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门势力庞大,是因为千年以来的积累。
正己须依戒行,故太上在《内观经》中说:“心者,禁也。一身之主,禁制形神,使不邪也。”白玉蟾真人在《道法九要》中说:“夫行持者,行之以道法,持之以禁戒。
明其二字端的方可以行持。先学守戒持斋,神明自然辅佐。萨真人云:道法于身不等闲,思量戒行彻心寒。千年铁树开花易,一入酆都出世难。
岂不闻真人烧狞神庙,其神暗随左右,经一十二载,真人未尝有纤毫犯戒,其神皈降为辅将。真人若一犯戒,其神报仇必矣。”萨守坚真人十二年没有丝毫犯戒,其戒行之精严与心地之洁净可想而知。行道之士要深造以道,邪妄不侵,首先就要在戒行上立定脚跟。
王惟一先生在《道法心传》中说:“夫行持道法,先当受持十戒。日用常行,无所亏欠。更能济贫救苦,积功累行,自然感动天地,神钦鬼伏,坐役雷霆,呼风召雨。
今有一等后学,不持戒律,不辨邪正,执文泥象,胡思乱想。偶然一时之灵,便已自满,更不究竟所灵者是个甚么,以致以邪召邪,以鬼召鬼。”
他在《行持戒行图》中还列出了行道之士应当奉行的十条道戒:“一守忠孝,二行仁义,三不杀,四不盗,五不淫,六不贪,七不妒,八不嗔,九不诅,十不傲。”
行道之人依戒行以正心,在日用伦常中坦坦荡荡,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自然正气存身,鬼神钦服。否则,“满腔杂妄,道将何存?”最终难免承受“以邪召邪,以鬼召鬼”的恶果。
黄元吉先生说:“夫以天与人同此一气者也,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吾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如谷应声,如月照影,自然感召,不必有心为之。”孟子说:“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这恰是“正心”工夫结出的丰硕果实,也是行道之人“正心以达道”的明证。
太上说:清静以为天下正。如果说“正心以达道”是下学而上达的功夫,那么“静心以归道”就是为天下正及至返朴归真的要诀。道教以“返朴归真”为宗旨。“返朴归真”,就要求我们扫除心头的杂念妄想,静心以归道。
太上老子说:“归根曰静,是谓复命。”道祖将“静”视为性命之根,“静心”才能“归根”、才能“归道”。重阳祖师说:人心常许依清静,便是修行真捷径。
《清静经》说:“人心好静,而欲牵之”。也就是说,人心不静,说到底是心头欲念难消。古人说:“心有所向便是欲”。一念之欲,其萌发之初,隐微难觉,若不能及时翦除,任其潜滋暗长,以至于穷奢极欲,将造成难以挽回的恶果。
晋真人曾告诫道:“心清意静天堂路,意乱心荒地狱门”;只有心清意静,才能气和神定。黄元吉先生说的好:“凡人欲心一起,必求副其愿而后快。即令事事如愿,奈欲壑难填,贪婪无厌,得陇望蜀,辗转不休,有天下者遂失天下,而有身命者又岂不丧其身命乎?”
小至身家性命,大至天下国家,无穷的祸患,莫不自一念之欲肇其端。纵览古今,隋亡唐兴的历史也许能给我们些许启迪。
唐太宗对“一念之欲”的危害就有深切的体会。他对侍臣谈到隋朝灭亡的教训时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隋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亡灭。
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其实,隋炀帝又何尝不想天下治安、社稷长久。
但他于一念之欲,罔然不察,纵任贪欲,“驱天下以从欲,罄万物以自奉,采域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宫苑是饰,台榭是崇”,最终招致了“失天下、丧身命”的大祸。
唐太宗克念制欲,清静无事,四海升平,天下大治。古人说:圣狂之分,在乎一念。圣罔念则作狂,狂克念则作圣。隋炀帝与唐太宗对此提供了生动的例证。唐太宗还说到“治国如栽树”。
他认为,要想“枝叶茂荣”,就得“本根不摇。”实际上,“本根”就是“一念”。“本根不摇”即“一念清静”。这与太上老子“归根曰静”的教导甚是契合。黄元吉先生说:“得失所关,只在一念。一念难回,遂成浩劫。此罔念所以致弥天之祸也。存亡所系,介于几希。几希克保,定启鸿图。
此克念所由造无穷之福也。如此则知,一念之欲,其始虽微,其终则大,可不慎欤!”虽然“弥天大祸”与“无穷之福”看似截然对立,但两者的开端却是一致的,皆出自一念之欲。
一念之欲发动,懵懵懂懂,昏昧不觉,放任自流,“弥天大祸”就此酿成;一念之欲发动,明明白白,惺惺不昧,雷厉风行,扫除尽净,“无穷之福”由此养成。可见,祸福存亡皆不外于一念之微。
静心以归道,就要求我们在一念隐微处细细体察,将一切欣羡声色、名利、财货的欲念在刚刚萌生时排除尽净,做到六欲不生、心地清静。《清静经》说:“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
李道纯真人注说:“有道之士,常以道制欲,不以欲制道。以道制欲,神所以清,心所以静。”李道纯真人将“静心”概括为“以道制欲”。他认为“常能制欲,则归心不动;归心不动,则自然澄澄湛湛,绝点翳纯清,复其本然,清静之大矣,何欲之有?”
