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思考后步码头庆功
张知木说的话小青和小虎一般的都能听进去,可是就是每天早晨起来用布擦牙这件事他们执行的很勉强,经常是找一个借口,就糊弄过去。张知木也觉得每天早晨用这种办法很不方便。
这天漱完口,看见黄玉坤,就对她说:“我看你们的有一个做刷子的车间是吧?”
“是啊!你有啥事儿能用到我们的做刷子的车间?”
张知木说:“你等等,我给你画一个草图,你按我给你的样子。分别用猪鬃和马鬃做几个小刷子。”
黄玉坤说:“你用这么一点儿的刷子干啥用?”
“我看我们每天清洁牙太费劲儿,我要用他们来刷牙。我要看看是猪鬃的好用还是马鬃的好用。”张知木说,“我还要请张炳臣给我配出来刷牙的牙粉。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普及刷牙这件事儿了。”
“我看你就是瞎折腾,我看谁学你每天都刷牙?”黄玉坤嘟囔着说。不过张知木安排的事儿,黄玉坤不会怠慢。
来到办公室,张知木就给张炳臣打电话,问:“炳臣,你用没用过牙粉?”
“我不常用牙粉,那东西据说宋代就有了。我还听师傅说,朝廷用的牙粉是用好几种中药制作的。”张炳臣回答说。
张知木说:“我不需要那么多中药做的牙粉。你听着,你用碳酸钙、盐、一点儿肥皂粉、香精,给我配一种牙粉。我要给大家推广用。让我们窑岗人都养成刷牙的好习惯。你看看是不是能在牙粉里面加一点儿保护牙的药材。”
张炳臣说:“好,我们马上弄牙粉试一试,然后给你回话。另外我支持张总号召大家刷牙保护牙齿的建议。”
给张炳臣打完电话,张知木告诉杨玉琳,没有大事儿不要打扰自己。张知木需要静下开考虑一下下一步的工作。
现在历史终于在这里改变了,不知道历史顽强的修复能力,是否还能改回来。这是张知木很担心的。现在自己虽然把李自成打出了山西,也接管山西的大部分地区,从军事和地里上讲,应该是初步完成割据一方的局面。可是面对的是连续几十年大旱,连年遭遇兵灾匪患的山西,人民生活极度困苦。真的可以说是千疮百孔。完全靠窑岗的实力养活不了整个山西人。最主要的是,如何让山西人认可和接纳自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今后制定的政策,能不能得民心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自己必须提前规划好下一步的工作目标,统一大家的认识,这样才能使大家有奔头,知道自己都该干什么。张知木要认真的准备一份工作报告,既要总结过去的工作,又要为未来指明方向。可是这个方向,是需要慎重考虑的。
张知木知道现在窑岗的人需要明确的让他们做什么。这一点儿让张知木既喜又忧,喜的是大家对自己十分的信任,犹的是让自己的人都已经丧失了思考的能力。从心里上讲,能和张知木一起研究一下未来发展方向等大问题,出了陈玉峰、欧阳鹤,还有的是李茂。其他人都是很好的执行者。这样的话,如果自己犯错误很不容易得到纠正。
张知木理顺了一下思路,想写出来了一份报告。可是刚写了一份提纲,卢炳义和陆成祥一起来了。这次杨玉琳没敢挡驾。
陆成祥和卢炳义一看张知木桌上的摆设,就知道张知木在写东西。
卢炳义说:“张总在忙,我们就长话短说。我要说的事儿是,我们的那种硫酸铵化肥非常好用,施过化肥的地里的庄稼,比没施过化肥的地里的庄稼明显的粗壮的多。我看是不是能想办法多生产一些化肥。虽然还没到收获的时候,我看施了化肥的地明显的能增产不少。”
张知木说:“现在制约我们的是氨气,我们还不能合成这东西,用的氨气都是炼焦子的过程中产生的氨气。要我们的合成氨能搞成了,那就可大规模的生产化肥。到时候我们的化工生产才能真正的促进了农业生产。”
“李栋他们的钢铁厂要是在扩大生产的话,焦炭的生产是不是也能增加,那样的话,氨气是不是也能增产?”卢炳义问。
“卢先生说的是。不过我们的硝石进量一直不稳定。我还想用氨气氧化生产硝酸,这样的话,氨气还是不够用。不过,我看可以这样,李栋他们最近也接管了几处官办的铁厂,我们可以在几个大的煤矿建几座炼焦厂,让铁厂都用煤焦子炼铁,剩下的煤焦油和氨水我们自己就可以用了。现在,我只能让清风子他们尽量的挤出来点氨水来生产化肥。”张知木说。
卢炳义见张知木答应尽量的多生产一点儿化肥,还是很高兴的。本来他还有话要说,可是他知道今天不是说这些事儿的时候,就先告辞了。
张知木一看陆成祥拿着大帐本儿,就知道陆成祥又来报账了。
张知木说:“陆先生,我一看你的大帐本儿就害怕。”
“都是好事儿,你别害怕。”说着,陆成祥一张圆脸更像铜钱了。
“你就说说大数吧!”张知木说道。
“好吧,”陆成祥说:“这次李菁他们截回来的银车,和他们上次截回来的银子,加一起有一百八十八万两,黄金三万六千两,铜钱三千贯。珠宝就没数了,我和黄总都登记在账上。还有粮食九十五万石,草料无数。战马十一万三千匹,驭马十三万匹,骆驼三万多头。”
张知木说:“怎么会有这么多银子?”
