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诸夏风云

016 且过

诸夏风云 文始真人 8540 2022-11-07 19:52

  江宁,

  青衫男子骑着一匹黑驴,缓缓的行在官道上。看着路边的草木,郁郁葱葱,神色之中不禁是露出了一抹暗淡。所谓睹物思人,不外如是!谥号文正的韩玄,便是死在了这里。

  自打号称大赵一柱的韩玄死后,满朝的文武也是越发的看不入眼了。或许正如当年桓琦怒斥的那一句话,忠心事事的总是不得好死,蝇营狗苟的反倒是得想安荣。当初韩玄出殡的时候,曾有无名氏送过来了一副挽联。“附公者未必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鞠躬尽瘁无有尽,天下难为。”无头无尾的一副挽联却是将当朝半数以上的大臣骂到了里面,曾经有人恼怒,也曾有人气愤,但是到最后却是不了了之。

  韩玄其人的功绩实在太大,而且死的也实在不是不是时候。对于一个有功之臣而言,这样的结局可以说是惨淡无比。保驾柱国之功未去,但是立功之人却以魂飞渺渺。即便是民间的愚夫愚妇,也会不咸不淡的说上几句。甚至,在这江宁一地,甚至有人将自家喂养的鸡鸭取了名字叫文会、万里。对于一国相公而言,这是无礼到了极致。但是,这江宁一地的地方官却是没有一个敢管!

  原因无他,韩玄死的蹊跷。即便是他们心中,也都是有着疑惑。更何况,民心如火,民意如潮,即便他们可以压得下去,但是,这身后之名却还是要不要了。须知道,有多少的能臣能相毁在了普通的乡间之人手里,在后世之中,也留下了千古的骂名。

  所以,他们不敢管。

  长叹一声,且从睹物思人的情怀中走出。陆哲却是仔细的打量着这一片土地,这一片号称是“王谢风流处,金陵帝王州”的江宁。他此次出来乃是便装出行,一是想观看一下民间的风景,二则是想要凭吊一下文正公,至于三吗?则是希望韩玄能够给自己几分保佑!

  自打韩玄逝世,这大赵虽然没有变得动荡不安,但是却也显出了几分乱象。似乎是苍天对于佞臣的处罚,荆胡一地的蛮人开始闹腾了起来,先是劫掠周边,后来干脆就是光明正大的掀起了叛旗。这一下子,就好像是提供了马蜂窝一样。

  这一次的战争,便是有着禁军将领张柔领着一万禁军南下,数日内便将这一次为祸地方的蛮族叛乱平定。这一下子,在京畿的诸多大臣却是不禁失声。他们没有想到,这一次的平叛竟然会如此的顺利,以至于到了让他们倍感惊讶的地步。

  这还是大赵的军队,这还是连年积弱,以至于到最后都被人欺负的没脾气的大赵吗?他们不敢相信,但是陆哲却是知道,禁军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与着近些年来的一些变动着实分不开。先是当今陛下以着捧日军动荡的缘由将上三位的禁军尽数掳夺,几番裁撤之后,剩下的可就只有不到一万人。而后崇宁皇帝又征调各地的精锐边军,组建三大营,才算是组建出了一批能够拿的出手的军队

  除此之外,禁军之中还采用了近些年刚刚研制出来的火炮。如今的大赵禁军,比起三年之前可以说是战力大不相同。当然,这也有花钱的因素在其中。当然,这一支军队也没有让殷祯失望便是。

  说来有些可笑,大赵固然是以着积弱著称,但是对于军费的投入而言,却是三个国家之中最多的,甚至占到了整个国税收入的四成以上。然后再加上发给官员的俸禄,可以说,大赵能够余下来的资金只有不到三成。再加上一些零零总总的事情,最终能够归入国库的也只有一成左右。不过和大赵整体偏向恐怖的数值而言,即便只是一成也仍旧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大赵岁入一亿贯,大夏岁入三千万,大魏的岁入不足一千万。这么简单的比较一下,自然也就是明白两国的差距究竟是在哪里了!即便是换成了白银,也一样是一个十足庞大的数字。如今大赵发行的钱币还是保值,一贯足钱便可以换成一两银子。如此一来的话,大赵的收入是每年一亿两白银,能够省下来归入国库的便是一千万两白银。

