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穿越宋朝当太子

第一百六十章 合适的人选

穿越宋朝当太子 烟花若殇 3570 2022-11-08 03:38

  监察院成立容易,实施也容易,但当挑选官员组建之时,就得仔细琢磨一下才行了。

  明朝言官选拔的条件,一是“必国而忘家,忠而忘身”;二是必须正派刚直,介直敢言;三是学识突出,既通晓朝廷各方政务,又能博涉古今。除此之外,还须具备一定的仕途经历,历练稳重;甚至对年龄、出身以及文章、词辩等方面的能力也有具体的要求。

  赵昕又加上了一条,那就是必需懂大宋律例。

  唐介的为人虽然久名远扬,弹劾文彦博一事,也让其名传四海,但在赵昕看来,其实就是一个楞头青而已,当一个提举司还凑合,要当院长还是差远了。

  包拯是合适的人选之一,但赵昕留给他的位置是刑部尚书。

  “庆历四谏官!”

  赵昕自言自语道。

  庆历四谏官指的是庆历年间,四个大名鼎鼎的谏官,即余靖、欧阳修、蔡襄、王素。

  欧阳修就算了,还是暂且当他的大学士好了,蔡襄,此时还在福建路当转运使,蔡襄虽然为庆历四谏官之一,但赵昕在心里权衡利弊后,还是决定不打算用他。

  庆历四年,新政受挫,范仲淹、富弼,相继被贬出京,紧接着欧阳修又被贬出了京城,欧阳修是谏院的言官啊,蔡襄和孙甫这两位台谏官对当时的宰相晏殊,那是越看越不顺眼,都以为是晏殊在背后捣鬼,因为欧阳修当谏官时,晏殊曾经当面斥责过几次欧阳修。

  可事实是晏殊对新政的几人都是提携关照有加,更何况晏殊还是富弼的岳父。

  范仲淹等人离开,很大程度上是当时的仁宗皇帝迫于舆论的压力,不得不将范仲淹等新政大臣贬出京去,然而蔡襄不知道。

  所以这两人费尽心思,才找了一点晏殊的黑材料,最终将晏殊成功的轰走。

  晏殊离京后,仁宗想要立陈执中为宰相,因为当年宋真宗重病在身之时,却仍然硬挺着不肯立储,满朝大臣们也没有一人敢言立储之事,唯独刚入仕途的陈执中仗义执言,上书请求立储,最终宋真宗采纳了他的建议,立皇六子赵祯为储君。

  所以宋仁宗欠陈执中一个人情,但这却遭到了蔡襄、孙甫两位谏官的反对,起初,晏殊被轰走之初,蔡襄提议让富弼回来补缺,赶走了富弼的岳父,又想让富弼本人回京担任宰相,不得不说蔡襄的脑回路也是清奇的很啊!而眼下又急力反对对陈执中的任命,宋仁宗便觉得先前蔡襄弹劾晏殊一事,只怕也不是那么单纯。

  最重要的一点是蔡襄犯了为臣的忌讳,蔡襄是言官,隶属于台谏官,而宋朝行政和台谏是分属于不同的系统,互不隶属、互不举荐。

  蔡襄做言官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自然懂这个道理,但却揣着明白装糊涂,公然举荐行政系统的一把手。

  赵昕想要的监察院是独立于朝政之外的,也就是说身为监察院的官员,做好本职工作,反腐倡廉就行,至于朝政怎么运行,跟你们无关,所以蔡襄这个好管闲事的人,不在他的选择范围之内。

  至于庆历四谏官之首的余靖,抚民治吏,三使契丹,两平蛮寇,光辉业绩彪炳青史,动人风采流芳百世,宋朝中期缺武将,所以赵昕一早就把他拐到军队当中去了,更何况这样的人才放在监察院真的太屈才了,适合他的位置是军机处。

  至于王素,虽然名字中有一个素字,但其实并不是吃素的,他是名臣王旦之子。为人也是遇事敢言,刚正不阿,当一个提举司还是可以的。

  “庆历四谏官之中,没有人适合当监察院院长一职啊!”

  “究竟谁才是最合适的人选呢?”

  赵昕摸着脑袋,作苦思状。

  “对了!王举正,朕怎么把这位能人给望了呢?”

  赵昕悍然恍然大悟道。

  王举正出身官宦之家,从知县起步,历任编修、知制诰等职,一路做到参知政事,但却不断吃台谏官们的嘴炮,有的说他在朝为官怯懦不理事,也有人说他回道家中就是妻管严。

  说白了就是木讷寡言,温顺懦弱的货色,宋仁宗对于言官们的闹腾也很是头疼,便让王举正担任了御史台的主官,心想,在这群言官中放这么一只扎嘴葫芦来坐镇,看看你们还嘴炮无敌不。

  然而结果却是出乎了宋仁宗的意料之外,不但失了算计而且给自己挖了一个坑。

  谁也没想到一副老好人模样的王举正出任御史中丞之后,竟然彻底脱胎换骨,让所有人都领教了什么是真正的“人狠话不多”!

  刚上任第三天,王举正就给宋仁宗来了一记重拳,上书弹劾张饶佐,说张饶佐先前担任三司使,可谓“猥尸其职”,惹出了不少非议,现如今虽然被罢免,但又赐他四使之衔,这样的恩宠未免太过头了,实在是令天下的忠臣义士心寒。

  可以说王举正的人设突然发生了惊天逆转,王举正后来不惜搭上自己的政治前途,以略带威胁的口吻让宋仁宗彻底做个了断,要么听我一言,要么除了张饶佐的官爵,要么罢我的官,外放远郡,我王举正也能图一个眼不见心不烦。

  王举正上书之后的第四天,由于迟迟得不到宋仁宗的答复,王举正于大朝会当着百官的面打嘴仗,一众台谏们劲头十足,盛怒不已的宋仁宗最初还想耍赖,但最终被唐介一句话给怼了回去。

  散朝后,王举正又找当时的宰相文彦博继续掰扯此事,因为加封张饶佐四使头衔,程序上是由门下下达的,文彦博也很是头疼,一面是嘴炮无敌的台谏官,一面是高高在上的官家,他不知道作何解释,只能硬着头皮接下,但王举正同一众言官们的态度也很坚决,要是给不出个说法,咱们今天就耗在这,什么时候解决,什么时候就回去。

  宋仁宗也没想到一向老实巴交的王举正竟然变得如此言辞犀利,且不畏强权,但自己挖的坑,还是得自己前来埋才行,最终宋仁宗还是妥协了。

  监察院院长需要的是雷厉风行之人,但同时又能保持理智之人,赵昕倒觉得王举正是个很聪明的人,身为参知政事的时候,不同宋仁宗争权,身为御史中丞却又能迅速的做好本职工作,这样的人最适合当监察院院长了。

  一起看书网手机阅读请访问『』,全文免费在线阅读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