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朴茨茅斯船厂,一艘黑色的钢铁舰体从船台缓缓滑入冰冷的英吉利海峡。它威严而平静地驶向辽阔的海洋,当仁不让地成为海权的象征和主宰。这是在英国建造的最后一艘“武”级铁甲巡洋舰“振武”号。
3517吨的舰体,身披242mm的水线带装甲,还能有的标准航,不能不让人叹为观止。而且这艘巡洋舰的火炮也异常强大,不仅前后各拥有双联装克虏伯210mm主炮一座,还拥4克虏伯150mm副炮。
这些副炮罕见地全部分布在中轴线上,也就是说一旦军舰用侧弦面对敌人,那么它就可以集中所有炮火。这种设计在重视舰火力的今天,简直是离经叛道的东西,就连那些对铁甲巡洋舰一向嗤之以鼻的英国设计师们也对这艘巡洋舰表示了关注。英国阿姆斯特朗船厂的天才设计师威廉?怀特更是预言:“这艘巡洋舰也许开启了舰船设计的另一道大门。”
1885年9月22,“振武”号完成了试航。
港湾内,“振武”号的姊妹舰“定武”号这时拉响了汽笛,船舷上穿着新式白色军服的中国水兵们一片欢呼。这声汽笛代表他们终于可以回国了。
“振武”舰桅盘上负责?望的水兵这时对管带萨镇冰道:“萨大人,叶大人来旗号,问我们是否可以起航?”
“起航。”萨镇冰斩钉截铁地道。
舰上的水兵早已做好了准备。巨大地铁锚从十几米深的泥土里绞了上来,蒸汽舱里,几个赤膊的水兵挥舞着铁锨,将煤送进锅炉里。浓烟从烟里冒起,“振武”号和“定武”号离开了码头,他们将去会合已经从德国起航的“武”、“威武”号巡洋舰和“济远”、“威远”两艘铁甲舰。
英吉利海峡上,四艘悬挂着黄底青龙旗的黝黑军舰破浪而来。站在旗舰“威远”前甲板上的邓世昌很快从他的单筒望远镜里现了“振武”号和“定武”。叶祖和萨镇冰这两个小子还是像当年在学堂里一样,从不迟到。
邓世昌回身对水兵道:“拉汽笛,靠上去。”
与此同时。“济远”号上的林永升,“武”号上的黄建勋,“威武”号上地林履中也现了“定武”和“振武”。四舰几乎同时拉响了汽笛,震耳的笛声破开空气向四方散开。让英吉利海峡上进出的外国客轮、货轮为之注目。
英国客轮“克里奥帕特拉”号上,二十几个中国学子正在埋头百~万\小!说,他们虽然通过了国内的公费留学考试,但要想进入更高地学府。在英国还有一次考试。他们住的船舱是最低等的,低矮狭小的船舱里一条线开了二十几张通铺,不仅光线昏暗,而且通风条件也不好。让整个船舱闻起来有一股酸臭味。
不能不说这个时代中国留学生地风骨,他们起码知道哪一块土地是他们的祖国,知道血管里流淌的是哪一个民族的血液。他们就像是劳工一样被拖到了欧洲。说是公费留学。其实除了学费。给不了他们什么补助。他们到了英国后,甚至要打工才能完成学业。就算是这样。他们仍毅然无悔地选择了这条万里求学之路。因为他们地祖国还不够强大,都等待着他们学到先进的科学使她强大起来,不再受到欺负,不再遭受屈辱。
他们还记得离开港口时学政交给他们的那篇祭文,那是当年福建船政学堂地学子出国留学时写下地,现在没有一批学子前往留学都会拥有一份。
轮船离开祖国地那一天,学政让他们跪在甲板上,“你们给祖宗跪下吧,有一段时间你们要见不着他了。”看着碧绿的港湾,青翠地远山,所有人哭得像孩子一样。
这时学子中年纪最大的王根生念起了那篇他们铭刻在心的祭文:“此去西洋,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可他求……”
“背负国家之未来,求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
……
他们只不过是中国留学生的冰山一角,从1868中国派遣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中国共向外国派遣留学生一百多万,学成后留在外国的人数是――零。
这时,舱门被猛地一下推开了,两个刚刚出去透气的学子在门口大声道:“快,快出来看。是咱们自己的军舰。”
众学子一听,纷纷丢下手中的书,快步跑了出去。