他认为,只有常能克制欲望,才能收住“心猿意马”,复归“不动心”的境界。复归“不动心”的境界,就能恢复原本清静的本来面目。
“以道制欲”的修持方法很多,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静坐。静坐在常人眼中几乎就是修道的代名词。这种看法虽不十分准确,但也反映了静坐与修道的密切联系。
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真人在《道门十规》中就说:“自上古以来,太上历劫化现,诸师之修炼成道,皆自静定之功,庶得道功克就,神通自在。”通过耆山公的开示,静坐对修道的重要性更是发露无遗。
张宇初天师还明确指出:“坐圜守静,为入道之本。盖太上立教度人,正为超脱幻化,了悟生死。若非究竟本来,了达性命,则何所谓学道之士也。”。
不过,在道门中人看来,静坐之要在制欲。关于常人对静坐形式的固执,王重阳真人曾在《重阳立教十五论》中区分了真打坐与假打坐。他说:“凡打坐者,非言形体端然、瞑目合眼,此是假坐也。
真坐者,须要十二时辰住行坐卧一切动静中间,心如泰山,不动不摇,把断四门眼、耳、口、鼻,不令外景入内,但有丝毫动静思念,即不名静坐。”重阳真人把执守“形体端然、瞑目合眼”的打坐视为“假坐”。
在他看来,单纯固守静坐的形式,可能会遗漏“以道制欲”的静坐宗趣。“真坐”并不拘形式,而是贯穿在“住行坐卧”等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的,关键在“把断四门眼耳口鼻,不令外景入内”,也就是要“以道制欲”。因为外在五色五音五味会使人目盲耳聋,只有践行“以道制欲”的静坐要旨,才能实现“心如泰山,不动不摇”的境界,并进而契入真道。
王常月真人更是提出“先死妄心后入圜,先了爱缘后打坐”的修道法门,就是有鉴于后世的人执迷于入圜打坐,而忽略了“以道制欲”的静坐旨归。
他曾经要求守戒弟子:“自今日起,须将平日所迷的铅汞龙虎,阴阳烧炼,种种譬喻,悉皆收起。唯从清净法门,死妄心,息邪念,平平稳稳,从中道大路上行。”在王常月真人看来,人若不能以道制欲,舍妄归真,就不能入定生慧。
因此,不了爱缘即入圜静坐,其实是空坐蒲团,盲修瞎练。他谆谆告诫后学:“若不先死妄心,安神定气,如何能够大静?不能常清常静,如何能够入定?不能入定,如何能够生慧?”
