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找茬的石油小组
就在长安镇正在忙碌着庆祝新年的同时,距离长安镇几十公里之外的一处工地上,石南正拿着图纸指挥着工人们如何进行施工。
从周边堆放的各种管子和设备,勘探器材来看,到是有点儿像最原始的开采石油基地,如果在配上另外一些更为专业的工具化,那一眼就能看出这里的确是处石油开采基地。
“这周必须将这条路硬化,还有这个竖井也必须打好,我们的工期很紧张,现在已经过去了一个月的时间,执委会给我们的时间最多只有半年,半年内如果没有开采出石油出来,那么将彻底放弃对这一项目的投资,同时撤回工作人员。”
石南一边指挥着大伙干活,一边与其他几位负责人诉说目前工期紧张的问题,石油攻坚项目的时间只有半年,也就是按照完美号改造的时间来定的,一旦半年内没有开采出石油来,完美号将会进行蒸汽机改装。
蒸汽机改装与内燃机使用肯定不是一个档次,从度上来说,林文栋就指出,即便是12o马力蒸汽机也未必能抵得上现在的内燃机,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在内燃机自己正式寿终正寝的时候在换掉,否则有点儿浪费不说,性能也未必能够完全保证。
所以执委会组建了一支多部们联合的工攻坚小组,石油开采这个项目难度有多大,所有人知道,在没有成熟的设备环境下,想要开采出石油的最原始方法就是用古代川人开采井盐的方法来开采石油。
这个方法需要用竹子为原料的“钻杆”,系上铁制圜刃,手持向下撞击,一点一点穿入土石之中,直到盐卤涌出。为了开采出更深的井盐,后来就明了一种天车,利用这种天车的帮助就可以开采出更深的卤水。
不过目前有个难题就是竹子的问题必须进口,没错,这种在中国南方山林里非常常见的竹子在澳洲可是非常稀有,总之长安镇周边以及开采石油的基地周边并没有找到这种物种。
应该说澳洲的竹子本来就是外来品种,是被人移栽到澳洲的,石南等人当然找不到竹子的身影。
竹子这东西对开采石油非常有用,目前钢铁厂还不能造船合格的钢管,所以只能先用竹子,在一个就是钢管的造价太高现在还只是处于一个实验阶段,执委会并不想花费那么大的金钱来投入到这里。
到处建设都需要钱,别看两次贸易给澳洲带来了巨额财富,但要摊开到整个建设大项目中来,那就显得有点儿少了。
竹子这东西已经被列入进口主要对象,目前已经报给了周扬,由他们采购然后经由葡萄牙人与荷兰人运到澳洲来,要说这竹子运输起来也不麻烦,只要先将它们用绳子扎成竹排,然后用绳子绑在大船的一端在后面拖着就是了。
当然引进这个品种种植的工作也在继续,此时用的竹子是上个月荷兰人来时的运到的,整整一百根,除了匀出去二十根用来做一些竹椅之外,其余部分全都运到这里。
“石总工,这地质硬度乎了我们想象,我看这个问题必须要解决,钻头已经断了三个,这样挖下去不到两米就得更换一个,度太快了。”
一名负责钻探的工作人员拿着一个断了的钻头像石南示意,这东西已经不行。
是不是地质硬度问题,石南不知道,不过这钻头肯定是有问题,这个问题必须解决。
“给工业小组电报,让他们解决钻头的问题,总不能什么问题都我们自己解决吧,钢铁冶炼厂也成立那么久了,这帮人弄出来的东西还是不行,就得给他们一点压力。”
工业小组是整个澳洲的工业技术研究复原中心,很多人都在里面挂了一个技术专家或者客座专家的头衔,整个小组的负责人是林文栋。
现在工期那么紧张,光是把压力都放在石油开采小组上,别的小组却靠着当前的技术大挣特挣,这让石南有些看不下去,只是守着目前的一亩三分地不思进取,那么在技术上的优势将不复存在。
“石工,我有个建议,让移民局招募一批具有开采井盐经验的工人过来,你觉得怎么样,咱们用的这个方法和他们用的差不多,这些人来了之后我们还可以结合他们娴熟的技术进行改进,这对我们开采出石油来将会有重要的帮助。”
石南思索了一会儿后觉得这个方法的确不错,不过井盐开采一般都是在四川,招募的移民大多都是以北方流民为主,而且这个时期的四川并没有北方那么乱,受到的灾害也不大,在一个就是招募那么一大批人过来的难度肯定非常大。
只是想到难度,石南立马就给予了否定,做哪件事情没有难度呢,要是都因为有难度不去做,那还开采个什么,所以接着他又给移民局添了一个很大的麻烦。
在找完工业组和移民局麻烦之后,石油开采小组的人似乎觉得还不够,凭什么自己在这攻坚,其他人却是悠闲自在的享受,他们充分挥了自己找茬的能力。
什么基建组和水泥厂提供的水泥不够之外,还有物资运输小组的运输的度也太慢了吧。
电报一封接着一封的往回,这个收报员小伙都感觉出问题出来了,这石油开采小组的人好像怨气挺大的啊。
不过一想到他们提的这些问题,人家说的还就是事实,问题还是存在的。
于是由石油小组引的一场新的问题在执委会上引起了讨论,执委会主席要求各小组在重点攻坚项目上必须做到全力无条件配合,不得寻找各种理由推脱,这将视为个人政绩考察的主要标准之一。
在这种前提之下,各小组的负责人才意识到,以后恐怕不能用,这是目前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样的话来搪塞了,要想用这样的话来搪塞,你必须要有足够实验报告证明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