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迷途在1643

第一百五十九章 孙国涛的烦心事(上)

迷途在1643 拉拉袖 4139 2022-11-08 01:03

  大家都知道《三国志》中的大乔、小乔二位美女哦,大乔嫁给了孙策,小乔嫁给周瑜的故事,可是我要说,大乔、小乔是战利品,强行被孙策、周瑜一人一个纳为妾室的,大家肯定不信,所以,有必要说说流传后世,大乔小乔所产生许多不靠谱的几多疑点。

  “话说东吴小霸王孙策在攻取了皖城后,因为仰慕乔公两女,特地叫上自己的好友周瑜一同前去拜访。这次的行动一开始目标很明确啊,就是要把两个美女娶到手。当时孙策名震天下,周瑜名满江东。乔公也是因为考虑到两位的名望,当然很高兴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们俩。”

  以上的段子,大家熟悉吧,没毛病,就是这样滴,英雄配美人,合规合矩,可是一开始就弄错姓,三国时期庐江郡皖县乔公,是桥公,而非乔,因为古书上桥即为乔,后人为了文学需要,更好地美好愿景,成为乔。二乔为孙策与周瑜妻室的印象,便深入人心。

  小说传说中说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为妻,还说周瑜一生也只有这一个老婆,这就有点不靠谱了,经过多方寻证,我要说,不管是大乔、小乔全是侧室,二乔是妾非妻,孙策与周瑜“纳二桥”,事在“攻皖”的历史背景下。皖县在庐江郡,可知此事发生在建安四年(199)孙策攻克庐江之时。

  大家注意,陈寿用“纳”来记述二桥的婚姻,本身就是隐喻二人的妾室身份。陈寿在用词上是出了名的严谨,要不然怎么能担任史记官。

  “刘勋失去庐江之后,辗转荆州,北投曹魏。至于庐江皖县中的女眷,则全部沦为孙策集团的战利品。刘勋之女、袁术之女、步氏母女、包括二桥姊妹,纷纷被江东集团的将领们瓜分。孙策纳大桥,周瑜纳小桥,至于袁术女和步氏则“入孙权宫”。以上来自《魏书袁术传》《魏书武帝纪》。

  大家看,这就是历史的真相,什么仰慕乔公两女,特地叫上自己的好友周瑜一同前去拜访云云全是在瞎掰。

  还有一个有力的佐证,建安四年(199)孙策攻克庐江,建安五年(200)孙策死去,不到一年大乔成为寡妇。那么问题来了,孙策有一子孙绍,先封为吴侯,后封为上虞侯。孙策又有三女婿,分别是陆逊、顾邵、朱纪。

  这些儿女是怎么来的?不可能是大乔所生,如果从大乔的实际地位(战俘)来看,她有可能根本没有生育记录,纯粹是充当孙策的后宫摆设。

  小乔是周瑜正妻就更加可笑了,周瑜生有二子一女,周瑜娶小乔是建安四年(199),当时周瑜25岁的年龄,在古时25岁不可能没有成婚娶妻的道理,周瑜的成婚年龄,还可以参考同时代的江东人物。彼时东吴政权中的婚姻记载,孙策死时(200),孙权年仅十九,那么孙匡(孙权弟)的年龄无疑更小一些。曹彰的情况更加特殊,他生于中平六年(189),照此推断,他成婚时大约只有十岁上下。

  作为累世公卿的世家子弟,周瑜的成婚年龄,与上述诸人应无太大差异;至少在他二十五岁纳小乔时,膝下无疑也是子女环绕了。而周循,次子周胤早就出生,小乔是否有过生育记载,已经难于定论,但她的侧室身份,却无可置疑。

  现代的文艺作品将小乔视作周瑜的妻室,无疑是受到小说家的影响,不足置信。什么小乔跟着周瑜随军东征西战,并参加过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两人共育有两儿一女等等全是在睁眼说瞎话,自古美女配英雄,一对姐妹花,都嫁给了我们现在所说的豪门,大乔嫁给了雄才伟略、威震江东的猛虎孙策,而小乔嫁给了一个是风流倜傥、文武双全的周瑜,没毛病。

  说了这么许多不搭调的二位历史人物,跟穿越者孙国涛有何关系?接下去要说的就有关系了,孙国涛做为黎城的一个技术干部,目前负责一个庞大生产帝国集团,手下有蓄电池工厂,发电机工厂,各种后世的小型便携式风能、水能、太阳能发电工厂,各种电器断路器工厂,开关工厂,电线工厂,变压器工厂,站在后世科技技术巨人的肩膀上,不用研发,直接照做就可,百分百成功。各种零部件大批量生产,最后总装厂设在湖南荻嘉县,此时的荻嘉只是一个镇,荻嘉镇历史悠久,北依太行,南临黄河,是古代众多人口聚集地,地势平缓,交通便利,所以孙国涛选择此处为手下十大工厂建设总装厂。

