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都市言情 金陵十二钗之探春传

二百五十四章 沈玉成

金陵十二钗之探春传 袭常 6346 2022-11-04 16:13

  “现在可该怎么办呢?”探春为难地问道。

  她不想为此得罪钱家,但是季彤,她又真觉得不合适,一时陷入了为难的境地。

  ‘夫人也先不必着急,钱家并非是不讲理之人,何况咱们不贸然答应这门婚事也是为他们好,好好与他们讲清楚其中的道理,钱大人肯定也不至于怪罪咱们。’水彦寻安慰道。

  探春无奈点头:‘也只能先如此了,但愿老大人能明白我的一番苦心。’

  后来探春悄悄去找了一趟钱老夫人,她没有叫媒人传话,而是自己亲自过去,就是不想叫她觉得自己面子上过不去,顺便探春也是亲自去赔礼道歉的。

  等她说明原委后,老太太倒是没有太大的反应,不过淡淡地说了一句:‘想来是这两个孩子无缘,罢了,因缘之事,最不能强求,这件事就此作罢,权当我没有提过吧。’

  探春陪着笑道歉,虽说她并未做错什么,但钱大人对贾环有恩,自己拒绝了人家的主动提亲,这在探春看来已经是大大地落了人家的面子。

  她现在只希望这钱家还有别的女儿能与贾环相配,她一定第一时间便派人去提亲,只可惜在问过老太太之后,另外那两个女孩儿都已经定亲了,钱府也再没有别的合适的女孩儿了。

  不过钱老太太对她如此迫切地想要表达自己的态度的行为很是高兴,所以也答应了一旦看着有合适的,一定告诉探春。

  本来还怕因为这件事两边之间有了什么龌龊,探春担心了许久,没想到最后的结果还算不错。

  正好她自己手里也掌握着许多新举人的信息,所以也乐得拿出来与老太太分享一二,以便让她占得先机,拔得头筹。

  钱老太太也没有跟她客气,她送过去的那个抄本直接就被钱府留下了,这件事也就算是过去了,自己还了一个人情。

  后来钱老太太做主,让季彤与其中一位进士定了亲,因这榜科考是钱大人做的主考官,所以新科举人也算是投入了钱大人门下,若是经营的好,师生情谊同样深厚。

  听说甄宝玉中举之后去贾府拜访过贾母,探春却并不在,想来贾母也没有把惜春许给他的意思,所以也没有主动告知探春。

  进来皇上又有大动作,一下多了这么多可用之人,这朝廷之中文官的空位是有限的,一下子可腾不出这么多的位置来给她们,一般的也就直接打发到翰林院编书了,但若是得皇上格外看重的,自然不会轻易许个位子,这就少不得要有一番大动作。

  就连水彦寻手底下也被皇上硬塞进来几个说是替他管账的,水彦寻接到消息倒也没说什么,带他们到军营走过一圈,彼此打个招呼而已。

  倒是甄宝玉,聪明伶俐,生的又好,极得皇上喜欢,他的一位姐姐正是皇上后宫里头的一位妃子,有这么一个外援在,自然格外得看重一些,跟当初的潘望舒一样,直接进了六部中的吏部。

  探春在新科进士名单贴出来后,便把那册子改了改送到了惜春的手里,可惜这姑娘脸皮儿薄,不肯看,只说叫探春做主,这才真是叫她犯了难,先跟她说好,既然说了叫自己做主,将来自己做主定了下来,就不许再跟自己出什么幺蛾子,惜春答应的倒爽快,探春却还是有些不放心,毕竟有非烟的前车之鉴。

  只是惜春年已十五,老太太虽说还没催,但自己若是再不给出个说法,也难免老太太心中不高兴。

  于是探春从那名单之中挑了几个,顺便带上了几人的画像,直接找到了老太太那里,把名单与画像一并呈给她过目。

  毕竟事关重大,在座的也不过就是探春与老太太,下面还陪着一个凤姐儿而已。

  老太太很是仔细地翻看了探春拿过来的册子,她的几个孙女,可以说都是富贵至极了,大孙女是做过皇贵妃的,眼前这个也是王妃,就是那不大说话的迎春嫁的也不差,跟前儿也就剩下了一个惜春,她自然要好好挑挑。