透过诸位祖师的教诲,我们可以真切地领会到:静心的关键在克制私欲、了断爱缘。若能“静心”,自然就能“归道”。归根复命其实正是私欲尽净、爱缘断除后的自然结果。
制欲、断缘就需要辅助恰当的修道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静坐。但是,我们一方面要修习恰当的修道方法,另一方面又不能被“法”所执,本末倒置,以至于“执法成病”,反倒忘却了“以道制欲”的初心。
在修道过程中,如果说“静心以归道”是归根复命的工夫,那么“真心以会道”则是自心本体的妙用。真心来自真清真静,真心可造真性真灵,道门宗祖亦将“真心”称为真意。
黄元吉先生说:“真意者,炼丹之要。然真意不得真正元神,则真意从何而始?惟于玄关窍开之初,认取这点真意,于是返而持之,学颜子拳拳服膺,斯得之矣。
况元神所流露,即是真意,即是一善,亦即得一而万事毕之道。学人认得分明,大丹之本立矣。”从黄元吉先生的话中,可以认识到真意源自元神,即自心本体,这是修道的关键与根本。
不过,“真意”不同于寻常所说的意识。《唱道真言》对“真意”在整个修道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有细致的描述。书中说:“泛意非意也,游思妄想也。意者的的确确从心发,意发而心空。故又曰有意若无意。
意之为用大矣哉!初时阳生,意也;既生之后,采取元阳,意也;既采之后,交会神房,意也;既会之后,送入黄庭,意也。意之为用大矣哉!不特此也,阳神之出,意也;既出之后,凭虚御风,意也;游乎帝乡,返乎神室,意也。”书中明确将常人意识看作“泛意、游思妄想”,以区别于“真意”。
书中深刻地揭示:真意必须是真真实实从内心深处发出来的,没有丝毫夹杂缠缚;而且事来则应,事过不留,一动就空了,不会停滞在胸中。
关于真意的妙用,伍冲虚真人则用“返观内照”一语予以说明。伍冲虚真人说:“返观内照,即真意之妙用也。盖元神不动为体,真意感通为用,元神真意本一物也,言元神可也,言真意亦可也。
故真意即虚中之正觉,所谓相知之微意是也。返观内照者,返回其驰外之真意,以观照于内也。炼精之时,真意观照于炼精之百日;炼气之时,真意观照于炼气之十月;炼神之时,真意观照于炼神之三年。此返观内照之大旨也。”
伍真人将不动之元神定义为自心之本体,将感通之真意定义为自心之妙用,视元神真意为一物之两面。他更指出:真意之妙用呈现为返观内照的工夫。返观内照的工夫就是收回自心驰骛声色的意念,让意念返回自身观照生命本身的精微变化。
综合诸位祖师所言,可以看到:真意是就“生命本身”体悟“道”的节奏。真意与泛意的区别就在于:真意不再如“泛意”一般总是向外驰骛,随声逐色,而是要回到自己、回到生命本身。
虚靖天师在《大道歌》中说:“莫向灵台留一物,物在心中神不清,耗散真精损筋骨。”三茅真君也说:“灵台皎洁似冰壶,只许元神里面居。若向个中留一物,平生便是不清虚。”虚靖天师和三茅真君都说到心中(灵台)不能留滞一事,其实就是强调意念不能向外有丝毫的攀缘。修道人只有收住耳目口三宝,意念才能贴住自家生命的实际。
“真意”不仅是贯穿整个修道过程的纲领,也是各种道法发挥作用的枢纽。虚靖天师诗曰:“真心动处合雷机,神合神兮妙更奇。只此更无差别处,如磁吸铁不相违。”诗中“如磁吸铁”的比喻,揭橥了道法虽然千变万化,但其宗本不离乎“天人合发”。“天人合发”的枢机就是“真意”。
故李少微真人说:“符者,阴阳契合之具也,惟天下之至诚者能用之。诚苟不至,自然不灵。”修道之人只有在“真意”的状态中,才能“以我之精,合天地万物之精;以我之神,合天地万物之神。精精相抟,神神相依,所以假尺寸之纸以号召鬼神,而鬼神不得不对。”
道门符法所借用的纸张、朱砂等物事只是一种表象,符法的实质是真意引领精气的作用。
李少微真人说:“治病以符。符,朱墨耳,岂能自灵。其所以灵者,我之真炁也。故曰:符无正形,以炁为灵。知此说者,则物物可以寓炁,泥丸衰草亦可以济人。”
李少微真人还简要叙述了行持道法的整个过程。他说:“通三才者一炁耳。天以炁而运行,地以炁而发生,阴阳以炁而惨舒,风雷以炁而生。炁由人主,外想不入,内想不出,一意冲和,归根复命。