“不多。我看还有这么多可能被李自成运走了。这里面有李自成从西安带来的军饷,才这么点银子。他们从山西搜刮的银子绝对不比这少。哪个皇亲国戚家里不会搜出来银子。就说晋王府,他们家里弄出来个百万两银子,我看差不多。我们山西那些商人财主,那家不能弄出来几万两银子。他们平时藏得挺严,李自成的刀架在脖子上,也能弄出来一批银子。就说,那相信我们的,存在我们票号的银子就有八十多万两。我想更多的是,不相信我们窑岗能守住的。我们山西的银子太多了。李自成憋住了劲儿到山西来,他们能放过捞银子的机会?”陆成祥说起来是滔滔不绝。
“看来我们劫回来的还是少数?”张知木问,
“我看也就一半儿。不过说起来我们还是不亏。去掉借给皇上的银子,我们用的银子不是很多,再说了,整个山西都是我们的,那些铁冶场合铜锡冶场,到了我们手,就很快的能出银子。”陆呈祥说。
“我们借给皇上的银子,其实就给他了。”张知木说。
“话是这么说。不过有一天,我和皇上算账的时候,他还不起的话,朝廷可有都是东西能顶银子用的。”陆成祥可不想就这样把银子给出去就完了。
张知木说:“对!陆先生这些帐你一定要记清。那白花花银子,都是我们辛苦赚来的。”
陆成祥和上账本儿说:“这两天,我和黄总商量了一下,我们的窑岗币又不够用了。特别是我们打胜了之后,我们的窑岗币已经是市面上主要流通的货币。尤其是我们窑岗,很少有人拿着沉甸甸的银子出去买东西。用的基本上都是窑岗币。我们的各地分号已开业,回来的消息都是纸币不够用。我看我们需要再印刷一些纸币。你看行不行?”
张知木说:“我们在市面上流通和各分号的纸币有五千万元窑岗币,相当于五百万两银子。你打算再印多少?”
“我和黄总商量了一下,我们这次再印他各种面值的五千万。我们不一下子都放出去。先放出去三千万窑岗币给各个分号。剩下的做后备应急用。这样我们的窑岗币也少于我们的白银储备。”陆成祥说。
“是啊,我们的业务一恢复,大家对我们更有信心了。不过记住要多给杀虎口和张家口多留一些现银,因为我们借给朝廷的有不少是窑岗币,弄不好他们都会换银子。”张知木说。
“张总多虑了,这点窑岗币他们还不够买吃的用呢,哪还有多少换银子。现在那里的商家收到窑岗币,都不会马上来我们的票号换银子,因为他们知道留着窑岗币比留着银子方便。”陆成祥得意的说。
“看来我们争取到的发钞权还是非常值得的。以后我们搞建设的资金问题就好办了。”张知木说完又问:“陆先生你啥时候去凌水码头?那边是不是要先组织一下?”
