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气越发炎热起来,而蒙府的福伯、喜姨开始张罗起“伏日”节。
从春秋战国时代到秦汉时期,伏日一度是我国非常重要的节日之一,属于朝廷和百姓都需要举行祭祀活动的,正是因为节日很重要,所以才会有伏日专属节令食品的出现。在古人那里,夏天这三伏期间,是被视为一个节日的,通常被称为“伏日”,伏日节庆,大致应该是从初伏第一天开始算起的。三伏天,大致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共有45天左右。
“六月伏日进汤饼,名为避恶。”恶,疾病和污秽也。伏天苍蝇细菌多,饮食不洁,易患肠道疾病,而“汤饼”用开水沸煮,趁热吃,这可能是古代伏天污染最少的食品,会大大减少疾病的发生。病人抵抗力差,当然要吃最洁净的食品。
饼是我国古代面食的总称,面食而带汤的,统称汤饼。汤饼包括今天的面条、面片儿、饺子、馄饨和汤圆。先秦的汤饼大多就是指面条,这也就是为什么千百年来,侍候病人的饭食,多用面条。
我国饮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先秦时期就已经相当发达了。孔子曾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老子在《道德经》里甚至用做菜来比喻治国:“治大国若烹小鲜”。
今天就是伏日的第一天,看看先秦的美食:
第一道菜:岐山臊子面,既带“岐山”之名,自然出自关中,是秦人的特色面食。臊子的意思就是“肉丁”,不过面里面还掺有其他菜料:蛋皮、萝卜、蒜苗等等。臊子面历史悠久,据说商周时期就已经开始流传。
第二道菜:太湖全炙鱼。这道菜来自吴国,和春秋一件有名的刺杀事件有关系。春秋时伍子胥欲助吴国公子光夺王位,而当时的吴王僚防备严密,没有机会下手。伍子胥便找来专诸,打算行刺杀之事。专诸到当时的名厨太湖公处学习炙鱼之法。后来在公子光宴请吴王僚之时,专诸以献鱼为名,抽取藏于鱼腹内的鱼肠剑,一举刺杀吴王僚成功。这就是名传后世的“专诸刺王僚”的故事。而专诸所做之鱼叫做全炙鱼,一直流传到现在。
第三道菜:鱼腹藏羊肉。这道菜来自齐国,据说是春秋时易牙所创,就是那位曾经烹子进献齐桓公的著名厨师。虽然他的品行为后世所唾弃,不过厨艺方面确实是大师级别的,甚至被后世厨师奉为祖师爷。而这道鱼腹藏羊肉是将鱼肉和羊肉两鲜并用,互相搭配,烧制而成。据说“鲜”字写法本是三个“鱼”,鱼是鲜中之最,三个“鱼”在一起,其鲜可想而知。而易牙的鱼腹藏羊肉一出,比鱼肉更加鲜美,“鲜”字写法后来就慢慢变成了如今的“鱼”加“羊”了。
第四道菜:太公红焖鸡。这道菜同样来自齐国。太公自然指的是姜太公吕尚。据传武王克商后,姜太公被封为齐国国君,他便带领人马前往营丘建都。路上长途跋涉,将士们都疲惫不堪,饥饿难耐。傍晚他们在离营丘不远处扎营休息,准备第二天赶往营丘。手下抓来几只鸡,姜太公便将鸡和随身带的草药一起焖制,没想到香气扑鼻,将士们吃了以后精神大振,于是姜太公便命令人马连夜赶路。天刚亮时军队到达淄水,正看到莱国人也准备渡河往营丘去。这莱国原是东夷古国,自然不愿让姜太公在自己家门口建国。于是双方拉开阵势准备一战。太公何许人也?临阵指挥镇定自若,再加上焖鸡的辅助加成,将士们斗志昂扬,一举将敌人击溃,齐国也就此建立。后来将士们给这道菜起名“太公红焖鸡”,这样“红焖鸡”就在齐国流传开来。
不过回想起来,蒙毅觉得这道菜甚为可疑啊!莫不是太公的草药里掺杂了兴奋剂之类的东西?再参考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周人四万五千人击溃纣王七十万奴隶兵……真是细思极恐啊!不管怎样,姜太公文韬武略相术治国,无所不精,连做菜也这么有水平,不愧是七十岁才娶到老婆……咳咳……天下奇才啊!