行住坐卧,绵绵若存,以养其浩然者。施之于法,则以我之真炁合天地之造化。故嘘为云,嘻为雷霆,用将则元神自灵,制邪则鬼妖自伏。通天彻地,千变万化,何者敢干我哉!”其中,“外想不入,内想不出,一意冲和,归根复命”十六个字描述了修行人保持在“真意”时的状态;“行住坐卧,绵绵若存,以养其浩然者”,是修行人在日用常行中涵养“真意”的工夫;之后,“以我之真炁合天地之造化”,则是以“真意”为枢纽的“天人合发”工夫。至于“用将则元神自灵,制邪则鬼妖自伏,通天彻地,千变万化”,则是道法的真实效验。
字字句句皆是过来人的真实语,值得后来人深心体味。张于湖有一首词传达了有道之士“真心以会道”的高洁与超脱,兹录于下,供大家品读。
他的《念奴娇?过洞庭》词云: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片舟一叶。素月分晖,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悠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疏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叩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大道以虚无为体,修道则以虚心为宗。古人说:道不远人,人自远道。人被七情六欲蒙蔽,所以与道远离,流浪生死。故太上在《内观经》上说:“所以言虚心也,遣其实也。”这里的“实”就是指人的七情六欲以及伴随而来的各种知识。
故太上教导后学:“人常能清净其心,则道自来居。道自来居,则神明存身。”也就是说,人的心地就像是一间屋子,只要将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道就会自动前来居住。如果屋子很肮脏,那么不论屋子的外观装饰得多么华丽,道都不会前来驻落。
因此,太上又说:“道也者,不可以言传口受而得之。当虚心静神,道自来也。愚者不知,乃劳其形,苦其心,役其志,躁其神,而道愈远,则神愈悲。背道求道,怨道不慈。”愚者们不在心地上做“扫尘除垢”的根本工夫,整天在滚滚红尘中忙忙碌碌企望得道,结果是苦心焦虑而徒劳无功。其原因就是“背道求道”,丢失了根本。
黄元吉先生说:“道家始终修炼,。惟以虚无为宗。元始天王道号虚无自然,即是此义。由虚而实,是谓真实;由无而有,是谓真有。倘不虚不无,非但七情六欲窒塞真灵本体,无以应万事、化阳神。
即观空了照,有一点强忍意气持之,亦是以心治心,直将本来面目遮蔽无存。总之,虚无者道之体,冲和者道之用。人能如是,道庶几矣。”
黄元吉先生指出,不仅“七情六欲”会窒塞自心之本体,而且在“观空了照”的过程中,只要有一点强忍之意,也会遮蔽自心之本体。因为生命的流行有天然的节奏,生生而条理。修道人澄怀观道,就是要体认天理自然的生命本原。
若有意为之,则是在生生而条理的生命流行上添加了自己的意思,犹如太虚之上平添几缕云翳,反倒失去了生命本体虚灵空寂的本来面目。因此,虚心就是要回到最本真的自然。整个修道过程就是要道法自然,有意造作反倒形同画蛇添足。
生命本真之道,就蕴含在虚无妙有的真空之中。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曾作《虚空歌》说:本来真性同虚空,光明朗耀无昏蒙,偶因一念落形体,为他生死迷西东。
并说:识得真空方不昧,古往今来镇长在。……真空消息非顽空,纵横变化无终穷。重阳真人亦说:虚空返照虚无影,照出真空空不空。
张伯端真人在《悟真篇》中则说:道自虚无生一气,更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先天之气自虚无中来,阴阳变化在虚无中运行,由此万物才得以生息昌荣。修道之人以清虚为体,自然先天之气自虚无中来,浑沦不散,水火不期济而自济,金木不期并而自并,大道自得可成。
慈心正心要在修心,静心虚心贵在澄心,修心澄心不离真心,澄心所在体道明道。就人生来说,修心澄心的工夫,最终是要落实在人生的体悟与实践之中。
太上在《内观经》中说:“道以心得,心以道明。心明则道降,道降则心通。”心与道原本无别。修心以明道,就是要在性天心地上做工夫,合道以达真。心地工夫则须在人伦日用间中显出真实的效用。
刘玉真先生说:“心中有天者,理即是也。谓如人能敬爱父母,便是不昧此道理,不忘来处,知有本源。”也就是说,道在心中,心中自有天理,而天理最终是要体现在具体的人生细节上。胡慧超真人说:“忠孝立本,方寸净明,四美俱备,神渐通灵,不用修炼,自然道成。”
人生之现实,诚哉斯言也!