海面上,“定武”、“振武”已经和“威远”、“济远”、“武”、“威武”四舰会合,六
的军舰排成一路整齐的纵队向西驶去。
“真的是咱们的军舰。”看到桅杆上悬挂的黄底青龙旗,客轮上的中国学子放声呼叫。旁边的外国人目光怪异地看着这些手舞足蹈,像了疯一样的中国人,因为他们感受不到那些学子在异国他乡见到自己祖舰的心情,那军舰上就是中国的国土。
不过他们总算弄明白一件事,这支挂着黄色龙旗的舰队原来是中国的。那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家也有这样一支强大的舰队啦,尤其是过7300吨的“济远”和“威远”,既是在见到的。
邓世昌这时也看到了“克里奥帕特拉”号上不停招手的中国学子,邓世昌回头对桅杆上的信号兵道:“打旗号,让所有人出来列队。”
训练有素的水兵们飞快从舱里跑了出来,在舰桥上列队站好。
“敬礼”一片整齐地手臂摆动,所有人腰板挺得笔直。而“克里奥帕特拉”号上的学子已经兴奋得无以言表,有的甚至流出了眼泪。
这时轮船上层的头等舱里走出一个金碧眼的少女,她叫海伦.史密斯,是英国一家报业公司老板的女儿。那些文质彬彬的中国人他已经注意好几天了。他们几乎每天都关在舱里,只有在天蒙蒙亮,甲板上没有什么人的时候,他们才会捧着一本本书走出来。他们待人很和善很有礼貌,却不像英国绅士那样虚伪,海伦还是第一次看到他们这么兴奋,表现得这样失态。这让海伦对中国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改革后的第一届科举也开始了,为了平息朝廷中的声音,方怀连明算科都取消了,不过取而代之的是分部报考的制度,即考生有礼、兵、刑、工、户哪一方面的才能,就报考哪一部的考试,五部的考试除了都有四书五经的考试,其它试题是不一样的,像礼部就要对西洋文化、历史、地理、当今形势十分熟悉,兵部就要熟知兵法和枪炮等武器性能,刑部就要熟悉大清律法和各种案例,工部就要通晓天文、算数、物理、化学,户部就要熟悉理财之道和税务法规。
方怀最近很少听到那些酸儒的唠叨了,因为他们全都主持乡试去了。为了防止考生向主考官贿赂作弊,派往各地的主考官在圣旨下达后在五日之内必须离京到各省城去主持乡试。在离京赴任时各主考官不得携带家属或过多的仆人,不得辞客,不得接见旧友,不得游山玩水,可以说基本上是要主考官断绝与外界的交往。
而在京的主考官也一样,在乡试期间要断绝与外间交往,一日三餐及其所用物品的进出必须经过检查,在当时这被称为“锁院”,目的在于使考官“以避请求”。
贡院已经被里里外外细检了一遍,连稍微开裂的墙缝都被一律挖开,以防止考生经常贿赂官员利用贡院房舍整修时机,将预先写好的文章或文字埋藏于房角墙土之中,待进入考场后,再拿出以作答案。
而在贡院外的民居这些日子也被挨家挨户地搜查,凡是有可疑,说不清楚身份的人一律驱逐,连鸽鹞一类的禽鸟也全部杀死。贡院的墙外,每隔五米就有一个士兵站立,即便是这样还设有巡逻队,真是一只苍蝇也飞不过去。
京城贡院的大门前,差役排成两行,考生则排成一溜,从中鱼贯而入。轮到自己时,上前开襟解袜,两个差役搜检一人,这些考生都穿着规定的拆缝衣服,单层鞋袜,以便搜检。搜完全身,差役还要察看砚台和毛笔,看砚台底部有没有贴着纸,毛笔笔杆是否有问题。另外,所带的糕饼饽饽,也要逐个切开,因为清代乡试时,许多的考生都请善于书写蝇头小楷者抄写四书五经于薄如金箔的纸上,所以差役只要有现一点纸屑都不会放过。
这样防作弊的手段可谓是登峰造极,张、杨锐、杨深秀他们检查完时已是大汗淋漓。清朝科举作了明确的规定:“生儒入场,细加搜检。如有怀?片纸只字者,先于场前枷号一个月,再问罪落。”所以即使他们心底无私也一个个紧张得要命。
进入考场后,他们很快找到了自己位子,是一个个好像沿街店铺似的阁间。不多时,一张张由礼部专门刻字匠、印刷匠刻字印刷的试卷了下来,这些试卷的数量都是受严格控制的,绝不会多印一张。
张他们拿到试卷后心才平静下来,开始成竹在胸地答了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