  老太太好容易看完,顺手把册子递给了凤姐儿,她也没客气,顺手就翻看起来,老太太一边跟探春说着话儿:“以你看,这些人里,谁最好?”老太太明显心中有计较,却不肯先暴露,非要探春先表态。

  探春也客气:‘老太太怎么倒问起我来了?我就是没注意才来找老太太您拿个主意呢。’探春笑。

  贾母不做声,等着凤姐儿把手里的册子翻的差不多的时候才笑道:‘凤丫头,你说,平日里你是最有主意的,如今这点儿事难倒我们两个了。’

  凤姐儿看完最后一个,顺手合上册子笑道:‘我说三妹妹哪里找来的这些人,真是好的叫我都不知道挑谁好了。我先说好,等将来到我们巧姐儿的时候,也得要这么个册子。’

  贾母啐到:‘如今问你四妹妹的事呢,你又扯到巧姐儿身上去了,还能忘了她么?’

  凤姐儿笑道:‘我这不是看着这些都太好了么。’说着她又顺手打开册子,找到其中一页,指给老太太看:‘老太太,您看这个,云贵总督家的独子,新科进士十七名,您再看看这相貌,说句老太太不爱听的话,可把宝玉比下去了。’

  探春听了没有作声,倒是老太太凑过去看了一眼“恩,模样是长的讨喜,人也精神着,就是这云贵太远了,一个史丫头嫁到云南去还不够,还想把你们四妹妹也赶到那见不着的地方去?”

  凤姐儿连忙辩解:‘哎哟,老太太,这你可冤枉死我了。人家如今也是新科进士了,那做的是京官,自然是要住在京城的,定不会把四妹妹带走。’

  贾母还是不大满意:‘谁知道那么老南边的地方养出的是什么性子,看着就不叫人放心。’

  老太太发话了,凤姐儿再满意也没用,只能翻过这一张,顺手指着下一个人问道:‘这个呢?苏州府的大户,离咱们祖籍也不远,老太太您过眼,这人长的可还精神?’

  老太太接过来仔细看了一眼:“恩,人是不错,可惜家里是经商的,当今皇上定瞧不上他们这些经商的。”后面的话老太太没说,凤姐儿却已经明白了,很快就翻过了这一页。

  在一旁坐着的经商的探春默默无言。

  凤姐儿忽然笑道:‘哎,这个好,这人老太太还见过呢,当初还跟咱们夸了半天。’她又旋即皱眉:‘可惜认了太太做干娘。这可就不好再攀亲了。’

  探春知道她说的就是那位甄宝玉了。

  没想到老太太倒是很有兴致:‘哦?当时也没想到,实在是觉得有缘的很,就逼着你们太太认了个干儿子,如今想来,还是不认的好。’

  探春笑:‘这个却也反悔不了了。’

  老太太也只好无奈放弃。

  凤姐儿察言观色,话里听音,终于在第三次找到了一个零老太太说不出话来的人。

  这人是南京籍,父亲是南京一府的知府,身份也算是尊贵,官宦之家,又是书香门第,父亲当年也是科举出身,老太太最喜欢这样的亲家,当初给姑母找的不就是这样的夫家吗?

  凤姐儿在看到他的时候便知道这才是老太太心中最好的人选,不过是为了假装不知,才故意猜错了两回而已。

  果然这次老太太没有说任何反对的话,探春也就顺势把册子拿了过来,接着跟他们仔细商讨了一下这件事的可能性,上面记的虽是尚未婚配,但也不排除家中给他定了亲的可能,所以还要先打探清楚再做决定。

  这边老太太的主意已经拿定,惜春又是说过全权交给自己去处理的,探春回去之后也就顺便问了问水彦寻这人的情况,他知探春是在为惜春的事操心,也很是用心,很快便给了确切答复,确实并未娶亲,也未定亲,家中母亲是想让他早些娶妻,毕竟十九岁也不算小了,只是父亲却一直坚持要先立业后成家,所以不肯叫他太早成亲。