  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足够明朝历代的君王哭瞎眼的数字。若是李信每年都能够有一千万两的结余的话,李信只怕是做梦都会笑醒。不过,这一点却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与大赵结余之后归国库不同,大夏的花钱技术便是收入多少花多少,虽然比不得后世的赤字经济,但是在这个时代里面却也是一种颇为高超的花钱技巧了。在年初的时候,大夏百司的司丞主事便会在内阁聚集,而后打上足足三天的口水仗。然后对于去年的岁入进行一次分割,道方司的钱,少府的钱,养济院的钱……

  曾经有人说过这一句笑话,就是说有人若是在这个时间段里进了内阁,他基本上就会发现里面的情形相当的热闹。吹胡子的一堆,瞪眼的一堆,摩拳擦掌的一杯,随时随地准备动手打人的还有一堆。若不是他们一个个都穿着官服,只怕是有人会以为这是帮派集会。

  而且,还有一点就是,夏国的官员普遍是偏向于年轻,年轻人火气比较重,一旦是争急眼了,真的就有捋袖子打起来的。为此,傅青主可是向李信抱怨了很多回。说什么要不是他还有几分颜面的话,内阁只怕是早就被百司的话事人给拆了。

  事实上,在内阁会议散过之后,前去打扫的内侍确实也可以从里面扫出来不少的碎茶杯。据传言所说,这都是里面的司丞打架之后留下了的痕迹。当然,对于这样的说法,内阁的诸多成员却是一个都不认的。

  “打架!有那种事情吗?我们只是进行了深刻的探讨而已。”“什么?你说脸上的伤!”“这不碍事,与人说话的时候不小心撞在了墙上。”衣冠楚楚的众人绝对不会承认自己是吵急火了,直接就是轮拳头上了。

  不过想象一下也该明白,为了争自己部门未来一年的资金,他们又怎么可能会冷静下来。或许一开始的时候,大家还能坐下来谈一谈,单数到了最后的时候,还不是疯狂的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然后争取到更多的分配。于是乎,到了最后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脸红脖子粗的一幕,轮拳头打架的事情更是不在话下。

  甚至有的阴损的大臣在那几天去上朝的时候都在自己身上套一身软甲,为的就是不让那几乎是疯狂的战火烧到自己的身上。当然,自己若是烧到别人身上的话,也会多出来几分准备。

  到了如今,甚至有大臣在内阁会议的时候把上朝的笏版都带上,虽然他们说的是为了时刻提醒自己勿忘国事,但是就傅青主而言,他怎么看都觉得这些大臣是为了在打起来的时候有一个顺手的东西。

  当然,这些东西究竟是不是真的还是有待考究,毕竟,在内阁大议的那几天,内阁四周的窗子都是关死的。侍者门房什么的也都是放了假,即便是戍守的禁军也都是外五十步以外。所以,在会议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还真是一个不解之谜。

  且不提大夏内阁的纷扰,在大赵却也是发生了不小的变动。

  自太祖太宗两位皇帝以来,文臣在六十年间努力的形成了一个完备的统治体系,并且成功的将皇帝手中的权力架空了六成以上。以至于皇帝私发的诏书若无政事堂与枢密院的联名签署,便是分属伪诏。自然,在诏书上文臣还是留给了皇帝一些特权的,比如,皇帝有先批的特权。但是,只要是明眼人都清楚,诏书什么的,究竟是先签的权力大,还是后签的权力大!

  其中的种种自是不必多谈,但是如今,这一个统治体系却开始出现了问题。韩相在位之时,两府同气连枝,且二相又有着柱国保驾之功,是以在崇宁前四年,大赵上下的政令可是尽数出自两府。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丁文会才会以着那么可笑的手段,将韩玄驱赶出朝堂。虽然说有确切的因素在其中,但是这里面究竟有没有当今陛下的心思,却也不是一个好分说的事情。并不是说殷祯厌恶了韩玄,而是韩玄与桓琦二人的联合已经对整个朝局产生了影响。就殷祯本人的想法,是打算将韩玄放在地方,搁置个五六年,而后再度起复。

  只是,天意不遂人意!谁知道在到了江宁府之后,安心著书的韩玄居然在淳化七年的时候突然就死了。这一下子算是掀了棋盘,打乱了殷祯的计划。当然,这是在帝王的角度来看的。

  在臣子的角度上,丁文会与曹万里二人主持国政之后,政事堂虽然还和以前一样,但是明眼人都知道,两府的职权正在慢慢缩减。首先一点便是,枢密使桓琦与政事堂的诸位两看相厌,原本出于蜜月期的两府大政却是慢慢降了温。

  其次,在见识到了韩玄的下场之后,桓琦一改往日的作风,在朝堂中陡然变得跋扈了起来。对于看不顺眼的大臣几乎是随着脾气来,对于枢密院的政事也是逐渐懈怠,三五日不去枢密院也渐渐变成了寻常。

  于是乎,君权加强了!

