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说日本有一种功夫,叫做“柔道”。柔道这个名词的来源就在汉光武帝时期的政策,本来汉光武帝也是采取战争统一的方式来巩固自己的国家王朝,但是在向汉武帝那样统治国家,明显已经不现实了,所以作为一个摩羯座的男子,他准备的是软力治国。
刘秀勤于政事,“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议论经理,夜分乃寐”。在位期间,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书。为减少贫民卖身为奴婢,经常发救济粮,减少租徭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裁并郡县,精简官员。结果,裁并四百余县,官员十置其一。历史上称其统治时期为光武中兴。其间国势昌隆,号称“建武盛世”。
刘秀统一中国后,厌武事,不言军旅,公元51年,朗陵侯臧宫、扬虚侯马武上书:请乘匈奴分裂、北匈奴衰弱之际发兵击之,立“万世刻石之功”。光武却下诏:“今国无善政,灾变不息,人不自保,而复欲远事边外乎!不如息民。”。刘秀善待功臣,分封三百六十多位功臣为列侯,给予他们尊崇的地位,只解其兵权。
刘秀采用怀柔之术,让国家的经济得到恢复,而且他已经了解到武力和战争对生产力的破坏,所以下定决心恢复生产。刘秀经历完十二年的统一战争,紧接着将自己的二十八位统军将领,分别贬官或者收军权。
这二十八位最杰出的将领最后被汉明帝刘庄绘制成图,至于这件事情以后我们会在汉明帝那一章解释清楚。
正当刘秀以怀柔之术治国的时候,他忽然发现因为郭氏的作用已经不大,所以可以将他的位置和阴丽华的位置互换一下。
因为我们前面说过,刘秀属于摩羯座,生于公历公元前5年1月15日(农历为前6年腊月初六,摩羯男的做人是很糟糕的,万事只凭价值而言。与人结婚也就看中那个人的价值,一旦对方价值失去那么只有离婚这一条路可走,当然那时候只有休妻,我说的是当下社会兼及以前社会。
在未发达时,南阳阴丽华美貌庄重,光武帝早年就有“娶妻当得阴丽华”的愿望。昆阳战后次年,光武帝乃如愿娶阴氏为正室。婚后次年,光武为巩固与真定王刘扬的联盟,再娶刘扬甥郭圣通并以之为正室,亦宠之。
郭氏与阴氏并为光武生下五子,及光武即位之初,并为贵人。建武二年(26年)因阴氏族小辞后,郭氏因得立为皇后,其长子疆遂立为皇太子。光武因此甚感有愧于阴氏,益加宠遇。至建武十七年(41年),光武乃废郭氏,立阴氏为后。初建武十九年(43年),光武又以阴氏长子东海王阳聪敏有君人之度,皇太子疆又上表辞位。乃废疆为东海王而以阳为皇太子。阳改名庄,即日后之汉明帝。
在当时的社会,光武帝的废立态度全凭他自己,但在现在看来,汉光武帝的政治头脑也很强,但是他也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那就是“镰仓错误”(这是仆自己所起的名字,来源就是源氏幕府的传承方略)。
两代都太强,或者两代都太弱,就会造成第三代的时候亡国。我们后面讲的第二个国家,也是如此。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但是现在却变成了欧美妖怪的狗,实在是明治维新和清王朝的过错,但是这不阻碍从东汉时期兴起的中日友好交流史的发展。
日本在东汉的时代掌权的是垂仁大王,他是一位比较明智的国王,是日本有史可考的第二代国王(第一代可考国王是他的父亲崇神天皇),他对世界的贡献就是和中国的东汉展开了历史上的首次外交。
关于这场历史上的首次外交,史书上面就交代了一句话,不论是日本的《古事纪》还是中国的《后汉书》,都是“一言以蔽之”,因为在东汉日本在泱泱大中华的眼里还是小国家,日本成为大国是借助欧美的野蛮工具才在近代和中国打了七十多年。
之所以我会提前将这段内容,是因为我唯恐像将西汉历史的时候遗漏很多的知识而只是讲述帝王家族的列传。那样的话真的就只是讲了一方面的内容,很对不起大家。所以我在西汉历史的后面补了两章《丞相列传》,专门记载那两位并不在正史上留名的丞相:公孙弘和汲黯。
回归我们刚刚讲的问题,《后汉书》上面认为日本这个小国在公元前57年的时候最终和东汉建立了外交关系,并且有印为证。这个金印在1784年,也就是日本师仁亲王(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光格天皇)在位的第六年(天明四年)由名叫秀治和喜平的二位佃农,在耕作挖沟时偶然发现,并在辗转百年之后,于1979年被捐给了日本福冈市博物馆。
对此,《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绶。”