??唐懿宗年间,距离京城百里之外有座龙泉山,山上有一眼叫“龙泉”的山泉。这天,龙泉山上突然来了一群道士,为首的道长四十岁左右,法号“天元”。
??道长来到龙泉山后不久,便开始大兴土木,修建道观。他不仅把道观修建在了龙泉的旁边,还在龙泉的下游修建了一个大水池子。天元道长为了使道观早日竣工,还特意把工匠们分成两拨日夜不停地赶工,所以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那座名为“卧龙观”的道观便修建完毕。
??这天傍晚,石匠刘大头正带着徒弟马二毛在山上开采石料,看见几个小道士赶着四辆蒙着黑布的大马车驶入卧龙观内。马二毛纳闷地问:“师父,那马车里拉的是什么啊?怎么看他们鬼鬼祟祟的。”
??刘大头玩笑地说:“说不定那个道长是个花老道,别看白天里装模作样,晚上便让徒弟们去外面接花姑娘来供自己淫乐。”马二毛听得直乐,心里却已经拿定了主意,准备晚上翻墙到卧龙观里去一看究竟。
??吃过了晚饭,累了一天的刘大头打着呼噜睡去。马二毛蹑手蹑脚地从床上爬起来,溜出屋门,在熟悉的山道上一溜小跑,不大一会儿,便已经站在卧龙观的院墙外面。他听到墙内有人在谈论着什么,仔细一听,原来是小道士们在谈论该用什么方法把龙放养进水池子里面去。马二毛听得来了兴趣,想要看看龙究竟长的什么样子。
??他三两下便攀爬到一棵大树上,见十几个小道士正手持火把,用铁棍驱赶着四条足有四五米长的怪兽。那些怪兽马二毛从来都没有看见过,但是从怪兽的身体形状上来看,还真的和传说中的龙十分相似。
??就在这时,其中的一条龙像是被小道士们手中的铁棍惹恼了,突然张开血盆大嘴扑向一个小道士,幸好在怪兽的身上都捆绑着绳索,旁边的小道士们忙用力拉扯绳索,这才将那条发了狂的龙制服。马二毛坐在树梢上看得心惊肉跳,他一不小心从树上摔了下来,接着连滚带爬地逃离了卧龙观。
??第二天早晨,刘大头带着马二毛上山去干活。刘大头看着走路一瘸一拐、脸上青紫的马二毛喝问:“你昨天晚上干什么去了?怎么摔成这样。”
??马二毛怕被师父骂,吭吭哧哧地说:“我,我去山下的镇子里找,找姑娘去……路上不小心掉进沟里了。”刘大头知道,马二毛所说的姑娘是镇子里几个卖春的暗娼窑姐。
??中午时分,刘大头拎着水罐子去旁边的山溪里取水喝,但在溪水边上,刘大头突然发现了马二毛的一只草鞋。
??从山溪边回来,刘大头把捡到的那只草鞋丢到马二毛面前,沉着脸说:“你昨天晚上不是去镇子里找姑娘了吗,你的鞋怎么会出现在溪水边?”
??马二毛见事情已经无法隐瞒,这才一五一十地跟刘大头说了实话。马二毛说:“师父,卧龙观里真的来了四条龙。不过看样子都是恶龙,这可怎么办啊!”
??刘大头沉默了一会儿后,说:“我小的时候听村里的老人讲过山上那眼‘龙泉’的故事。据说,在很多年之前,我们这一带都是平原,并没有山。一天,一条恶龙从天而降来到了这里。那条恶龙无恶不作,它不仅吃光了附近所有的野生动物,还吃掉了老百姓们赖以谋生的家畜。最后,那条恶龙还要吃掉附近的百姓们。幸亏此时有一位云游的神仙途径这里,经过一场恶战,神仙终于制服了恶龙,并搬来了一座大山压在了恶龙的身上,让那条恶龙永世不得翻身。被压在山下的恶龙终于流下了忏悔的眼泪,那眼泪越流越多就流成了龙泉,这座山也从此被命名为龙泉山……现在一下子来了四条恶龙,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啊!”
??马二毛听得入迷,忙问:“那我们现在该怎么办?”刘大头叹了口气,说:“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我们小心些就是。”
??两个月后的一天,马二毛赶着毛驴往山下运送石料,毛驴驮着石料在前,马二毛手持皮鞭在后。在经过一条小河的时候,突然平静的水面上掀起一个巨浪,一只巨大的龙头猛然从水下冒了出来一口咬住了毛驴。马二毛顿时就被吓呆了,眼睁睁地看着那条恶龙将毛驴生吞了下去,就连毛驴背上的石料都被恶龙一起吞食进了肚子里。
??马二毛惊慌失措地跑回山上,将刚才发生的事情告诉了刘大头。刘大头听完也愣了,他们师徒往山下运送石料全靠那头毛驴呢,如今毛驴被恶龙给吞吃掉了,这以后的活还怎么干!
??于是,刘大头抄起砸石头的大铁锤让马二毛在前面带路,两人急匆匆地赶到了事发地点。那条恶龙竟然还没有离开,它挺着个硕大的肚子趴在河边晒太阳。看着恶龙那悠闲的样子,火冒三丈的刘大头把手中的大铁锤抡成个圈,大铁锤像个流星般地从刘大头的手中飞出去砸向那条恶龙。
??刘大头本来是想用飞锤砸烂那恶龙的脑袋,不想给砸偏了落在了恶龙的前爪上,那恶龙痛得怪叫一声扭动着笨重的身体爬回了河水中。
??在一旁的马二毛焦急地问道:“师父,恶龙跑了!难道咱们的毛驴就这样白白丢了么?”刘大头气呼呼地说:“不行,绝不能轻饶了这条恶龙和山上的那些臭道士,否则还不知道会有多少牲畜和百姓遭殃呢。
??走,我们到县衙里去告状,把今天的事情和你那天晚上在‘卧龙观’外看到的情况全部都告诉县太爷。”说完,这师徒二人快步下山,直奔县城方向而去。
??大堂之上,县令高道明听完刘大头师徒的诉状大为诧异,难道这世界上真有活着的龙存在?但看堂下跪着的这师徒二人又不像是在说谎。于是,高道明正色道:“公堂之上不得戏言,你们可知道戏弄本官的后果!”
