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宝树和刘看山,终于又见面了。
而且现在的谢宝树,不再是当初那个小修士,他已经迈入地仙境,在长城上,也有自保之力。在他腰间,有一把斩恶刀,此时倒不像个体修。
两人对视一眼,很明显,刘看山很满意。
谢宝树的一身体魄,已经很强了,不比他当年地仙境的时候弱。他看得出来,谢宝树除了修行他的《龙门录》,身上还有太极拳。
太极者,法演先天,道肇生化焉。化生於一,是名太极。先天者,太极之一气;后天者,分而为阴阳。凡万物莫不由此。阳主动,而阴主静。动之极则阴生,静之极则阳生。有生有死,造化之流行不息。有升有降,气运之消长无端。体象有常者可知,变化无穷者莫测。
大之而立天地,小之而悉秋毫。太极之理,无乎不在。阴无阳不生,阳无阴不成。阴阳之气,修身之基。上阳神而下阴海,合之者,而元气生。左阳肾而右阴肾,合之者,而元精产。背外阳而怀内阴,皆合者,而元神定。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本乎阳者亲上,本乎阴者亲下。是则手以阳论,脚以阴名,相合者而身自灵。
虚实分而阴阳判,动静为而阴阳变。纵者横之,刚者柔之,来者去之,开者阖之,无非阴阳之妙理焉。然阴阳和合,斯理孰持?胜负两途,斯验孰主?
一判阴阳两极分,聚合阴阳逢在中。是以其妙者一也,其窍者中也。夫太极拳者,性命双修之学也。性者天,上潜於顶,顶乃性之根。命者海,下潜於脐,脐乃命之蒂。故知双修之道在天根海蒂之合也。真意为其中,使而有所验。动之始则阳生,静之始则柔生;动之极则阴生,静之极则刚生。
阴阳刚柔,太极拳法,四肢义通。且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刚柔之中,复有刚柔。故有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太刚太柔,少刚少柔,太极拳手之八法备焉。曰:“掤、捋、挤、按、采、挒、肘、靠”。
一以中分而阴阳出,阴阳复而四时成,中为生化之始,合时成用,五气行焉。东有应木之苍龙,西有属金之白虎,北陆玄龟得水性而潜地,南方赤鸟得火气而飞升,中土孕化以生成而明德。
五行生克,太极拳脚之五步出焉。曰:“进、退、顾、盼、定”。夫太极拳者,呼吸二五之中气,手运八法之灵技,脚踩五行之妙方。上下内外与意合,节节贯串於一身。因而万千之变无乎不应。此所以根出於一,而化则无穷,太极拳之所寓焉。俾使学者默识心通,故为说之而已哉。
刘看山当年,也打过太极,深知其中的奥妙。
除此之外,还有梅花桩。
梅花桩是干支五势梅花桩的简称,也叫梅花拳,是我国比较
古老的拳种之一。传说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属于昆仑派系。梅花拳练功讲究内外结合、内外兼练、形神合一、形气合一,他的动作舒展大方、刚柔相济,动静有致,无论形神皆有独特风格。
梅花桩在先前不论是练功还是技击,都在桩上进行,在长方形的拳场上,按照套路,每步一桩,约栽桩百根,最低桩为三尺三寸。随着习武人的功夫的不断增长,桩也慢慢增高。
梅花桩基本套路之中分桩步与行步。桩步的基本姿势有五个,即大势、顺势、拗势、小势、败势,合称之为桩步五势,为静止的拳势,是练全身之气的主要方法。
由于桩步五势左右对称练习,宛如盛开的双瓣梅花,而行步则以三法为主,即扎法、摆法、撤法,这三法是练习忽进忽退、忽上忽下、行东就西、形左实右、灵活多变,使敌人如坠入云雾中不能辩其方向的步法,它又宛如梅花的枝干,行步三法桩步五势巧妙地联系起来,交替出现,动静相兼,故得名干枝五势梅花桩。
由于时代的变迁,栽桩花费太大,渐渐由桩上改为地上练习,但它仍然保持了原有套路的风格和招法,故又名“落地干枝梅花桩”。后来又由张从富由梅花大架练法改为梅花小架练法,所以目前流传梅花桩拳中有大架梅花拳和小架梅花拳之分。
梅花拳的众多兵器,以棋盘大枪为帅,春秋大刀为先锋,除刀、枪、剑、戟、斧、钺、钩、杈之外还有许多人所罕见的器械,如:镗耙、燕翅镗、拦马橛、提戟、文棒、九环锡仗等等,可谓长短杂陈,奇正并有。
梅花桩器械的练法与拳术一样,演练时也多为左右对称,左右活把,朴实大方,招五空去,意无空回,挑刺腾挪,潇洒自如。
拳法,讲究很多。
扳者,反手打去也。唤者,叫也。叫之动而观其可以来也,叫之不动而即动,则将迎风转变其术以取之可也。叫之动彼不动,即便失人一着,紧人一步,遂使日月无光,而盲乎莫睹也。