凌水码头那边的船闸要开始使用,唐景窑想搞一个建成使用典礼,正好陈玉峰他们也凯旋而归,张知木就决定窑岗这边的领导都去凌水码头迎接陈玉峰他们,同时也参加船闸启用庆典。为了把庆典和迎接活动搞好,张知木安排陆成祥负责这件事儿。
陆成祥说:“张总,这样的事儿,你教给我了就不用操心。那边我早就安排人去了。今天晚上我就亲自过去。你们明天上午走就行,现在凌水码头那边通船了,真是又稳当又快。明天你们就乘快挺过去吧。”
小凌河经过一个春汛,夏天又连下几场雨,很快的就快蓄满了水。完全满足航运的要求。为了这个小凌河工程,那个唐景窑是费尽了心血。张知木现在想见唐景窑还有一个原因,他是想和唐景窑商量一下开元新河的事。
这个开元新河,张知木几次从那里通过的时候,都觉得那里已经有些淤塞了。最好是不要等那里淤塞死了再疏通。唐景窑做过河道总督,他对此因该有经验。还有,将来有可能的话,张知木非常想在三峡那里,把航道上的礁石炸开,让那里的航道能通行无阻。张知木觉得虽然黄河是一个含沙量很大的河流,可是前世的时候,采用的非常成功的调水冲沙的办法,非常有效的解决了黄河泥沙淤积的问题。特别是张知木发现,现在各个河流的水流量,都是远远的大于前世的时候,黄河更是这样。完全可以用黄河水来进行冲沙试验。当然建三门峡大坝的蠢事儿是不能办的,不过要是在含沙量很大的河流上建坝,可以参考小浪底水库大坝的经验。可惜的是,上次参观小浪底水库大坝的时候,没有仔细听人家的讲解。也是,当时没想到会真的穿越过来啊。
不过张知木在修建凌水码头的船闸大坝的时候,考虑到小凌河的含沙量,给拦河坝留出来了排沙口。这应该是参观小浪底水库大坝的一点儿成果。
这次和张知木一起去凌水码头的去参加庆典和迎接陈玉峰他们凯旋的有阎伯驹、卢炳义、杨玉琳、李云鹤、刘本胜、陆琪、段精忠。
他们这次是在窑岗码头上的船。李云鹤指着岸上的一群人说:“张总,你看他们这在组装橡胶传送带,以后我们散装粮食从船上往岸上卸,就可以用传送带送上来。不用码头工人用筐往上背了。”
张知木说:“这可是太好了。你们这里要是用的没问题,就尽快的到淮安码头,去给他们安装几套。他们那里大型船运来的粮食都是散粮,更需要这东西。”
“你放心吧。”李云鹤说:“我们给淮安设计了两种装卸用的传送带,一种是往岸上卸的,一种是直接从大船上往我们的驳船上卸的。以后运粮就既快又少浪费。”
张知木他们早晨上船,中午前就到了。这么快,船长还说没开到最快呢。
大家到了凌水码头,见时间还早,就先在船闸处和凌水码头参观了一下。当张知木来到造船厂时,发现了一个问题。造船厂运来的钢材都是很小的一块一块的,他看见稍大一点儿的钢材都是用两辆马车前后搭着运过来的。张知木知道马车的运载量太小,运输问题决定了他们不得不把钢材都弄成小材料。
张知木对卢炳义说:“卢先生,这样不行啊。这样的话,我们要想造一艘船,焊接的工作量太大了。”
卢炳义说:“我们的钢材可以用铁路运到窑岗码头,再用船运到这里,是不是就可以运大一点儿钢材了。”
“我们以后会在这里造很多船,钢材量是非常大的。”张知木说。
“以前没考虑往这里修铁路,是考虑了有小凌河可以搞水运。现在看来不把铁路修到这里是不行的。这样吧,我们就下决心,把铁路修到这里得啦。”卢炳义说。
张知木点点头,说:“铁路要加速啊!运输已经是制约我们发展一个大问题。”
范成坤的船队,是下午太阳偏西的时候到的凌水码头。
陈玉峰他们的看见码头上旌旗招展,锣鼓喧天,都没想到会有这么大的场面迎接他们。更没想到,张知木他们会带这么些人,迎到凌水码头上来。
陈玉峰领着众人来到码头上,大家依次握手。最后欧阳鹤把李岩和红娘子介绍了给张知木。张知木握着李岩的手说:“久闻李将军的大名,也没少听欧阳先生介绍你,我是仰慕已久。”
李岩也是非常激动,他没想到窑岗人如此热情的对他,更没想到传奇一样的张知木对他是如此的客气。李岩眼泪都含在眼圈儿里,说:“多谢张总,我李岩有何等能,让张总如此抬爱。”
张知木说:“我们现在是一家人,我们的窑岗的事业刚刚起步,以后少不了有事情向李将军请益。”
欧阳鹤过来说:“过去,有一句话叫求贤若渴。我们张总真的就是这样的人。大家先别客气了。以后有时间详谈。”
码头上引人注目的是红娘子和杨玉琳两位喜欢红妆的女子。杨玉琳见到红娘子,就拱手说:“久闻有一个和我一样喜欢红妆女英雄,今日一见果然不同凡响。”
红娘子也是拱手说:“我也是久闻‘火凤凰’的大名,今日一见,真是三生有幸!”