??刘大头忙说:“小民和徒弟所言句句属实,如有半句谎话,挨板子、蹲大牢任凭老爷处置。”高道明感觉这案件里面必有蹊跷,于是决定和捕头李俊亲自去查看一下现场。
??第二天一大早,高道明和李俊便带着一班衙役,跟随刘大头师徒赶到了事发现场的小河边,河道上还留有恶龙吞食毛驴后留下的血迹。刘大头指着不远处的另一小摊血迹对高道明说:“老爷,那摊血迹就是恶龙被小人的铁锤砸伤了前爪留下的。”为了防止恶龙突然从河水中冒出来,众衙役、铺头忙抽出腰间的佩刀护卫在高道明左右。
??高道明小心翼翼地靠近那摊血迹,果然透过清凉的河水可以看到河面下面的泥沙中有一道深窝,想必是那受伤后的恶龙所留下的。按照马二毛所讲的,高道明决定带人马上去盘查卧龙观。
??这卧龙观的天元道长也不知是什么来历,自从修建成了卧龙观至今竟然从未到县府去拜访过自己,这也让高道明心中十分不快。他决定借这个案子去收拾一下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天元道长。
??于是,刘大头师徒在前面带路,高道明、李俊带着一班人马直奔卧龙观而去。
??高道明他们赶到的时候,卧龙观大门紧闭,两个手持宝剑的小道士一左一右地站立在大门两旁。高道明心中很纳闷,此时正是中午时分,道观应该大门开放迎接四方香客。可这大门紧闭不说,还派了手持宝剑的小道士在门外把守,这里面一定是有问题。
??李俊仗着自己捕头的身份,再加上自己一身的好功夫,根本没把两个看门的小道士放在眼里。李俊大模大样地喊道:“快把大门打开,我们要对道观进行搜查。”
??没想到,小道士竟然不屑地冷笑道:“别说是你个小小的捕头了,就是县令、知府大人来了也不敢在我们门前撒野的。”高道明听这小道士口气狂妄,想必其中必有原因,他只得强压着心头的怒火站出来,说:“我就是本县县令,快去把你们道长喊出来见我。”两个小道士交换了一下眼神,其中一个推门进去了。
??不大一会工夫,天元道长便带着几个小道士从大门里出来了。天元道长皮笑肉不笑地冲高道明拱手说道:“不知县令大人大驾光临,有失远迎,还望多多海涵。不知大人今日到我这里有何贵干!”
??天元道长口气傲慢得很,难怪他手下的小道士们狂妄了。高道明只得说道:“有人举报你们这卧龙观里养有恶龙,已经吞食了这位老乡家的毛驴。今天我是带人来查明真相的。”
??不想那天元道长听完高道明的话不仅不害怕,反倒“哈哈”大笑起来,说:“知县大人倒是消息灵通得很。实不相瞒,我这道观中的确养有真龙,不过我的这些龙天天养尊处优,怎么会吃老乡的毛驴呢!况且,我的这些龙是被饲养在道观中的,根本不可能下山去。”
??这时,一个小道士慌慌张张地从大门里面跑出来,在天元道长的耳边小声说了些什么。只见天元道长脸色突变,他对大门外的高道明等人拱手说:“观里有点事情,今天就不留大人喝茶了。”说完,天元道长快步回到道观中,道观的大门再一次紧紧地关闭了。
??捕头李俊被天元道长的狂妄气得直跺脚,他忍不住破口大骂:“老爷,这个杂毛老道也太他娘嚣张了!根本不把我们这些朝廷命官放在眼里。”
??吃了闭门羹,高道明也被气得脸色发青,他咬着牙下令道:“给我撞开大门,搜!胆敢阻拦者,一律按照朝廷的律法处置!”高道明身后的那些衙役、捕快也都憋着一肚子的火气,早就按捺不住了,所以,高道明话音未落,大家早已一拥而上。门口的两个小道士一看眼前的情景不妙自然是不敢阻拦,忙都丢掉手里的宝剑,乖乖地站立在了一旁。
??道观的大门只是关闭着,并没有从里面上门闩。李俊第一个上前,推开了卧龙观的大门。李俊带队冲进道观后,仅跑了几步,众人便被眼前的景象给惊呆了。
??原来,二十米外的水池旁边趴着四条四五米长的庞然大物,这些怪物张着血盆大口,身上布满了鳞片,除了头上没有长角外竟然和传说中的龙十分相似。为了防止水中的怪物出来伤人,水池的外围还竖起了两米高的铁栅栏。好在高道明还是有些见识的,他惊呼道:“这不是猪婆龙么?怎么长得如此巨大和凶狠!”
