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自己捡回来的侄子展现出来的才能,张孟诚确实感到十分惊讶。虽然粗看起来刘思魁的身份确实有很多容易暴露的地方,可是一般来说没谁会在意这些微小的细节。
即使有人稍微注意到其中一二,也只会觉得此事与自己无关而不会太过深究。就算有人闲得无聊再花些功夫挖掘,可是在没有更多信息继续下去时,也只会最终选择收手。
可是张双喜只是通过一点点的奇怪,居然就挖出了一系列的信息。之后再把这些破碎的信息进行组合,就猜出了刘思魁的身份,这完全出乎张孟诚的意料之外。
更让人惊叹的是张双喜的记忆力,老廖跟随刘金送鸟铳是崇祯四年正月的事情,这差不多都过了一年的时间。要不是张双喜提醒,这件事情连张孟诚都差不多已经忘了,可是张双喜却能逐渐回忆起细节来。
一般人对路过的陌生人,多半是根本不会有什么印象的。当初跟着张孟诚下山实习的其他学生,平时最仔细的李丹早就跟着大哥去攻打保安。
其他还留在宁塞的学生都在集中精神在鸟铳的练习上,就连刘金这名头领他们也没啥印象,就是最聪慧的管玉泽也不例外。
而且当时作为刘金跟班的老廖,只是在他们面前出现了一小会,完全就是一名路人。这么细微的事情张双喜都能想的起来,完全刷新了张孟诚的认知。
至于张双喜的担忧,张孟诚认为他纯粹是想多了。对于有钱有粮又有军队的金鼎山,一个屁大的孩子真不需要什么担心的。
如今二哥出手击杀了刘思魁的真正仇人黄友才,再加上张孟诚亲自主持的教育培养。既帮刘思魁报了杀父之仇,又对其有养育之恩的金鼎山,有什么理由会遭到刘思魁的报复。
现在张孟诚更在意张双喜,他有些怀疑这位侄子会不会是传说中的天才,居然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可是想到这小猴子平时的学习成绩,张孟诚还是不敢相信这个猜想。
九九乘法表都花了好几天才能背熟的倒霉孩子,怎么可能会是传说中的天才。联想到当时在宁塞练习鸟铳的日子,正好是管玉泽大出风头后没多久,张双喜多半是对此相当不服气才会记忆犹新。
之后张孟诚又对侄子作出了一些测试,张双喜确实会对一些他比较在意的事情记得很清楚。但这些事情没什么规律,也并不是所有在意的事情都会记住。
一些张双喜能记住的事情没多大作用,就是一些像是他第一次吃烧鸡是在哪天,第一次见到张孟诚时身边其他人还有谁,或是之前被管玉泽挑下马那天他吃了几个番薯小事情。
而像是张双喜第一次杀人时的情景,他与管玉泽之间的胜负记录,之前得到的压岁钱都买了什么。他却记忆的相当模糊,有的干脆就是忘了。
张孟诚也曾试过用一些奖励,让双喜去记忆一段文字,他也没能在规定时间内成功。这些测试做下来,张双喜与常人也没什么大差别。
所以张孟诚干脆放弃了张双喜是天才的想法,还是恢复自己以往的计划,按照预定的进度对其进行教学。至于张双喜一直眼馋的兵棋,实在是因为这孩子的知识程度确实不够,真的无法掌握这个张孟诚还没完善好的游戏。
虽然张孟诚之前就作出了几个兵棋的粗浅试制品,还听取了不少历经战阵的老兵经验。但是他从最早开始制作兵棋到现在,实际才只有差不多三个月的时间。
而且他努力搜集的数据还是相当有限,兵棋在使用中面临的各种不同情况和计算伤亡的大量规则,始终不能让张孟诚满意。对于这个还未完善的东西,张孟诚不想过快拿出来对其他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实际上就连管玉泽也没有被教导兵棋的详细操作,因为这名优秀的学生知识水准勉强达到了一定程度,张孟诚只是让管玉泽帮自己计算各种数据,同时又不停抄录张孟诚混乱的手稿而已。
等到兵棋未完善的地方被解决以后,张孟诚自然会把兵棋搬出来让草堂的孩子们开始学习运用。张孟诚制作的是战术兵棋,而且兵棋最小的编制单位是五个人的伍,对于金鼎山目前面临的情况是十分合适的。
只是兵棋的事情还是过于复杂,像是指挥官的领导力就难以量化。其他的规则也过于狭隘,一直造成兵棋的推演显得过于刻板。所以张孟诚决定暂时停止思考这个难办的问题,先回到山寨草堂孩子们的教育问题的上。
在把注意力收回来后,张孟诚又在脑中想了一遍其他新加入山寨的孩子。艾蒿巅蔡氏经过挑选送过来的孩子,确实有些资质。不只是骑术一项,其他刀枪棍棒的武艺基础也打的相当扎实。
而且艾蒿巅也对他们做过一些识字教育,现在他们在金鼎山学习拼音后,掌握的识字数量更是上了一个台阶。其他像阿拉伯数字以及一些数学符号,这些艾蒿巅的孩子也都学得很快。再过一段时间他们多半能追上草堂其他孩子的进度,甚至有可能成为学堂一众学生中的尖子。
张孟诚打算在兵棋完成之前尽量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把他们和金鼎山其他的孩子一起调教成一支不同于明代卫所的官舍子弟,也和流贼之中的孩儿兵有明显差别的准军事化预备力量。
对于山寨阅微草堂的规划,张孟诚已经有了一个较为明确的目标。他打算在金鼎山建立起一个武备学堂。而这个学堂要比明朝南北两京的京卫武学,以及隆庆年间设置的遵化、永平、密云三镇武学都更实用和专业。
在穿越明朝多年后,经过张孟诚的观察,明朝的军事人才教育机制并不专业。近现代的军校这种东西,至少在延绥镇是绝对没有的,只有一些教授儒学的卫所学校。
明朝自立国起,就陆续在各地卫所设置了不少的学校。但这些学校的教学内容,大都是像《论语》这样的儒家经典,对于军事人才的培养几乎没有什么助力。
所以有明一代,这些卫所学校反而教育出了不少军户出身的进士,而很少有什么出名的军事人才从其中诞生。
明初的官方军事学校,只有建文时期短暂设置过武学。但是没能坚持多久就被朝廷下令废除,等到正统六年才得到恢复。
可是正统时期的明朝卫所,原来大明积攒的精兵宿将早就已经所剩无几,同时明朝整体的国策也陷入了日益崇文的保守主义。在缺乏足够专业的军事人才,整体的环境又不好的情况下,明朝的武学并没有能够发展成近现代的军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