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唐第一主播

第268章 崔晔

大唐第一主播 一斤桃花 12133 2022-11-08 00:40

  在大唐的官僚体系当中,长史是一州之副官。

  并州大都督府的大都督一般由皇族至亲来担任,但一般不赴任。

  那么长史就成了实际上的最高长官。

  司马,在大唐时代名义上是执掌一州军务的官职。

  但实际上是个清闲无事的闲官。

  很多被失势后被贬出洛阳的京官。

  都是被任命为远州的司马。

  给点俸禄没有半分实权,只剩混吃等死。

  但是并州大都督府的司马不同,一但北方有了战事。

  并州司马就要担负起很多的职事,掌握很大的权力!

  崔晔,字玄暐,博陵安平。

  当然,与李行周的母族清河崔家是一枝同源。

  历任兵部库部司员外郎、吏部郎中,为宰相狄仁杰所拔,授中书舍人,迁吏部侍郎,转门下侍郎,升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宰相。

  历史上。

  704年,宋璟弹劾张昌宗图谋不轨,崔晔也多次进言。

  不久,武则天患病,避居深宫,不肯召见宰相,只由张易之兄弟侍疾。

  崔晔进言道:“太子与相王足以侍奉汤药,宫廷禁地,不宜异姓人随意出入。”

  武则天道:“我十分感激您的厚意。”

  但却不肯采纳。

  705年,崔晔与桓彦范、敬晖、张柬之、袁恕己等人趁武则天病重,发动兵变,拥立皇太子李显登基,是为唐中宗,因功擢升中书令,封博陵郡公。

  武则天对崔晔道:“别人都是受人推荐,只有你是朕亲手提拔的,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崔晔道。

  “这正是为了报答陛下。”

  同年四月,唐中宗任命术士郑普思为秘书监,崔晔极力劝谏,但不被采纳。

  后来,武三思多次在中宗面前进谗。

  中宗采用明升暗降之计,封崔晔为博陵郡王,罢去其宰相之职,只让他在每月初一十五上朝面君。

  不久,崔晔又出任检校益州长史,并代理都督之职。

  706年,唐中宗听信武三思谗言,贬崔晔为均州刺史。

  后来,武三思又诬陷崔晔等人与驸马王同皎同谋作乱。

  崔晔又被贬为白州司马,削去封爵。

  七月,武三思暗中宣扬韦皇后淫乱后宫之事,并嫁祸给崔晔等人。

  唐中宗大怒,将崔晔流放古州。

  崔晔在流放途中病逝,时年六十九岁。

  710年,崔晔被追复官爵,赐谥文献。

  718年,唐玄宗将崔晔的灵位放入唐中宗的宗庙中。

  782年,唐德宗追赠崔晔为太子太师。

  而在李行周的这个时空。

  崔晔年轻时以学行着称,深受叔父秘书监崔行功器重。

  662年,崔晔考中明经科,累迁至库部员外郎,后授天官郎中、凤阁舍人。

  701年,崔晔升任天官侍郎。

  他性情耿直,从不私下接受官员请托,因此受到权贵的忌恨,改任文昌左丞。

  不久,武则天对崔晔道。

  “你调职之后,官吏纷纷设斋庆贺,这会放纵他们的贪欲。所以现在我让你官复原职。”

  于是重新任命崔晔为天官侍郎。

  703年,崔晔担任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兼太子左庶子。

  次年又改任凤阁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

  此前,来俊臣、周兴等酷吏贪图封赏,诬陷良善,抄没数百家。

  崔晔拜相后,上表皇帝,为他们陈述冤屈。

  武则天感悟,将这些人全部赦免。

  崔晔的母亲卢氏曾告诫他道。

  “我曾听姨兄辛玄驭道:‘儿子做了官,有人来说再不会贫穷了,这的确是喜事;但他钱财充足,这又是让人担忧了。’

  我认为这是很正确的看法。

  近来看见亲戚中做官的,多用钱物奉养双亲,而双亲却不问钱物从何而来。

  如果是自己的俸禄,这是好事;如果不是,那么与盗贼有什么区别呢?

  你如今作官,如果不能忠正清廉,怎能立足于天地?”

