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崇祯之军火大明

第127章 太子仪仗(明天上架,求首订)

崇祯之军火大明 一纸凤冠 4206 2022-11-08 03:26

  朱慈烺碍于身份,不方便凑进去围观,只好派了黎启武前去。

  他自己则在校场周围无目的的踱步,只要是想听听百姓的交谈。百姓们日常闲谈,无论是什么内容,都对朱慈烺有莫大的吸引力。

  他自小生活在宫中,接触最多的是乳母、太监和宫女,其次是皇亲和勋贵。等他六岁后,崇祯就选了大儒入宫讲学,将他识文断句和圣人之学,至于文武百官,其实很少见到,最多见几个东宫属官。

  而寻常百姓,是不可能见到的。

  百姓二字,在他心中就是书本上的两个字符。

  虽然他学了圣人之学,治国之道,相对于这些百姓属于博古通今的知识分子,但是对于大明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他是真的一点也不知道。

  直到这次国难,他流落在外,才真正发现了大明的另一个天地。

  贫穷、饥饿、衣不遮体、家徒四壁、病无可医、战乱、杀戮这些名词终于从书本上蹦了出来,展现在他眼前。

  而那些自小学习的忠君爱国、明君仁政的理念,几乎不存在世间。

  朱慈烺试图在底层士兵、百姓的口中听到这些,哪怕仅仅一句也好,但是他失望了。

  天下之人所言,大都是今天吃了吗、明天吃什么、以后怎么吃这些,什么忠君,什么孔孟、什么风花雪月,兴许,只能出现在书本上吧。

  十七岁的朱慈烺被残酷的现实裹住,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

  大半个时辰后,黎启武气喘呼呼的回来了,因为人多眼杂,他没有行参拜之礼,咕咚咕咚喝了一大袋水,说道:

  “殿下,长跑选拔已经结束了,参选的数万人中,只有两千人跑完全程,接着是举石锁,全部完成的只有二百多人,其他人都淘汰了。”

  “不是说还有加分项吗?”朱慈烺问。

  “弓箭火器几乎没人见过,能加上这点分数的寥寥无几。”

  “这么看,还真是精兵难求啊!”朱慈烺缓声道。

  “殿下勿忧,这只是玉田一地,京畿十多城,如果每个县城都有四百人入选,加在一起,还是很可观的。”

  正说着,一个小卒跑了过来,跪下交给朱慈烺一份公文。

  朱慈烺看了,对黎启武说道:“看来我们得紧走几步了。“内阁首辅李邦华已经得知了我们的行程,明日准备出城迎接本宫。”

  黎启武听了不敢怠慢,连忙护着太子回到军中,往京师赶去。

  当日,他们下榻通州,内阁和皇宫的人也于当日进了城,与东宫属官交接任务。

  太子回京是国之大事,内阁非常重视,早早就将太子仪仗准备齐全,一同送到通州。

  明代、天子、皇子、亲王移驾,车驾次第谓之卤簿。一般解释为“仪仗队”,实际上卤簿所涵盖的内容比仪仗要丰富得多。

  卤簿的“卤”意思是“大盾”。卤簿的“簿”就是册簿的意思,就是把“车驾次第”和保卫人员即装备的规模、数量、等级形成文字的典籍。卤簿一是保障帝王及随员的安全,二是显示权威,三是规范礼仪的等级,四是显示国家的综合实力,五是显示对自然神和祖先的虔诚。

  皇太子仪仗为:令旗一对、清道二对、幰弩一张、白泽旗一对、戟一十对、矟一十对、弓箭二十副、刀盾一十对……扇六对、唾壶一、唾盂一。

  第二日,声势浩大的太子仪仗就出了通州,前往京师。

  这个仪仗可谓是奢侈至极,雍容华贵,很快便引起百姓围观。五千护卫鲜衣怒马分列左右,见百姓围观,唯恐太子有什么闪失,连忙上前阻隔,将太子车队与百姓隔开。

  奢华和赤贫的两个世界,顿时形成鲜明对比。

  朱慈烺这个皇太子坐在十人龙辇上,头戴翼善冠、身穿赤色五爪龙纹袍,冕下缀有九旒,每个旒镶有九玉,金簪再上,红缨在侧,两玉置于两侧。

  华贵的气质凸显。

  他听到外面人声鼎沸,不时掀开帘子向外张望。

  每每看到衣不遮体的百姓,再看看自己身上这身华服,便心头激荡,羞愧难当。索性放了帘子,安坐辇中,闭目养神。

  这要放在以前,他定然觉得理所当然,但是现在,他的心境早已蜕变。

  他不是真命天子,他和围观的百姓一样,都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行至正午,便到了京师东门。

  崇祯还没回京,所有的恭迎事宜都是内阁全权操办。

  现在国库充盈,百官俸禄发的又足又及时,自然要按最全的礼仪迎接太子。一是表示尊崇,二是不差钱!

  此时文武百官按官职次序,分列城门两侧,定王和永王居于正中,静静等待。

  一阵微风吹过,黄沙扬起,过了半晌,扬尘渐渐落去,东方出现一队人马,硕大的团龙旗迎风咧咧,赫然入目。

  又过了半晌,太子仪仗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京师城门处呜呜的号角响起,外侧的士兵已经动了起来,往来穿插整队,战马嘶鸣,旌旗展动,摆开了迎驾的队形。

  定王朱慈炯目光熠熠的看着恭迎队伍,神色激动。

  文武百官在自己的位置上整理衣冠,稳稳站好。

  等太子仪仗行到迎驾队伍前,随即停住。

  朱慈烺走出龙辇,面向迎驾队伍,扫视文武百官,心中的感慨更是如江海之水般翻滚。

  这时,由定王领头,内阁众人在前,文武官员、左右羽林军在侧,齐刷刷地跪下了下去,高呼:“叩见太子!”

  朱慈烺迈着沉稳的步伐,向前走去,行至定王身前,俯身扶起定王二人,道:“二位弟弟,快,起来……”

  四个字一出,看着二人稚嫩的面庞,想起一起被俘虏的往事,差点哽咽。

  定王、永王也是红了眼,借着太子的力道,站起身来。

  朱慈烺稳了稳心神,朝着众官员道:“平身!”

  众官员山呼谢恩,声落而起。

  朱慈烺身边的定王看着这壮观的场景,眼神火热。

  随后,太子和定王、永王回了皇宫,众官员恭送至宫门,叩头后便依次序散了。

  宫内,太子与定王二人在贴身太监的伺候下,红着眼眶叙说着两个月来的遭遇,唏嘘不止,过了不长时间,一个小太监急急的跑来,跪在地上。

  “太子殿下、定王殿下、永王殿下,内阁传来消息,皇上三日后回京!”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