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宰三国

第四十八章 绕梁与周公七卷

宰三国 1怕白1 5050 2022-11-08 04:38

  正所谓绢存八百,纸留千年。只有竹,记载之文字,方能永存。

  竹简所书,对陈平来说,犹如天书。

  但包裹竹简之绢,以及竹简之卷八,却留下了一小段备注。正是东汉文字所书。

  其字体,与山洞两侧的对联相同,应是那诸葛神人所留。

  上书道。

  “苍天眷顾,得周公七卷。”

  “如下,卷一救乱,卷二克敌,卷三御民,卷四征天,卷五制天,卷六宰天,卷七登天。”

  “穷其半生,耗三十年岁月,悟得三卷。”

  “化兵书二十四篇,礼乐十二篇,治国之道八篇。为家族之瑰宝。”

  “周公七卷,神恩之物。天道之下,不可独享。气运所至,不可不传。”

  “现加之卷八,藏于古琴绕耳之中。以待有缘人。”

  “卷八。名回,亦名迷魂。上古之音,已无处考究。藏于古琴绕耳之中。”

  “伯牙曾言。号钟孕轮,绕耳藏回。听轮,闻回,双曲合奏,可得轮回。”

  “诸葛珪,书与光和元年。”

  恭恭敬敬的拜读了注释,陈平对着诸葛府的方向,深深的鞠了一躬。

  诸葛珪,不愧为神人也。

  其心胸之广,不藏宝与私,吾陈平,差远矣。

  想那周公,何许人也。

  曹操曾作诗言。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公,是圣人孔子,都尊敬的人。

  其才华,不下于太公姜子牙,甚至犹有过之。乃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

  周公所书七卷,当得神物命名。

  陈平万分激动,对这七卷竹简,一拜再拜。

  陈平知道,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份大气运。

  陈平不知道,甚至有些惶恐,能不能将这份气运,完全抓在手中。

  周公七卷,再次被布绢包裹,在陈平的轻拿轻放下,重新放到古琴中。

  此神物,当得细心呵护。

  七卷之文,待请教高人之后,才能一一破译。到时再读再悟,方可明之真义。

  陈平现在看的,是诸葛神人,诸葛珪,留下的第八卷书。

  上书又道。

  “古琴者,名绕梁。其之意,为绕梁三日,不绝于耳。”

  “楚王闻之音,七日不理朝。故怒砸绕梁,琴体破碎,后得神人修复,发现内有乾坤。”

  “内书一古曲,名曰回。”

  “弹此曲者,有迷魂断识之效。”

  “克此琴者,名号钟。双琴共鸣者,可得轮回。”

  其下之文,各种线条交错,文字古怪,应是那古曲无疑。

  古琴绕梁。回曲迷魂。号钟不出,谁与争锋。双琴合璧,直入轮回。

  最后那‘可得轮回’四字,让陈平神经紧绷。

  轮回,难道真有轮回么。

  有着前世记忆的陈平,半信半疑。

  陈平想了很久,最后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

  至少现在,我陈平还没有能力,来验证轮回之说,或许直到老死,也没有这种机缘。

  断弦古琴,绕梁。有谁能修复。也许一代琴家,俞伯牙,能修复,但他早已死了数百年。

  更不要提那传说的古琴,号钟。那是春秋霸王,公子小白之物。

  要想得到号钟古琴,非大机缘不可。

  或许,号钟古琴,早已弦体崩离,长眠与历史长河中。

  陈平再次叩拜了古琴绕梁,将第八卷琴谱。也放入古琴之中。

  命典韦严加看守,除陈平外,任何人碰之,格杀勿论。

  古琴带来的大惊喜,让陈平无法平静。

  机缘以到,气运以来。陈平豪气顿生。原本心中的愁云,也被一挥而空。

  两日后,以用过晚食。阳都县城,陈平立于大帐之中,看着陶谦的亲笔书信。

  上书道,陶谦令。

  “因大破五万黄巾,陈平功不可没,得铜印黄绶,俸禄两千石,赏三千金。赐三阳校尉,兼北阳县令,东阳县令。掌三城之兵事,管两城之民政。统一军之兵,即一万两千兵。”

  “开阳乡尉臧霸,以五百兵卒,先后抵挡两千黄巾,一千山贼,军功卓著。现封北阳县尉。领两千兵。其军伍之事,直属校尉陈平。”

  “诸葛家族守城有功,家主忧劳成疾,因守城而亡。特书信祭拜。待黄巾之乱平复后,徐州刺史,陶谦,陶恭祖。将亲自去阳都县城,祭拜死去家主。”

  “命诸葛寿为阳都县令,打理一县之政事。阳都之百姓者,因守城有功,每人赏铜钱一贯,粮五斤。”

  “各类赏金,军粮与兵马,皆从徐州府库支出,由押运使糜芳护送。至于招兵之责,全权由三阳校尉,陈平打理。”

  陶谦的一系列赏令,让陈平心花怒放。

  气运傍身,这仕途,也连连升高。

  但此次奖赏,陈平也甚为疑惑。

  按仕途之升迁来说,如此重赏,实乃少有。

  陈平从县尉,升为校尉,从木印黑绶,到铜印黄绶,这可是一次质的飞跃。

  如此大跨步的提升,完全不符合官场逻辑。

  首先陶谦身边的文武官员,就不会答应。因为这里面涉及到太多的利益。

  徐州陈家,虽家大势大,也不能将大半个琅邪郡之兵权,两县之政权,全部吞掉。

  要知道三阳县尉,与三阳校尉的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

  最重要的是,这次重赏,陈平可是掌握了一军之兵。

  有了这一军之兵,陈家完全可以在徐州军界,站稳脚跟。

  除非有相同的利益换取,否则徐州这些文武官员,士族门阀,绝对不会认可陶谦的这道赏令。

  正当陈平疑惑之时,答案很快就被解开。

  那是来自陈登的亲笔信。

  上书又道。

  “大军迎战东海郡城之黄巾,连续攻城三日,皆大败而回。”

  “大军士气低落,战意全无。刺史大人陶恭祖,以陈平大破五万黄巾之事,施重赏手段,用来挽回大军士气。”

  “陶谦令,攻下东海郡城,所有文武官,均晋升半级,各徐州士族,选高干子弟一人,晋升一级。”

  “陶谦要让武官手下之兵,文官手中之家奴,门客,使用全力,攻破东海郡城。”

  看着陈登的书信,陈平长叹一口气。

  只能说这次封赏,有很大的运气成分。

  刺史大人陶谦,不惜以重利鼓舞士族门阀,看来东海郡城之黄巾,也就是张蝉领导的黄巾军,真得让陶谦愤怒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