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垣衍并没有等来魏无忌率领的十四万步卒,等来的是魏无忌的一道军令。
魏无忌命令新垣衍继续追击秦军,但依旧按照原本的策略击杀秦军后尾。
魏无忌不是不想马上就赶到秦军后面,而是五十余里的路程要花费一天的时间去赶,到时候不知道秦军又到了哪里了呢?
所以魏无忌便采取了联军步卒不紧不慢的赶路而新垣衍率领的战车一直追在秦军后尾,尽量给秦军压力使其忍不住后彻底崩溃。
但秦军的坚韧出乎了魏无忌的意料。在魏无忌看来,饥寒交迫的秦军经过连续一个昼夜不停逃亡之后都已身心俱疲,再没有余力赶路只剩下投降一条路可走了。
可追击的第二天晚上,秦军仍旧在不眠不休的一路向西而行。期间无数秦军士兵忍受不住饥寒而到底不起,从此也再没有起来过。
如果说是春秋季节,即便两天两夜不吃不喝不眠不休,士兵还有力气走路是很正常的事情。
可现在是寒冷的冬天,又是风雪交加的天气,这种气候对体力的消耗是极其严重的,可秦军却生生坚持了下来。
新垣衍看着一路上倒在地上一动不动或手脚并用往西爬的秦军士兵,眼睛不禁有些湿润。
“给他们一个痛快吧!”新垣衍不忍去看那些在地上蠕动的秦军士兵。虽然魏、秦两国连年交战,是生死大敌,但新垣衍还是无比佩服秦军士兵的毅力的。
说起魏、秦两国,都互相给过对方惨痛的教训。强盛时期的魏国压得秦国喘不过气来,一度攻占秦国故都栎阳,且兵临咸阳城下。
魏国衰落后秦国迅速崛起,攻占河西、河东,连魏国故都安邑也已成为了秦国的一座普通城池。
自韩、赵、魏三家分晋到现在已有二百余年,魏、秦两国可以说是交战最多最频繁的两个国家了。
一如战国初期秦国最痛恨魏国一般,现在的魏国也最痛恨秦国,两国的历史完全就是用各自士兵的鲜血和生命在谱写的。
第二天傍晚,魏无忌率步卒来到了那个被郑安平留下罪孽的普通村落。
“该死的秦人,我一定要让他们血债血偿!”首先大怒的是赵国老将廉颇。看着满地的尸首及还冒着缕缕黑烟的房屋,廉颇怒不可遏。
看到这个场景,魏无忌的心情也好不到哪里去。
先是杀降卒,后是屠村落,战争的规则一次又一次的被秦军改写,魏无忌不知道秦军还有什么不能做又不敢做的,难道下一次要屠戮城池、流血漂橹秦军才满意吗?
关东六国及诸子百家都说秦国乃虎狼之国,难道紧紧是因为恐惧其实力强横的原因吗?
后世诸多儒家弟子常常评论说关东六国惧怕秦国,只怕是不止惧秦,还恶(厌恶)秦吧!
作为一个国家,秦国没有丝毫信用可言,经常做出一些出尔反尔的事情。
作为一支军队,秦军屡屡践踏战争规则,杀降卒,屠村落,没有丝毫人性可言。
试问这样一个国家又有什么值得推崇的呢?
几千年来无数儒生大呼秦国之恶难道仅仅只是因为始皇帝焚书坑儒的事情吗?
纵观整个战国史,诸子百家可有一个秦国人?不要说白起、王翦或去秦国做官的这类人。
后人都说秦国的变法是各诸侯中最成功的一个,这才能吞并六国、一统天下。
难道把一个国家的国民全都变成战争和杀戮机器才是一个成功的变法吗?
秦国除了把自己的国民变成战争机器外还留下了什么?只怕没有了吧!
有人会说是郡县制,孰不知是春秋末期的晋国先行在自己的边境设郡,地位在县之下,到了战国时期三晋继承这一传统并逐渐发扬光大,这些位于边境的郡逐渐繁华起来,地位便提升到了县之上,比如魏国名将吴起担任河西守,西门豹担任邺城守等等,这才有了郡县制的说法。
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之类的,七国中只怕任何一个国家一统天下后都会如此做的。
至于政治制度秦国更是沿袭三晋制度。战国初期魏国先行变法,立法度,设国相、将军之职,这才开始文武分家,改变了春秋以来出将入相、文武不分的传统。
众所周知秦国独尊法家,律法自是极其严苛,但也因为这种森严、压抑的政治环境,使得秦国并没有培养出属于秦国自己的具有大局观的战略型人才。
卫国人卫鞅师从魏相公叔痤,而后入秦为相开始变法,魏人张仪提出连横之策被秦惠文王拜为国相,楚人魏冉启用白起,利用五国伐齐来削弱关东最强大的齐国,为人范睢提出远交近攻的战略,开始吞并三晋及楚国,始皇帝的国相李斯是楚国人,国尉尉缭是魏国人,如此种种,可以说秦国为官的这些具有战略格局的人才没有一个是秦国本土人。
难道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始皇帝一统天下之后秦国官场可还再出现过一个像样的人才?答案是没有!
再说秦军杀俘屠村的事情。
可以说秦国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这才有了后来的巨鹿之战后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军,三国时期曹操因私仇屠徐州等事。
魏无忌心想,只怕前面的那些秦军要遭殃了!
果然不假,廉颇朝魏无忌一拜,而后便回到赵军之中下令赵军全力追击秦军,且命令只有一个:那就是不要秦军俘虏。
魏无忌无法劝说,这次遭难的是赵人,如果是魏人的话只怕魏无忌也会下达同样的命令吧!再说魏无忌虽说是联军统帅,但联军毕竟不是一个国家。廉颇执意如此魏无忌拦也拦不住,只能看着廉颇率领着五万赵军一路向西急行军而去。
“把这些百姓都安葬了吧!”魏无忌命人料理后事,并不担心五万赵军的安危,毕竟廉颇也是一员名将且经验老道,溃败的秦军根本就不是他的对手。
大雪仍在继续随风漂流,但这雪中人的心态却已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