搅者,阻也,见其来而阻之使不得前进也。撂者,搂也,乘其势而撂之,使不得不退也。
扳唤使于未动之先,搅撂使于已动之后。必须观其头先来、手先来、脚先来,或高或低或左或右,随势打势,得门飞入,最忌思悟。手起撩阴,脚打膝分,足起望膝,膝起望怀,肘起护心。
移身者,将身移于一旁也。闪者,闪其猛来之势也。站者,我必存尽,我步以站立住,而不致于倾跌也。
盖交手之际,彼来若缓,接法易见;彼来若猛,来势将直冲撞,以恍惚难以提防,故见其扑身而来,即将我身移于一旁,闪其势、懈其力,而乘机以取之也。
昔人云:移闪之法
最为出奇,战斗中之妙技,计谋中之妙着也。然亦贵乎善用焉,彼未来而先移则失于早,早则见我移而不来,或变势而来。彼已动而移,移则失于晚,晚则我欲移而不得,必要身受其毒。用此术者,须将眼位审明,身法辨明,步法分明,手法说明,提赘术熟,呼吸气练,迎其风而闪之,乘其间而取之,一存一尽,一动一静,而功捷矣,所谓捶打人不防也。
捶把妙术在移闪,动静呼吸一气连。来来去去需随便,玄妙尽在接取间。通背名移闪,心意号腾挪。近移接取便,远挪找不着。一气通天地,两气隔山河。密云蔽日月,总为妙术多。
有,力至也。无,力抽也。虚势中有实而若虚也。实势中有虚而若实也。
盖人已交手之际,将势踏定,看着动而势虚,却又有力而势实,以为势实而有力,却又无力而势虚,时有时无,忽虚忽实,运用之玄妙施于一身,而抖擞之威灵存于一心,即所谓不滞于有,不沦于无,运实变虚,以虚为实。
如与人相交不可妄动轻进,要将我身秀住,上提下赘,手不离口,前领后追,足紧随身,退存进尽。眼为见性时常循环,耳为灵性时常报应,心为勇性时常惊省,蓄吾势以养神灵之精,则见可进而进,接取必得。不然,恃其强壮而无门可进,有不为人所败者,寡矣。
牛街白猿通背拳老话讲“低头猫腰,学艺不高;拔杆拧钻,传授有限”。通过一遍遍的纠正,身形中正不支棱了,立刻显得舒展大方起来。
萝卜酒讲李雅轩先生教拳时爱从头到尾把徒弟脊柱捋一下,这一捋,就是最大的秘诀。李仲轩先生在《逝去的武林》里讲武人要练出自己,练出了自己,有了自己的节奏,就会越来越强。什么才是练出自己呢?
身子懂了才是真的懂了。练出了松活中正的脊柱,练出了灵活敏感的腰胯,就懂了中庸之道。中不偏,身形中正有主心骨。庸不易,气沉于海气定神闲。
《中庸》首章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历代大儒对此均有解释,从拳法得到的体会是喜怒哀乐等诸情都在脊柱,这些情绪释放点都在身体中节,即腰胯。人在情绪极度爆发时,身体会控制不住的颤抖,这些都是从中节腰胯而来。脊柱是本位,腰胯是大道。松活了脊柱腰胯、就找到了自己在世界的坐标位置、对万物会有新的认识。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屠刀是后天的习气业力,它们在一刀一刀削减我们的性命。放下这些东西,脊柱松开插地上,就能成佛。佛是觉者,觉行圆满。“觉行
”实际上和《中庸》里的“中和”相通。
世尊成道后徒弟众多,都是苦行僧,没地方住。有个老者叫给孤独长者,找到舍卫国太子祇陀,想买下他的花园给世尊修僧舍。祇陀为难他,说你用黄金把园子铺满,我就卖你。
给孤独长者果真做到了,祇陀很感动,与世尊接触后大为钦佩,与长者合建僧舍,名为祇陀园给孤独精舍。佛的境界咱们普通人达不到,但通过练拳,有了一定的觉行,能够更好地与众生、万物、世界相处,何乐而不为?
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自古以来,教育都是要跟从老师的。没有人是自来明白。释迦牟尼佛也要修行几大劫,最后到娑婆才得圆满。用他自己的话,曾经跟随无数古佛身边学习。
道艺为骨,武艺为皮。
不懂道艺,武艺就肤浅了。
道艺到底是什么?形而上道艺,形而下武艺。形而上,就是道家性命双修这些,佛家身心转变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功夫。如果认为只要明白什么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就是得道了,那就连肤浅都算不上,肤浅好歹还有个瓶底,浅也不是没有啊,是有一点。
这个就是自作境界,自己思想上觉得自己明白了,还是在后天思维琢磨上,门槛在哪里还不知道呢。要是悟道了,就是一点点,身心也马上就会开始改变。
大家站桩打拳,这么多人身心上受益,就是形而上道艺的部分,首先把身体由弱转强,才能给后面武艺上易骨易筋打基础。天地君亲师,老师就是传道受业解惑,不然靠自学那就不是教育,而是教愚了!