  对于皇帝而言,君权的加强是一个很好的事情。最起码在皇帝要办某些事情的时候不会有那么多的掣肘,但是君权的加强同样也造成了一些事情。比如,君权与臣子的分属敌对。

  虽然自古以来都有人说君臣一体,但是就实际情况而言,能够做到君臣一体的往往都不是朝廷。譬如东宫,太子在未曾登基之前,东宫之中的属臣大多是戮力同心。只因为他们的目标还没有完成,还没有到分蛋糕的时候。而一旦太子登基之后,对于众多的潜邸之臣而言,接下来就是互相攻讦,争权夺利的时候。

  这些东西,又或者说这些现象,他们出现的根由在于一点,那就是体制的僵化,又或者是阶级的固化。正如道经所云,流水不腐。这一点莫说是在如今,即便是在后世也一样是至理名言。便如西方传来的一个沙丁鱼理论一般,一个固化的体制,最终只会走向一个目的地,那就是毁灭。有可能是来自于外部的威胁,也有可能是来自于内部的自灭!

  当然,以着后世中哲学的理论而言,这里面所包含的无非就是矛盾的冲突,以及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或是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之间的转化平衡。

  在后世之中,对于这种固化的阶级的解决方式很简单,无非就是掀起一场战争,将内部矛盾转化为外部矛盾。然后再通过外部矛盾的激烈冲突来获取消弭内部矛盾的资源,又或者通过外部矛盾来消弭内部矛盾的源泉。听着固然是有些冷酷,但是却是后世诸国大国奉行的战略之一。

  这种战略方法被李信称为内圣而外王,也被后世成为军国主义或是帝国主义。虽然说对于外部没有什么好处,但是就对于内部而言,却是极大的缓解了压力,顺便也可以延长一个国家的国祚。

  不过话且说回来,在如今这个时代这种方法却仍就是没有人提及。或是有人提及了,却没有人敢用。毕竟,中原王朝一直都是号称礼仪之邦,对于这等着实不要脸的事情,除了西夏与北魏能够干的出来以外,也就没有旁人能够做的出来了吧!

  对于这一点,李信一直都是非常不满意。自从汉末的那一场天地大变之后,儒学的发展就好像是坐上了歪歪车一样,往着诡异的地方渐行渐远。以至于成了理学道学,完全失去了儒学本身的意义。比如,在孔子时代和董子时代所奉行的以直报怨,到了如今的时候已然变成了一笑泯恩仇。

  但是,可能吗?

  无疑,不可能!

  就好像是西域的佛学一般,发展着,发展着,外道便已然代替了佛学的正宗。密宗近似于印度教,所行所奉无不是与着印度三天脱离不了干系。净土宗沦于市井,固然是发展昌盛,但是却失之纯正。而禅宗则是更无需再说,虽然一直都有达摩东渡传法的传说,但是禅宗的真正发展开来却是从着北宗五祖慧能与南宗五祖神秀那一代开始的。

  甚至到了最后的时候,禅宗之中还诞生出了一种名叫狂禅的流派。其中的僧人甚至穷尽一生时间,都不曾拜过佛像,反而是砸佛殿烧佛像的事情干的比较多。真心不知道释迦摩尼若是看到了自己有了这么一群徒子徒孙会是什么表情,也不知道他会不会想起来天魔曾经对他说过的一句话,“末法时,吾子吾孙为僧。”

  这些是外话休提,但是儒学的逐渐变质却是一件真实不需的事情。

  本来呢?儒学在一开始只是以着礼义为中心,而后达到辅佐君王的一种学问。从这种角度来看,这种学问固然有劝人修身养性的说法,但是却也不可能多么高深。毕竟,儒学从一开始就是治理天下的学问,而治理天下的学问往往不可能高深到哪里去!

  但是,儒生们不这么想,佛学与道学整日云里雾里,说话里面含着几分机锋意味,这看着多么上档次呀!于是乎,儒学开始吸纳佛学与道学之中的成分,对自己进行第二次的改革。

  结果,越改越完蛋!