  目前安阳到济源的铁路经过荻嘉镇,几年下来,逐渐繁华。这些工厂需要大量的人手,用后世的话来说,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黎城在武涉、原阳设有保卫部队。

  距荻嘉镇外有个小村叫十里铺,据传,该村原为三国时期王司徒庄园,经过几百年后,沧海桑田,渐渐成为一村落,原名为司徒铺,在万历年间改名为十里铺,起因是司徒铺距荻嘉镇为十里之距。

  看到这里大家想必知道了这个王司徒了,就是小说《三国演义》里面被诸葛亮骂死的王朗,小说就是小说,这一幕在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过,诸葛亮和王朗从未谋面,王朗是在家中病逝的。所谓诸葛亮骂死王朗这一情节,完全是罗贯中杜撰的。

  孙国涛的官衙就设在十里铺村中,几百年后,在村中还能看到当时王司徒所建庄园的许多建筑,有些早就残破荒旧,有些已被历史湮没。可在十里铺村子里面的人家,据说是从外迁徙而来的,一姓桥、一姓苗,相传,桥姓就是出自庐江郡桥公后裔,而苗姓的来历,据《河南通志》载:春秋时,楚国有个叫伯贲的大夫因犯罪被杀,其子贲皇逃亡到晋国,晋国国君便把晋南部叫苗邑的地方封给贲皇作食邑。从此,贲皇及其后人便以封地为姓,管理一方,繁衍生息。贲皇的后代适逢其时,在此地(今齐州故城遗址)打起“苗庄王”的大旗称王,这样附近先民便不约而同地将此城称作“苗庄王城”,后又称为“齐州故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还有人称此城为“古修武城”。不管叫什么城,苗姓在此繁衍生息下来。

  往往历史会在某一时间重合,或是巧合。桥勋,明万历十九年中举,桥老爷就是此地的大户人家,育有二女为桥真、桥盈,卧槽,这不是三国时期二乔的翻版么?虽没有大乔小乔的国色天香,出水芙蓉、闭花羞月之容。可在当地有着众多的爱慕者上门求亲,想必容貌也不差。

  在当地有狂生曾把曹操的《铜雀赋》中有“揽二乔于东南兮”。改成“吾一愿获取功名,以成家业;一愿得桥家二乔,重置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矣”。

  苗家,家主苗清泉,育有三子五女,可谓子盛繁茂,家大业大,虽不及晋商大富,也不及亢嗣鼎万分之一,却是此方圆百里内大地主,在武涉、冯庄田地无数,妥妥地产粮大户,而桥家主要是经商,在武涉、荻嘉镇设有粮铺、茶叶铺、当铺等。就因为一家经商,一家种田,百年来相安无事,过着和谐友好的生活。

  自黎城政权管辖起,收回了许多苗家田地,原因摆在明面上,田地荒芜,长年不耕作,作荒地处理,再有,把有耕作的田地用采矿权交换,特别是煤矿,铝土矿及石灰岩。所以此时的苗家除了族中留下来的祖产外,大部田地换成了矿产,今年来发达了。采矿比种田赚钱成倍增加,尝到甜头后的苗家,坚决拥护黎城政权的实施,就这样当孙国涛办公衙门设在十里铺后,苗家要人出人,要力出力,很快在靠近荻嘉镇六里处建起了大楼,搭建起了一个一个总装车间,连绵八里。

  这里说的要人出人,要力出力不是真的出劳动力,而是建设用地,造桥铺路所给的便利。比如,工业区中,正好有许多坟茔要迁移,某家堂屋要拆迁等等状况。

  而给桥家的补偿是扶持一家水泥厂,砖瓦厂卖给桥勋机器设备,再给桥勋采买河沙石料的生意,一下子两家忙的晕头转向,而从中接洽协调的就是孙国涛了。

  苗家的煤、石灰岩卖给桥家的水泥厂,出厂的水泥卖给苗家的筑路队,沙石等,就这样一个循环,最后黎城支出人民币,运来粮食及生活用品,苗家、桥家再用人民币换成生活用品及各种粮食。这样黎城付出的其实很少,带动了当地产业,吸引了大批闲散劳力,而这些劳力等工业区逐步完成,又会被工厂雇佣,成为明朝第一批产业工人。

  接下去就是开办副业,办学校、建集市,开商铺、造住宅等等,这不,孙国涛就在新建好的玻璃大楼衙门中,摊开图在跟苗家、桥家老爷及他们家属中的各方掌柜、管家们说着未来美好前景。最后商讨起各行各业成立商会,大力建设家乡,光照门楣等等。在孙国涛合情合理的鼓动下,这种不要钱的鸡汤煽动下,前途一片光明。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