  因此崔晔为官以清白着称。

  其实,李行周知道,像崔晔这种崔家的面门人物,有族中来供养。

  又怎么会稀罕这种黄白之物。

  而此时武氏当道。崔晔却不得不出任并州司马。

  而崔晔的兄弟,崔升,儿子崔璩、崔珪、崔璆。

  都占据了并州的主要职位。

  一般来说,外官当然是不如京官,何况还是“司马”。

  但是崔晔这个人还真是有点远见,他早就琢磨着一但北方有战事。

  “并州司马”可就不再是个吃闲饭的闲官,那就时来运转了。

  事实证明,崔晔的政治投机,投对了。

  朴景泰告诉李行周说,李浑瑊病倒之后,虽然在大事上有所掌控,但是大多数的事情都交由了崔晔来打点。

  武攸宜初来乍道,虽然在并州都督府法曹混到了一份职事,可是立足不稳、人脉也不广。

  加上李浑瑊病倒了,建安王武攸宜更加举步维艰。

  于是建安王武攸宜开始想办法,在崔晔这里做文章。

  崔晔有一女,生相平庸性情跋扈而且妇德不简,二十岁了还没有嫁人。

  建安王武攸宜便将自己的元配夫人给休了,主动上门提亲要迎娶韦氏女,娶作正室。

  崔晔当然很高兴了,再加上建安王武攸宜是千牛备身出身。

  外貌体态文采言语那都是极讨女人欢心。

  韦氏女一见面也就死心塌地的喜欢上了他。

  一拍即合,建安王武攸宜火速与韦氏女成婚,成了崔晔的女婿。

  这样一来,武攸宜也就迅速的在并州站稳了脚跟。

  崔晔有点小聪明,但是在谋略城府上远逊于建安王武攸宜,几乎被他牵着鼻子走。

  再加上有韦氏女的煽风点火,崔晔更是对建安王武攸宜这个“乘龙快婿”言听计从。

  这就有了后来的朴景泰遇险、驰报被扣。

  武攸宜拘拿桓彦范与数百士兵,以及迟误发兵援救朔州。

  武攸宜赴朔州擒拿李行周。

  这许多的事情,都是武攸宜从中谋划。

  然后再与崔晔合伙一起骗取了李浑瑊的信任。

  以李浑瑊的名义发号施令办下来的。

  李浑瑊身为李唐宗室,素有贤名、威望极高。

  这一次却不料被自己最为信任的副手崔晔与建安王武攸宜所利用,落下了许多的骂名。

  听完这些,李行周真是有些意外和震惊。

  自己出身清河崔氏,结果没有收获一丝的助力。

  相反崔赤骥、崔逾轮到现在的崔晔。

  都成为自己成长路上的大boss。

  如果说李浑瑊做事还能有一点底线。

  那么一心弄权的崔晔与居心叵测的建安王武攸宜,肯定不会有这些顾忌。

  难怪并州大都督府,能干出那许多“自毁长城”的事情!

  难怪黑齿常之,都对李浑瑊的这些举动感到不可思议与无比失望。

  原来,李浑瑊都是被架空和利用了!

  休元配、陷祖父,无所不用其极。

  武攸宜还真是阴毒!

  李行周觉得,此前的策略或许要临时改上一改了。

  为了顾全大局,李行周不想在这时候与建安王武攸宜撕破了脸针锋相对。

  可是现在,卧病在闲的李浑瑊都成了傀儡。

  一切尽在崔晔与武攸宜的掌控之中。

  这对翁婿狼狈为奸,天知道他们还要干出什么出格的举动?

  万一在以后的战争节骨眼上他们再使一把坏,那可就真的致命了!

  “老朴,有办法让我当面见到李浑瑊吗?”

  李行周说道。

  “难!”

  朴景泰皱眉沉思,说道。

  “建安王武攸宜亲自担负起照顾李浑瑊的职责,外人无话可说。”

  “在李浑瑊病榻边照顾寝居的,都是建安王武攸宜的心腹女婢。”

  “外面戍卫的军士都是崔晔的死忠。

  “这些人把李浑瑊包围得像铁桶一般。”

  “我也只能在暗夜时分潜伏进去,悄悄的倾听一些他们的谈话。”

  “想要接近李浑瑊的身边,根本不大可能。”

  李行周拧眉沉思,良久。

  “如果有重大事宜,必须有李浑瑊亲自出面主持呢?”

  李行周道。

  朴景泰摇了摇头,

  “一般来说,大小的应酬都会有崔晔或者建安王武攸宜代劳。”

  李行周微然一笑,

  “有件事情,可能就由不得他们了!”

  “何事?”

  “到时便知!”李行周手一扬,

  “走,去太原!”