其余的像肥牛蹄筋、清炖甲鱼、火炮羊羔肉、醋溜天鹅肉、煲煮野鸭块、煎炸鲫鱼、炖煨山雀等就不一一介绍了。
今天是伏日,蒙毅特地请了董夫人母子来蒙府赴宴。
“为何今天如此铺张浪费?”天机阁阁主董夫人有些不满地说道。
“夫人莫要见怪,小子这些年来突然看开了很多事情,比如祖父必然被牺牲、吕不韦必然被清算、周朝必然被取代等等,莫不如是。”蒙毅请客吃饭,当然料想到鬼谷一脉主张节俭爱民,“所以很多事情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家族能够改变的。”
“这话都是实诚,所以你打算干脆及时行乐?”天机阁阁主董夫人柳叶眉一挑,继续逼问道。
“非也非也,其实美食也透露着国家兴衰、个人荣辱之事。”蒙毅缓缓道来。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早在先秦的典籍《尚书·洪范》中,就将“食”列为了惠民治国的“八政”之首,《礼记·礼运》更是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可见,从古到今在“吃”这件事情上,中国人都是极其讲究、极其重视的。尽管先秦时期食材没有今天那么种样繁多,但是先秦人在美食研发上的热情绝不输给今天的人。《楚辞·招魂》里就罗列很诸多先秦的名菜,比如肥牛蹄筋、清炖甲鱼、火炮羊羔肉、醋溜天鹅肉、煲煮野鸭块、煎炸鲫鱼、炖煨山雀等等。
有这么多名品佳肴,自然先秦的时代也绝不缺少吃货。先秦的资深吃货们在《吕氏春秋.本味篇》中针对各种稀有食材的优劣做了一番点评,其中提到:这天下最好吃肉呢,莫过于猩猩的唇,獾獾的脚掌,燃鸟的尾巴肉,述荡这种野兽的腕肉,弯曲的旄牛尾巴肉和大象鼻子。而最好吃鱼呢,莫过于洞庭的鳙鱼,东海的鲕鱼,醴水有一种鱼,名叫朱鳖的鱼。还有萑水有一种叫鳐的鱼。
然而,在历史典故中最让后世人难忘的佳肴,并不是猩猩唇,也不是洞庭的鳙鱼,而是熊掌。孟子曾经曰过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除了孟子外,先秦时代爱吃熊掌的人真的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是楚成王。楚成王和熊掌的故事,得从明代人的一首讽刺说起,诗云:“楚昔日弑熊艰,今日商臣报叔冤。天遣潘崇为逆傅,痴心犹想食熊蹯。”
熊蹯,即是熊掌。话说楚文王死后,他的长子熊艰继位了。楚国的贵族们却不完全支持他,还有一派人支持楚文王的次子公子頵,也就是后来的楚成王。于是,楚国上演了一场两千多年前的玄武门之变。楚成王和他的支持者们通过“弑君”的方式掌握了楚国的政权。到了楚成王的晚年,他过度宠爱自己的小儿子公子职,打算改立太子。而当了多年太子的长子商臣为了确保自己的地位,便听从自己老师潘崇的谏言,决定效仿自己父亲当年的做法。于是,商臣选一个月黑风高夜的晚上,他带着自己太子府的私卒发动了兵变逼宫。被儿子逼到绝处的楚成王,深知自己大限将至,他对儿子说:“让庖人给孤王做一份熊掌吧。待孤王吃完再死。”结果,商臣回了一句:“熊掌难熟。您要不还是先下黄泉吧。”
从此,中国的成语字典里多了一个“熊掌难熟”的典故。尽管商臣不愿意给自己临终的父亲准备熊掌是因为他急着继位,但是熊掌确实是很难煮熟。同南方的楚成王一样,北方的诸侯晋灵公也是一位爱吃熊掌的老饕。一次,晋灵公的厨子没有把熊掌炖烂就进献了上去,原本喜欢吃熊掌的晋灵公吃一盘七分熟的熊掌后,倍感失望。晋灵公气急败坏地接下令把厨师给杀了。赵盾的厨子以及纣王的厨子也因为没有炖烂熊掌而丢了性命。可见,伴君如伴虎,先秦的厨子不好当,熊掌真的不好炖,吃货惹不起啊!
“其实做臣子也何尝不是君王桌上的美食呢!”蒙毅无奈地说道,“最近秦王明面上安抚蒙家,实际上处处防着蒙家,我打算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比如追查神秘人?”天机阁阁主董夫人神色终于缓解下来。
“对,我称呼他,‘屠龙王’!”蒙毅坦然承认道,“我已经无法大规模调动黑衣卫了。所以想借助鬼谷一脉的力量。”
“有什么线索吗?你可别让我们大海捞针!”一直在品尝美味的女侠董柔终于肯放下手中的美食,插入了话题。
“有的,上次嫪毐之乱,戎狄之中就有一些蛛丝马迹。我想你们帮我查查乌氏族人。”蒙毅请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