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驸马求见。”内侍在李世民身边,小心翼翼的汇报道。
“传!”李世民也不意外,算来冯戴文也该道了。
“参见父皇!”没多一会,冯戴文就进来了。
“不用多礼!说说是怎么一会事情。”李世民对冯戴文当然更加不会客气,颇为不耐烦的问道。
“会父皇,据儿臣所知,乃是高句丽人以及一些番邦,潜入长安,意图不轨,具体如何不得而知,好像是要刺杀谁,至于他们那一处窝点,是一个百济商人住所,已经人去楼空。”冯戴文把自己得到的消息又仔细说了一遍,包括夏初月的事情。
“哼!如此大动干戈,自然是冲着朕来的,而且能让朕一点消息都没有,少不了内鬼帮忙。”李世民面若寒霜,语气不善的说道。
“父皇也不知道,看来事态比想像中更加严重,父皇放心,儿臣已经通知武将家族一起秘密探查。”冯戴文解释道。
“不错,这事必然有世家的影子,武将那些放心你应该心中有数,朕就不需多言,一定要尽快查出。”李世民面容稍微放松,点点头说道。
“儿臣明白,不过昨夜之事恐怕许多人都已经知道了,不如明查暗访,同时进行。”冯戴文想了一下说道。
“何解?”李世民问道。
“一面秘密探查,一面严密布控,儿臣再通知所有商人,世家一起留意不同寻常之处,另外长安报纸刊登消息,让全长安百姓一起留意,想来如此多人在长安,就算有内鬼也不可能完全影藏。”冯戴文解释道。
“好!就按你想的去办,一定要快,朕久不动手,看来还有人以为朕改吃素了。”李世民眼睛微微一眯,淡淡的说道。
对于胆敢挑衅的人,李世民怎么可能容忍,可想而知,这次如果被查出来,会有多少人头落地,冯戴文也不怠慢,领旨就出了皇宫。
“传旨,百骑出动,对朝廷重臣府邸多加护卫,另外传旨报馆,刊登消息,一但发现,秘密上报,重赏。”李世民语气冰冷的对空旷大殿说道。
随后大殿阴影出走出一人,默默的单膝跪地,行礼退出大殿。
…………
“你们高句丽人怎么搞的,居然闹出这么大的事情,这下想要行动就太困难了。”还是那个地下室,一个声音气急败坏的说道。
“哼!只是一群刺客,无关紧要,而且现场也没有留下活口,吾堂兄都死了,李世民不会知道我们具体情况。”另外一个应该是高句丽的人说道。
“诸位不用争吵,当前是需要同心协力才是,不过大家放心,李世民不会知道吾等在这里的。”烛光转过,居然映出崔涛的脸庞,只见他脸比以前更加阴冷。
原来他们在倭岛到处躲藏,最后碰到苏我虾夷,两人联合起来,犹如野人一般,生活在倭岛山间,用了许久时间,制作了一条小船,跨海跑到百济,也算幸运,一路有惊无险。
对于冯戴文,崔涛自然恨之入骨,两人逃到百济以后,就到处宣传大唐已经攻占倭岛,不日就要攻打辽东半岛,一时之间半岛人心惶惶,又不敢出兵,最后商议,共同派出人手,刺杀李世民,或者冯戴文。
因为冯戴文在崔涛的形容下,变成了李世民的头号打手,一直都是他挑起战争,而且到处抓人也是他的注意。
高句丽,被抓人最多,听闻之后,又惊有怒,最后又苏我虾夷联络还留在百济,大唐等遗留人手,合同高句丽,百济人三方共同潜入长安,这也是三国人与大唐人长相相差无几的缘故。
同时崔涛利用崔家以前关系网,秘密联络几家人,可惜所有世家都最多答应为他们掩护,提供吃住,并不会出动其他人手,这让崔涛恨得牙疼,但也是没有办法,毕竟形势比人强。
“崔公子,现在怎么办?”刚才气急败坏的苏我虾夷,眉头深锁的问道。
“无妨,现在大唐估计都以为我们是为李世民而来,必然要让屠夫出来探查,正好方便下手。”崔涛嘴角上扬,自信的分析道。
“国破家亡,不共戴天,奴役国民,不是他死就是吾亡。”苏我虾夷眼睛通红,死死的捏着拳头,咬牙切齿的说道。
“苏我君放心,吾一样与他有不共戴天之仇,而且大唐恨他的也不是一两人,我们有人打探消息,静候佳音就是。”崔涛宽慰道。
“渊明将军,还要劳烦安抚贵国之人,近日不要外出,一有消息,立即动手。”回头崔涛又对另外一人说道。
“崔公子放心,吾不是堂兄那么鲁莽之人,知道轻重。”渊明点点头,阴沉着脸回答道。
…………
“咨有番邦异族高句丽,混入长安,意图不轨,想要破坏大唐安稳,如有百姓,发现不同寻常之处,立即上报,一经查获,皆有重赏!”一名10来岁的儿童站在榜文下大声念道,清脆的童音分外清晰。
“哼!这些异族之人,就是见不到大唐过点好日子,要是被老汉发现,一棍打死,那里还要赏钱。”一个挑着购买的货物老汉,冷哼着说道。
“老王头,还用你说看看现在日子多好,这些娃娃都免费读书,有谁跟皇上过不去,跟大唐过不去,还得问问关中爷们答应不。”另外一个强壮一点的人,同样拍拍胸口,指着读榜文的孩童大声说道。
“说得好!”
“不同意!”
“走到处看看,把这些狗贼找出来!”
一时间群情激愤,围观的人都四散而去,并且支会亲朋好友,同样一幕在长安不断上演,可以说整个长安都调动起来了,每一个长得像异族的人都被无数眼睛盯着。
尤其是一些贼眉鼠眼的,更加被当作重点防备,不少突厥人,契丹人,回纥人也都开始帮着查找,毕竟文榜也说了主要是高句丽人,与他们有着明显区别。
刚刚过上几天好日子的他们,用比长安百姓更加热情的态度寻找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