  最起码,在李信前世的历史中是这样的。

  儒学的发展经历数个档次,一个是春秋之末战国之始,这一段时间里的儒学从开始萌芽到最后初步形成体系,算是初步确定了儒学的核心纲领,礼!而这一阶段的儒学可以被成为儒家!而后便是秦末到前朝之初,这一段时间里儒学逐渐吸取了法家,名家,史家,纵横家,阴阳家等等流派,并且逐渐的填充自己。在这一段时间内,儒学逐渐完备,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祭祀体系与理论体系,可以被称为儒教!

  换句话说,三教治世的说法并不是幌子。道教,儒教,佛教在这一段时间里,已然成为了中原王朝意识形态的三架马车之一!

  但是,这并不是结束。发展到这一阶段的儒教迎来了一个极盛的阶段,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儒教开始没落却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于是,儒学之中的众多士子就开始了第二次有意识的去复兴儒学,在复兴儒学的过程中,他们开始往这里面加入自己的私料。

  比如关西的气学,东林书院的理学,心学。在西方国度,这样的时代往往被成为文艺复兴。而事实上,也正是文艺复兴。不过,这个文艺复兴却是被大赵如今的风气给带歪了。比如,理学之中掺进去了道教的东西,心学则是掺进去了佛教的东西,唯一一个还没有被带歪的的关学,也已经频临覆灭。毕竟,在如今这个尚空谈的时代里,有些东西实在是不受欢迎。

  实际上当李信知道了横渠先生的名气之后,他本人是非常惊讶的,因为在他前世的历史中,张横渠其人其实是作为理学的奠基人而存在的。能够被传到后世的,也就只剩下了那一联壮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当然,在具体的考究了关学的兴致之后,李信表示自己也来了兴致。或许是因为横渠先生更加贴近边关的缘故,关学在儒学之中反而是有了上古儒学的风采,务实。当了解到这一点之后,李信反倒是明白了他为什么会覆灭。这么做的原因也很简单,你不跟世界合群,你不覆灭谁覆灭。

  当然,对于务实这一点,李信个人是非常的推崇,所以在李大善人的支持下,原本频临覆灭的关学反而是在一个窃国大盗的手中逐渐恢复了兴盛,倒不可不说是一件怪事。当然,这个大盗骂的范围也是有一点广。

  毕竟,除了虞朝太祖说得过去以外,其他的历代君王多少都有些得位不正。其中,又是以着东边的大赵为最!当然,李信本人也是多少有些说不过去的。但是随着对外战争的逐渐优胜,那些隐隐的反对也就开始了逐渐的消弭。对于世家百姓而言,夏国能够逐渐的开疆拓土,甚至恢复中原王朝的极盛疆域,多少都是有些正统性在其中的。

  当然,还有一点就是,李信善于放权。李信自认不是十全十美的人,也不会像某一个老头那样恬不知耻的给自己刻一块十全青年的玉印。所以,李信善于放权。将权力交给下面的人,这便是李信的做法。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地方上的县令知州或许对为官有着各种各样的说法,但是从大夏立朝至今,却从没有一个人说过掣肘二字。原因很简单,放权。虽然在各个州县都有着各种各样的衙门,但是州县的主官却是对着他们有着节制与任免的权力的。这么做的弊端很明显,那就是在天下大乱的时候地方上很容易形成一个又一个的割据势力。可是,同样,在太平时节的时候他们也可以保证相当的动作效率。

  至于有些人担心的叛乱,呵呵,区区一个州县,不过是大夏百分之一的疆土。想要平灭的话,真心是容易的很!

  而且,在这里还有一些说到的地方,那就是帝王与天下的归属。帝王属于天下,还是天下属于帝王,就这么一个轻飘飘的论题,却是决定了明君与昏君的区别。对于李信而言,这个选择他不想做。但是,他不得不做,对于一个君王而言,这是不得不选择的问题。

  于是,在纠结了一番之后,李信选择了天下属于大家。自然,这个大家里面所包含的便是内阁之中诸多的司丞执政。李信的性子疏懒,若是管理朝政的话迟早会烦死,所以,他再一次的选择了散权!

  本章节来自于逐浪小说手机版感谢小海豚_23473687订阅支持。

  <更新更快就在笔趣网www.biquw.com>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