??天元道长正在水池旁边和小道士们谈论着什么,见高道明他们闯进道观来,自然是十分恼火!天元道长竟然指着高道明的鼻子骂道:“你个小小的县令长着几个脑袋!竟敢闯入我这卧龙观!”
??事已至此,高道明自然也是不肯示弱,怒喊道:“我乃朝廷命官,保护一方百姓是我职责所在。有道是王子犯法与民同罪,你这妖道在道观中饲养恶龙,伤害百姓家畜,危及百姓性命。来啊,把他给我抓起来!”
??不料,那天元道长竟然怪笑几声,阴阳怪气地说道:“本道长奉旨在此养龙,我倒是要看看哪个吃了熊心豹子胆,敢动本道长半根毫毛。”
高道明等人听完天元道长的话,顿时都被惊呆了,怪不得这卧龙观里的道士个个都狂傲无礼。说话间,天元道长已经从房间里拿出圣旨来。高道明等人匆忙跪倒在地,山呼万岁。
??高道明只得带着众人灰溜溜地离开了卧龙观。他招惹不起天元道长,只好把怒气全部都撒在刘大头和马二毛师徒的身上。高道明指着这师徒二人,破口大骂道:“你们这两个浑蛋,害得老爷我闯了大祸。来啊,把他们捆绑起来押回衙门,各打五十大板!”
??众衙役再次一拥而上,将早已吓得腿脚发软的刘大头师徒捆绑了起来。
??这世道真是没有天理啊,刘大头师徒丢了毛驴又挨了板子不说,还被高道明罚了三十两银子,这才被释放回家。要知道,那三十两银子是刘大头几年的收入啊。刘大头气不过,回到家中竟然一病不起。刘大头病倒了,到山上采石料的活就只能是??马二毛一个人去了。因为担心恶龙会突然从河水中冒出来,马二毛每次途径那条小河的时候都忍不住胆战心惊。
??这天上午,马二毛正在干活,突然捕头李俊带着几个捕快从山下上来。
??李俊一挥手,几个捕快便将马二毛按到在了地上。
??马二毛挣扎地喊道:“我犯了什么罪!你们为什么要抓我!”
??李俊冷冷地说:“你小子竟敢杀害卧龙观里的龙,这一次你是死定了。”
??病床上的刘大头听说徒弟又被衙门抓走了,急坏了,顾不得重病在身,在家人的搀扶下匆忙赶到了县衙里。公堂之上,县令高道明坐在中央,满脸怒色的天元道长坐在一旁,而此时的马二毛早已经被打得皮开肉绽。原来是卧龙观里的一条龙突然暴死,天元道长便怀疑是在山上干活采石头的马二毛所为,李俊这才把马二毛抓到了县衙里来。
??刘大头急中生智,突然想起那天听徒弟所讲,恶龙在吞食自己毛驴的时候,连同毛驴身上驮着的石头也一起吞了下去,会不会正是那些被恶龙吞下去的石头导致了恶龙的死亡呢!刘大头冒死冲进大堂,跪在大堂之上,将那天恶龙吞食自己家毛驴的经过都讲了出来。
??高道明听刘大头所言很有道理,他就侧身去问天元道长的意见。天元道长听完刘大头的话面露尴尬之色,他死掉的那条龙死的时候,肚里的确实硬得像有几块石头一般。而且就在高道明带队硬闯卧龙观那天,小道士们在水池里发现了一个被龙挖开的洞穴,说不定真的就是那条龙偷跑出去后吞食了刘大头的毛驴,被刘大头打伤后又逃回来的。
??即便如此,天元道长仗着自己是奉旨养龙也不愿意低头认错,他强词夺理道:“即便是我的龙吃了你的毛驴,吞食了毛驴身上的石头,那么龙的死也是因你而起。如果你不让毛驴背着石头下山,我的龙怎么会误食了石头而死呢!我看,你就是故意用毛驴引诱我的龙吞石头而死的。高大人,我可是奉旨在此养龙的,你看着办吧。”
??说完,天元道长竟然气呼呼地挥袖离去了。
??天元道长走了,留下高道明是左右为难,明知错不在刘大头师徒,可是谁怪他们走背运呢,即便是无意之中害死了皇帝的龙那也是要掉脑袋的啊!否则,怕是自己都要受到牵连。
??想到这里,高道明违心地判道:“罪犯马二毛利用毛驴诱惑卧龙观的龙吞下石头而致死,证据确凿,判马二毛死刑,秋后问斩!”