杨玉琳回身从随从手里,拿过来一个木匣子,送给红娘子说:“我知道红娘子是久经沙场的英雄,今日小妹送两只手枪给姐姐。想必姐姐一定会喜欢。”
红娘子被李菁他们在潼关解救的时候,看见过李菁他们用手枪一枪一个的杀人,知道这东西的厉害,她没想到,刚到这里杨玉琳就送给他两只,红娘子怎么会不喜欢。
红娘子连声说:“哎呀!我真的也有着手枪了,这是太谢谢妹妹了!”
她也转身,从包裹里拿出来一个红包说:“姐姐我现在可以说一无所有。在潼关只找回了这只跟了我多年的一把短剑,送给妹妹。”
杨玉琳知道这只短剑,一定是不寻常之物,收下有些不妥,让了一下又觉得不收更不妥,就爽快的收下了。
众人也都跟着叫好。
码头上欢庆的场面,让陈玉峰他们的出征将士们都很激动。摄影师让他们在码头上列队照相。陈玉峰他们还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儿。不过张知木也都是按照摄影师的安排站在那里,大家就只好也很学了。
码头上进行一阵子各种组合照相活动。
张知木给他们讲解了照相是怎么回事。
杨玉琳更是早就给红娘子讲完了照相是怎么回事儿。红娘子这回是抢着照了一个够。
李岩乘坐战船沿着汾河逆流而上,就感觉已经很神奇了。一个船逆流能快到如此程度,是李岩以前想不到了的。到了码头上,又听说,这个在照相机能把真人一样的影照到纸片上,这实在是超出了他的想象能力。
晚上,当然是丰盛的庆功酒。
张知木做了一个简单祝酒辞之后,大家就开怀畅饮起来。窑岗人实在是应该畅饮一次了,他们取得了空前的一场大胜,把号称拥有百万雄师的李自成打的一败涂地。彻底巩固了窑岗的基础。张知木和他的战友们都是喝了个烂醉,因为陈玉峰他们这次是把山西的几年和平打出来了。也打出了窑岗的军威。虽然开战之初,张知木就对这个结果很有信心,可是战争不是儿戏,只有看到了结果,目的才是真的达到了。
李岩和红娘子夫妇过来给张知木敬酒的时候是满眼热泪,他说:“张总,我和娘子敬您一盏,如果没有你和窑岗的弟兄们,我们可能早已不再人世了。让我更没想到的是,窑岗的弟兄们,竟然把我这个昔日敌人当兄弟一样的对待。今后,我和娘子为张总你的马首是瞻。我们愿意追随在张总的左右,万死不辞。我们先干为敬!”
张知木陪着李岩夫妇喝完了酒,说:“今后,我们不要说谁追随谁,我们共同为天下的百姓做一些事情。当我们听说,李自成要对你们不利的时候,我们窑岗的上下都担心死了。李将军是一个可以为天下百姓做很多事情的人。李自成容忍不了您这样的人才,我们窑岗的正需要。这也是李自成没这个造化,不知道失去您它意味着啥。和您闹翻这件事,总有一天,李自成会悔青肠子。”
李岩说:“张总,我和闯王相识的时候,我们都是有共同的理想,也非常谈得来。我也觉得有这样的人领着我们做事情,我们是找到,值得跟着的人了。可是没有多少时间,闯王现在只是想着如何当皇上了。我好长时间都是很困惑,不知道怎么办。说实话。要不是闯王对我下手了,我可能还是下不了决心离开他。”
“我可以肯定说,李自成得了天下。百姓们还是改变不了啥?只不过是换了个皇上而已。而我们窑岗的想法就是彻底改变这一切,我们不需要皇上。天下就因该是天下人的。以后有时间,我们慢慢的聊着这些事儿。”张知木对李岩说。
-------------
麻醉、消炎、输血、缝合,外科手术;邮编、宪法、专利、股票,科技创新。--《南宋记忆》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