道艺和武艺没法分开。武艺一途就是强欺弱,犹如虎豹对牛羊。虎豹不练套路,也不练肌肉,而且只有一招。虎豹可以猎取体重体积比它大很多的猎物,所以强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虎豹只是在搏杀的那一瞬间强于对手。如果虎豹和牛羊对面抗衡,还真不好下口。所以虎豹都是偷袭,从侧面出击。招法就是一扑一咬。扑,就是破坏重心。咬,就是毁掉对方抵抗能力。换作形意拳呢?其实也就是这一下。
扑和咬在虎豹其实是一下,连扑带咬。在形意拳扑和打也是一下,扑上就打上,打上就没好。如果打人家好几下都没啥事,就不叫功夫而是花活了。
虎豹从小就通过游戏磨炼这一扑加一咬,熟则生神。家里养猛犬的都知道,这类犬平时和主人嬉戏,也都是连扑带咬,它可以把你的手咬在嘴里但不下口。那么扑就要带动冲量,四五十斤的狼犬带起速度扑过来,就是个大汉也得倒下。那么我们联想一下,一百多斤的人要是冲起来呢?
道理好懂,练上身难。
你
叫一个老爷们冲起来扑上去,那肯定是笨拙的不行,人家早躲开了。因为人是在后天用思维指挥肌肉运动,而动物是在先天本能上动作,不管是速度还是力量,人都差得远。
打上对方还没反应,这才叫“打上还嫌慢”,“人打不知”。所以不返先天形意拳就什么也练不出来。返了先天,怎么扑?怎么打?还有具体的方法。靠自学,想破大天你也想不出来。而且只要你想,就是错的。
普通人要是没有易骨易筋变强,只是普通人的身体素质,如果悟了先天,在速度和瞬间力量上也会超过普通人,但是本钱还不够大。筋要粗,骨要壮,膜要张。其实就是把兽性上的本钱做大做强。
实现易骨易筋的前提是气血,气血要如孩童时那样旺盛,不然无法支撑身体的再发育,筋骨膜的生长就是空话。那么气血的旺盛,必须从道艺上去实现。因此不懂道艺,后面的武艺就没了基础。顶多就是在原有的身体素质上,从先天提高反应速度和瞬间的打击力量。
就好像猫和虎豹的区别。虽然都在先天,虽然也都是猫科,但本钱大小不一样。这种生长是持续的,只要你合上了道艺的规矩,身体就不断发育强壮上去。那么普通大众奢求的健康长寿,只是武艺道艺的附属品而已,太简单。
而在道艺上,一开始实现了接续,气血动起来了,越来越旺盛,肾功能就强大起来,于是精也开始多起来。所谓精满则溢,于是开始出现走漏。
有人几天一次,有人一天一次。刚刚觉得自己有长进,一晚上就都回去了,而且感觉还不如以前,因此十分苦恼,到处找答案。其实答案是两方面的,分形而上和形而下。形而上是要淡化要堪破,形而下就需要通过具体方法,把炼精化气的机制建立起来,这样就能逐渐转化。精满则溢,如果不断转化,它不够满自然不会溢,就这么简单。
对于精的认知,有形而上和形而下。
形而上的精是指元精,本身无形无相,是从接续中来的。形而下的精就不多说了。没练到道艺上只在后天肌肉功夫上的,这个肯定是没有。
练在道艺上这个拦路虎解决不了,很多人就半途而废。解决了这个问题,后天之精就转化为气血,为身体所用,而身体则愈来愈强。当然这只是一个方面,而非全部。
后天的精,其实是气血所化,跟脊髓、骨髓、脑髓都是一出同源。所以年轻人生活不节制的人,脑子不好使,牙也掉的早,骨质慢慢也疏松了,就是里头的髓渐渐干涸。我们不要求所有人都做清教徒,但一定要补大于耗,才能保证生命状态的健康,否则就是烈火干锅涸泽而渔,最后身体是要垮掉的。
谢宝树这一次,在城墙上,没打算低调。
直接御风上前,朝刘看山走去。
一路上,无数的人,注视着谢宝树。
其中还有玄武卫,分别站在两旁,为的就是给谢宝树精神压力。
有的人,已经认出了谢宝树,惊呼出声。因为没想到在短短的时间内,这个少年,竟然已经是地仙境了。甚至比长安城十大剑仙的中某一位,修为还要高。
谢宝树径直来到刘看山面前,景宁和和杨山鬼二人,紧随其后。
刘看山盯着谢宝树,只是说了句:“都已经地仙境了,怎么还是个雏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