  这下却是正好合了老太太他们的意,既然一切都还算合适,自然很快就派人给他递了消息,虽说是以贾府的名义送的帖子,但是就算没落了,也是国公府,何况贾府几个女儿嫁的好,谁知道会不会复起呢,所以他也没敢怠慢,马上修书一封给了远在南京的父母,说是国公府亲自上门提亲,要将家中唯一一位小女儿嫁给自己,他的父母不敢怠慢,打探清楚了到底是哪家的哪位姑娘之后,他的父亲在南京任职,不可擅离职守,母亲却只身来到了京城。

  由此便可见得他们的重视,等他母亲亲自来拜访的时候,老太太自然是高兴的很,探春也过去见了见他的母亲,看着很和善的一位太太,中间老太太把惜春叫出来叫人家看了看,她对惜春很满意,两厢满意,事情就简单的多了,很快便定下了定亲的日子,送礼的日子,一切快的让探春有种不真实感。

  惜春倒是淡定的很,似乎要成亲的人不是她一般,不过只要她不在最后一刻反悔,探春也懒得去探究了。

  成亲之日定在明年三月份,近一年的时间准备,倒也不至于太过仓促。

  与惜春定亲的人叫沈玉成,听水彦寻说此人在吏部做事很是踏实可靠,且出身世家缘故,很是懂得官场迎来送往,所以很讨那些大人们的欢心,看得出来水彦寻对此人也颇为看好,探春却不置可否,不过一个十九岁的孩子而已,太过精明不见得是什么好事,不过她也没有多说什么。

  有的时候连探春也不能不怪自己的乌鸦嘴,或者说是看人太准,后来这位沈玉成担任吏部尚书期间,任人唯亲,结党营私,打击政敌,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手段着实花样翻新而毫不手软。

  但是当日的探春只是感慨他太过聪明,也并未想到以后的日子里他真的会变成一个恶人,所以还是按照之前两家的约定将惜春嫁给了他。

  四月份,冰雪消融,黄河泛滥,洪水决堤,山东境内全面受灾,北至河北,南到苏州,都受到此次洪灾的影响,皇上接到奏折之后连夜召集大臣商议,选派合适之人去到前线赈灾,水彦寻也被叫了过去。

  商讨是商讨不出什么结果的,赈灾若是做的好,那是名利双收的肥差,若是做不好,自然也是难保这项上人头,但总有些人自认为自己能凭一己之力做好这件事,所以争着抢着要去的也不少,这件事又耽误不得,最后不过是几方妥协的结果,派工部尚书钟懋行,工部侍郎范时,另户部侍郎柳晗云前去赈灾,对于这个安排,有人不满,但是眼看着皇上就要发火,也没人敢当面提出异议,三人一早便从京城出发,直奔山东境内。

  只是不到半月消息传来,以工部尚书钟懋行为主的赈灾人员,贪赃枉法,中饱私囊,将赈灾款项揽入自己怀中,导致半月之久,黄河堤坝迟迟没有修复,山东境内灾民不断增加,前线的参劾一朝递到皇上的面前,皇上最怕的就是自己派出去的人行事不周,导致百姓怪到自己的身上,何况还是这种赈灾的大事,所以当即下旨撤职查办,所有从京城派去的官员,一概递解回京,等候处置。

  其实这三人实在是冤枉,从京城到山东,他们紧赶慢赶,到了那里也要三五日之后,不过十天的时间,他们不过三个人,要与山东境内各个地方官员商讨制定方针,确定参与赈灾的人员,人事安排分派,款项使用,这些前期准备工作一个也少不得,哪有人一到哪里,什么也不问就直接开始筑堤坝的,那才真是置百姓于不顾,所以十天的时间,他们三个竭尽全力也不过是把一个赈灾的班子搭起来而已,并不能说是没有做事。

  至于着贪赃,更是无妄之言,皇上的赈灾款项还未到达,他们三人带来的那些银子也就够搭起这个赈灾的班子来而已,就是皇上真的拨给银子,那也是不够数的,到时候还是要那些没有受灾的地区筹集银子送过来,换句话说,就算他们真想贪赃枉法,现在也没有银子可给他们贪。

  只是这些大臣们都明白,皇上不知道明不明白,却不能直接跟皇上说清楚,圣旨已出,三人也只好被押解回京等候处置。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