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对倭寇作战,关键的环节是两地:一是巫虎所带蛮族军,抵住倭寇的进攻,进行大量杀伤;二是削劲这里,倭寇被杀伤过多,势必要往后撤退。这里是抵住倭寇撤走的后路,惊恐的倭寇未了夺路而逃,肯定会全力进攻这里的栅栏,破路逃遁。
堵住逃逸的倭寇,使之无法离开这里谷地,接下来就是屠杀了。削劲所部承受的压力也会是最大之一,而削劲所部算不上正规军,虽说进行过大量军事操练,正面战场,他们还是第一回。
杨继业留在这里,对蛮族军不而言,那是定海神针,精神家园。会让蛮族军兵有更强的战斗意志,发挥出更大的韧性。
忙碌的军兵在挖壕沟,布置栅栏等防御,将大量原木固定起来,原木之间,留足孔隙才是长枪攒刺之处。壕沟可直接通过栅栏,然后将通道封锁等,都进行了周密的设计和推演。
削劲和杨继业望着谷地潜伏,还没传来火枪射击轰鸣声,说明前方攻杀战还没开始,或者是已经开始但还没有激烈。
削劲他们设立的地点,在巫虎所在战场的五里样子,主要是谷地随着山势而转,挡住了前面的视野,便看不到之前的情况。
当初讨论选择哪里堵住倭寇退路,最初的方案是更近一些,这样让倭寇的活动范围更小,便于围杀和搜捕。
但实际上的地形,却是在目前所选的位置更好一些,因为此地稍微窄小而两侧的山比较陡峭,倭寇难以从两侧的山脊逃离。
对敌的双方也不知是哪一方、是哪一个人最先开始,打破了谷地对峙双方的人马。蛮族军不足三千人,而倭寇不足两万人,双方人数对比在7:1样子。
或许是双方都有感应,同时在动起来,很默契。蛮族军这边一个个军兵将手中的长枪竖起、握紧,然后注目着山下的倭寇,这些军兵没有得到任何指令,但敌人在前就是对他们的号角。
倭寇也在同一时间从休整状态醒来,转换成将要拼杀的意志。纷纷站起来,握紧的手中的武器,看着不远处站立的蛮族军。
蛮族军虽少,但每一个人迸发出来的力量,似乎都坚不可摧。而通往山坡的途中,要从他们的族人尸体踏过,这对倭寇而言既是复仇的决绝,却又是死亡的警告。
这时候,不管是没有的想法,都已经不可能改变接下来的对战,对倭寇而言,前面的山坡上不过是少数的敌人,“只拿军”再强,他们几乎是对方的十倍,十个人杀一个还有杀不胜的?这样的心态,让倭寇的心平复多了,也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
宫崎山也惊醒了,但他没有往最前线走,而是对身边的几个人果断地说,“进击——”
“进击——”随着一声喊,最前面的倭寇三千兵,当即紧密排成阵势,在这样的军令声中,踏着整齐的步伐,往山坡进击。
蛮族军还没有得到军令,倭寇从小山包下出发,冲上来不过短短几分钟。但他们并不慌乱,看到倭寇只有三千军兵上来,蛮族军这边并不多动,只有一千军兵往前迈出一步,离开人群,往山下走出十几步便站住了。
宫崎山和其他的倭寇见蛮族军也出击,但只有一千人的队伍,都很好奇。这一千人,如何对阵倭寇的三千?
两军相隔也就七八十步,大约后世的一百米。蛮族军真要从小山包冲下来,不过是几个呼吸之间。当然,倭寇人多,分布疏散,延绵上千米的距离,主要都集中在小溪流两边。
即将开战,倭寇也在向小山包快速聚集,准备在三千人试探后,进行全面的猛攻。一旦开始进攻,见如同海浪一般滚滚向前,让蛮族军无暇应接,最后彻底溃散。
所以,接到军令的倭寇们,也在小跑过来,汇聚向小山包下。
总人数不足两万,即便汇聚起来,也不会占多数地,看起来也不会有多大声势。
进击的三千倭寇在临近倭寇尸体地段,不免放慢了速度。这时候,山坡上的蛮族军依旧没有发起冲击,而是等倭寇越过那一段距离,与倭寇主力隔开。
倭寇开始射箭,然后越过那些死者尸身,兵不停留,见蛮族军没有动,只是用盾牌遮挡箭矢,都没有用弓箭还击。倭寇以为蛮族军是不装备弓箭的,胆子就更大了。
“拼死进击——”指挥官军刀前指,那三千倭寇开始仰攻,不过,小山包坡度不大,往上跑也不困难。
等双方距离在二十步了,蛮族军这边一声令下,“杀——”
原本藏在盾牌下的蛮族军,将獠牙露出来。长枪攒刺,借助山坡之势,形成三个锥尖形状往倭寇群冲击。
同样闪烁的枪尖,此在盾牌缝隙,将盾牌后的倭寇刺伤,随后保护就被破开。长枪的攒刺紧密而凶狠,既是有盾牌、有刀砍剁,都无法阻挡不断攒刺、收回、跨步进击等坚强而有力的节奏。
倭寇最前面的锋线,仅仅坚持一个呼吸,就如气球遇上针刺而扎破。而列在稍后的倭寇,还茫然不知所以,长枪已经攒刺过来。密集的人群,恰好是密集长枪攒刺最好发挥的状态。
最前面的倭寇一排排倒下,后面的倭寇见势不妙,转身往山下逃跑。这一次的对战,蛮族军并没有追击,而是在敌人逃过倭寇尸体区域,就不再追击。
这次短暂的对拼,倭寇丢下几百死伤,退下山。蛮族军清理战场,将小山包下这段清空,留出一定的空间来作战。
宫崎山在不远处,脸色黑沉沉的,看着倭寇冲上然后在蛮族军的反冲杀中,很快败退,丢下一地尸身。这是宫崎山无法容忍的事实,随后,宫崎山带着几个人,到阵前不愿,将先前带领军兵冲杀的头领揪出来,一刀砍掉。
宫崎山也明白,蛮族军就在眼前,对方强悍。倭寇没有决死之心,很可能会一直缠战下去,这样一来,对倭寇更不利。
“谁敢退后,死啦死啦的。”宫崎山大声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