??听完高道明的宣判,刘大头师徒二人忍不住是抱头痛哭。眼看着徒弟被衙役们押走了,旁边有看不下去的人就给刘大头出主意,说:“你也别在这里哭了,你到京城告御状去吧,没准皇帝开恩能饶恕你徒弟不死呢!”
??刘大头一想,也罢,就豁出去这条老命,进京告御状!
??为了救回徒弟的性命,刘大头不惜低价变卖了自己家的房子凑足了盘缠,义无反顾地进京去了。
??刘大头这是有生以来第一次进京,别说是找皇宫告御状了,他刚一进城不久就迷路了。就这样,刘大头在京城里足足转了三天,却连皇宫的门朝什么地方开都没有弄明白。
??刘大头急了,他也不管是不是皇帝了,见到官轿就磕头,诉说自己的冤情。但是,大多情况下都被官员的护卫和兵丁驱赶开了。
??这天,刘大头远远地看着路上又来了一顶官轿,他决定豁出去了。趁着兵丁们不注意,刘大头猛地冲到官轿前,高呼一声:“冤枉啊!”便一头跪倒在地,脑袋撞在路上的石板上顿时间血流满面。
??要说,也该着刘大头走大运,轿子里面坐着的人正是唐懿宗李漼。
??原来,这天唐懿宗李漼想要了解一下京城百姓的生活情况,便穿上了手下一个四品官员的官服,坐着轿子来到了大街上。见到刘大头鲜血直流,口中大呼冤枉,李漼便示意让轿子停了下来。
??李漼让刘大头将状纸递上来,刘大头顿时就傻眼了,他哪里知道这告状还要写状纸呢。刘大头反正是豁出去一死了,他也不管李漼愿不愿意听,便一口气把卧龙观的龙如何吞食了自己的毛驴误食了石头而死,县令高道明又如何宣判了徒弟马二毛死刑的前后经过一一道来。
??还真让刘大头给碰着了,李漼最近这段时间正因为那个天元道长的事情上火。
??原来,这个天元道长自称能炼长生不老的丹药,他花言巧语骗取唐懿宗李漼的信任后,高价从外国买回来四条大鳄鱼。李漼也只见过),他从来没有见过体长能达到四五米长的猪婆龙,所以便真的以为天元道长还有些法力,于是又拨给他一大笔银子让他修建了卧龙观。
??那天元道长本来就是一个只会花言巧语的骗子,并没有什么本事,他用鳄鱼血和各种名贵药材熬制成丹药来供给李漼服用。那条大鳄鱼正是不肯忍受经常被采血的疼痛,才挖洞逃走了的。只是李漼服用了这些丹药后精神状况反倒不好了,经常犯困,性能力也大大减弱。所以,李漼才对天元道长有了不满。
??听完刘大头的诉讼,李漼感觉到县令处事过头了。于是,李漼喊过身边随行的官员,小声吩咐道:“传我的旨意下去,让他们重审这个案子,一定要秉公办理。”说完,李漼挥手起轿,不再理会刘大头。
??刘大头还想要拦轿子,早已被随从的官兵架开。
??一个官员对刘大头说:“你的案子我们大人接了,回去等好消息吧。”
??就这样,刘大头迷迷糊糊地离开了京城回家里去了。
果然,没过几天,接到圣旨的高道明重审“死龙案”。
??这一次,有了皇帝的圣旨,高道明再也不用害怕天元道长了,他不仅当庭宣判马二毛无罪释放,还罚了天元道长五十两银子,作为赔偿刘大头和马二毛的损失。而天元道长因为失去了唐懿宗李漼的信任,朝廷里断了卧龙观的银两供应,不久后,卧龙观的大小道士们都树倒猢狲散,各自走人了。
??而卧龙观里的四条所谓的大龙,因为没有人喂养,又没有办法逃脱出来,也都先后死去,只剩下四副白森森的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