  李行周与朴景泰、李白狮三人分头离开了大树林。

  李行周又将自己乔装改扮了一回避开建安王武攸宜的那些眼线心腹。

  扮作一个寻常的百姓路人进了并州治所太原城。

  这里是李唐的龙兴之地,大唐的北都。

  一直都是大唐的北方政治、经济、文化与军事中心,城池颇为兴旺。

  李行周无心欣赏什么风土人情。

  混杂在人流之中辗转找到了朴景泰与他约定的碰头地点,一家不起眼的民居之内。

  李行周先稳住了脚,确定自己没有被并州的军士发现行踪。

  这里是崔晔与武攸宜的地盘。

  谁也不知道他们在城中安插了多少的心腹眼线,打探一切可疑之人可疑之事。

  然后,李行周决定暗中去见一次张九龄。

  把方才了解到的这些重要线索,跟他说上一说。

  张九龄早前不及弱冠就已是国子监太学生,才名远扬。

  当日是靠着李行周大闹洛阳,才得以中探花。

  后来也是与李行周十分交好。

  则天大帝对他在军事上的异才颇为惊叹。

  于是破格提拔张九龄为秘书省正字,相当于则天大帝的私人智囊。

  后来不久,则天大帝又发现张九龄为人忠正耿直精通律法。

  于是又提拔他做了监察御史。

  并州打起来后,则天大帝又把他弄到了并州。

  可见对他的器重。

  张九龄现在只是一个监察军队风纪、查核各种军事案件的行军司马,但他的本职是御史台的监察御史。

  虽然只是一个八品小官,但是他有权弹劾天下百官,宰相见了御史上门,心里都要犯怵!

  战争非常时期,入夜后并州城中霄禁。

  各家各户都闭门熄灯,往来巡视的兵丁不绝,戒备十分的森严。

  三人就像是三条暗夜中的幽灵。

  悄悄的摸到了并州大都督府辖下的官方馆驿之中。

  张九龄奉公职而来,按例居于官驿之中。

  先行递上了公文,只等明日办事。

  三人到了官驿,发现这里戒备十分的森严。

  根本就不像是平常的戍卫,简直就像是要“兵变”了一样,张九龄被包围得像是铁桶一样。

  甚至在斗拱屋顶的檐角这种地方,都暗藏了居高盯梢的眼线。

  看到这样的情况,李行周的心里越发一紧,情况远比我想像的还要紧张与复杂。

  并州,是外松内紧。

  崔晔与建安王武攸宜非常的有戒心,对外防患极严。

  天知道他们二人暗中还有什么图谋。

  莫非还想举兵叛乱、独立成国?!

  找死!

  三人在官驿里外观察了一阵,好不容易瞅到一个守兵防备的空隙。

  李行周像只狸猫一样从窗户里跃进了张九龄的房间。

  张九龄居然没有睡,只是和衣躺在床上。

  听闻轻微的响动,他既没惊慌也没有发作,而是坐起了身来,定定的看着李行周。

  李行周不由得惊叹,难怪人人皆赞张九龄“少年老成”。、

  暗夜之中见到房间里进了贼。

  他居然一声不吭,太沉得住气了!

  “我李行周!”

  李行周言简意赅的四个字,让张九龄暗吁了一口气。

  “很好。

  ”张九龄连忙下了床,让李行周跟他一起走到一个相对隐蔽的墙角,小声道,

  “我就知道你要来!”

  李行周微惊,

  “你知道?”

  “鄯侯,进城之后,我才知道并州的情况远比我想像中的要复杂。”

  张九龄用极低的声音说道,

  “表面看来,一切正常相安无事。”

  “但是实际情况,恐怕颇为复杂与凶险。”

  “你看我这馆驿里外,铁甲士兵里里外外围了好几层。”

  “并州对于行军司马与朝廷御史如此严加防范,显然是心中有鬼!”

  “我来告诉你,他们有什么鬼!”

  于是,李行周将他从朴景泰那里了解来的情况,一五一十的对张九龄说了。

  张九龄听完,大吃一惊。

  “建安王武攸宜也太没人性了……

  并州真是发生了大事,这连燕国公也是没有预料到。

  张某身为朝廷御史,岂能袖手旁观!”

  ......

  因为环境特殊时间紧迫,李行周无法与张九龄细谈和长谈。

  二人议定,明天张九龄以查核桓彦范入狱一案,进并州大都督府。

  崔晔与建安王武攸宜会拦着张九龄,不让他见到李浑瑊本人。

  现在李行周与张九龄不得不怀疑,李浑瑊究竟是死是活?

  再者,就算情况没有那么坏。

  大病了一场的李浑瑊现在是否已经被控制和软禁了?

  在大唐北伐这样重大的节骨眼上,身为主理大军后勤的长史。

  李浑瑊肯定知道自己的责任有多重大。

  如果他只是短暂的病上一两天、临时让崔晔代为操持一下大小事务,姑且说得过去

  如果身体确实不行,李浑瑊有义务尽快向朝廷说明,就算朝廷不会马上派人取代他的并州大都督府长史的官职,至少也要临时派一个能够负起全责的能臣来接手他目前的工作。

  而绝不是由李浑瑊自己决定,由他的副手崔晔全权代管。

  李行周与张九龄三言两语一谈,抓到了事情的核心......

  目前崔晔全面接管并州大都督府的工作。

  不符合律法也不符合政治章程,是擅权夺班!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