东汉初年,日本国王遣使入汉都洛阳进贡,愿为汉臣藩。求汉皇赐名,汉以其人矮,遂赐“倭国”。其王又求汉皇赐封,光武帝又赐其为“倭奴王”。当时,日本想借着臣属于汉王朝树立自己权位和王位。因此举国大喜。并受赐“汉倭奴国王印”,看到这里,垂仁大王甚是高兴,因为他们想要的只是汉朝廷的承认,没想到汉朝竟然赏赐了他们一块“金疙瘩”。
由于不是考古学家,所以我在这里只能简单的介绍一下这块金印的外观:汉委奴国王金印印面正方形,边长2.3厘米,印台高约0.9厘米,台上附蛇形钮,通体高约2.2厘米,上面刻有“汉委奴国王”字样。
这块金银是东汉所赠,也包含着中日两国的友情,日本右翼改变是改变不了这种局面的,他们只能对于历史献出自己的生命,而这也不代表最终的代价。
刘秀就这样将后宫的事情、外交的事情、治国的事情三位一体,一起解决,保证了自己的后防没有差错。下面我们就回到天下刚刚统一的时期,先让我们看一下刘秀的文治武功。
首先是政治方面,我们可以分三点来解释。第一点,偃武修文;第二点,设尚书台第三点,简化机构,裁减冗员。
先解释第一点,偃武修文。
自新末大乱到天下再次一统,历经近20年的时间,此间百姓伤亡惨重,战死和病饿而死者不计其数,到刘秀再次统一天下之后,天下人口已经是“十有二存”了。为了使饱经战乱的中原之地尽快的恢复和发展,刘秀则“知天下疲耗,思乐息肩。自陇、蜀平后,非儆急,未尝复言军旅”。同时,刘秀连续下达了六道释放奴婢的命令,使得自西汉末年以来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沦为奴婢的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也使得战乱之后大量土地荒芜而人口又不足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同时,刘秀还大力裁撤官吏,合并郡县。光武帝下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这样极大的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到刘秀统治的末期,人口数量达到了两千多万,增长了一倍还多,经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在位期间,实行轻徭薄税,兴修水利,罢免贪官污吏,加强中央集权,精兵简政。在文化上,重用文人贤士,史称“光武中兴”。极为重视图书文化建设和皇家藏书的收藏。王莽末,典籍被焚,鉴于西汉官府藏书散佚,而民间藏书颇多,他每至一地,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采求阙文,补缀遗漏。他下旨天下,广为收集。先是四方学士,多怀挟图籍,遁逃林籔。自此而后,鸿生矩儒,莫不抱负典策图籍,芸汇京师。数十年间,朝廷各藏书阁,旧典新籍,叠积盈宇,汗牛充栋。如“石室”、“兰台”、“仁寿阁”、“东观”等多处,藏书的规模和数量超过了西汉。迁还洛阳时,其经牒秘书,载乘2000余辆。奠定了东汉国家藏书的基础。
其实偃武修文做的最好的是出现在北宋太祖赵匡胤,第二名就是光武大帝汉世祖刘秀,因为刘秀亏待了自己的亲家马援(伏波将军,未来的明德皇后的父亲),虽然亏待了自己的亲家造成了赏罚不明的现象,但是为了打击外戚,刘秀不得不这么做。
光武中兴其实是很值得称道的,毕竟挽救了汉朝二百多年就灭亡的国祚,前汉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8年,总共214年;后汉从25年一直到220年,一共196年,汉朝如果加上王莽和更始政权,那么支持的年数一共是426年。
汉朝前面的盛事来源于刘邦的休养生息和文景的节俭生活,最终导致了汉武帝前期和中期的盛世,并且间接地影响了昭帝刘弗陵和宣帝刘询,造成了后面的中兴盛世(昭宣中兴)。
汉朝后面的盛世来源于汉世祖刘秀的怀柔政策以及明章二帝的政治巩固,最终影响了和帝和安帝的政治,打造出来一个“君主立宪”的雏形,说得再详细一些就是外戚势力围绕着一家或者两家的姓氏展开,皇帝没有实权。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那种拿钱说话的“六根不净”之徒(指的是宦官),中国也有可能实现最早的君主立宪,但是中国为什么没有形成这种制度呢,还在于中国的中央集权思想太严重,说多了都是泪。
那么,尚书台的设立和精兵简政在汉光武帝的时代又是如何发生的呢?
请看下集:百废俱兴
;
G_罩杯女星偶像首拍A_V勇夺冠军在线观看!请关注微信公众号!:meinvlu123(长按三秒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