里面有“十念往生”。大家都在讨论,怎么叫十念?是平常我念十句,还是动十个念头,还是相续不断,有十个时间段还是怎样?诸如此类的,众说纷纭。

  昙鸾大师对此就提出了一个楷定,认为什么叫十念?

  就是当我们念佛,你只管念,念念无间。

  打个比方,等于说现在后面有强盗追兵,追着你要杀你,那么到了河边了,过了河才能得救。你还在这上面说,应不应该脱衣服?我的游泳技术怎么样?这水有多深?是热的还是冷的?这个就不在”十念“的范畴里了,这个十念就是根本不计较,扑通就跳下去,只管往前游。念”十念法“用这种心态,必定成功。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将“长生不死、羽化升仙”作为道教的基本宗旨。“长生不死”本意是指肉身的长久不坏与永恒;“羽化升仙”则进一步表明有形质肉体的飞升,脱离了人类必须被束缚在大地之上的命运,从而迈向生命的自由与超越。如果说“长生不死”是对有生必有灭之自然规律的挑战,那么“羽化升仙”则是试图突破地球引力和它所蕴含的地界时空法则,指向了宇宙中更高的生命存在境域。

  汉末道教以“驱鬼治病”“符水禁咒”等为手段集聚信众、济世度人,所带“巫鬼道”气息浓厚。太平道、五斗米道等都承传了不少长生仙方,但“长生不死”毕竟只是少数修炼者可以追求的目标。

  虽则如此,比“长生不死”更高层次的“得道升仙”,却一直激励着有志于修道的人们。黄帝作为人王同时也是长生不死、得道升天的典范;“五斗米道”创始人张道陵也以“白日飞升”的成就作道教修行功业的世代楷模。

  魏晋“神仙道教”以“长生成仙”为教旨,此时的山林隐逸和神仙方士修仙成风,在全国名山洞府遍布着修炼神仙长生术的各宫观道团。这表明道教已从“巫鬼道”上升至“仙道”的成熟形态了。

  此时的道教宣扬修道学仙得上等成就者,可肉体飞升天界,如晋代许逊举家拔宅飞升,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次等成就者可以延寿数百千岁而不死。只是相对于“得道升天”的高难度,“长生不死”似乎更容易实现、更具号召力。

  长生不死,延数万岁,名编仙箓,故曰仙人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