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都市娱乐 颠覆了这是皇帝聊天群

售后来了,关于于老师驳斥武则天的观点。

  关于读者关心的武则天问题。

  有读者@我,说了于老师视频中,关于武则天的亚洲大战和武周天枢造谣的观点。

  我做出解释。

  咱可是保证售后的。

  首先,先说一个史学共识。

  武则天是女人,在封建社会中受到了歧视,封建王朝出于礼法,统治的需求,对她进行非常眼中贬损。

  主要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李隆基时期,为了剔除武则天的影响,大规模的清算武则天的实力,他疯狂的丑化黑化武则天。

  第二个阶段,宋朝时期,儒家思想盛行,封建礼教不允许存在这样一个女子中的另类。

  第三个阶段,就是清朝,武则天已经被黑的不像样子了。

  那么,我就回应一下问题。

  1,亚洲大战不存在。

  黑血粉:

  亚洲大战是现代人的叫法,不是史学的叫法,指的是长寿二年,爆发的一些列战争的统称。

  比如,我把猫叫做,大白。

  这个,似乎不存在对错吧。

  2.没有证据表明四国进行了联军。

  黑血粉:

  没有史料表明联军了,但也没有史料表明没有联军。

  事实就是,在同一年,四国都对武周发动了战争。

  这里面有没有合谋,盟约,谁也不是当事人,人家也不会告诉我们,我无法给出肯定的答案,你也不能完全否定。

  我着重叙述的四国,进攻,同时,这个几个要素。

  3.战争规模没有200万。

  黑血粉:

  于老师拿出的史料是《资治通鉴》,司马光是什么人,懂得人都懂。

  那是把武则天往死里黑。

  能记载有这么一回事就不错了,你真以为他会节操满满,秉笔直书?

  那么司马光就不会疯狂的捧赵光义的臭脚了。

  古代,将军克扣士兵的战功比比皆是,你不会真以为司马光会给你全算上?

  3.战争只是村级规模,死人少的可怜。

  黑血粉:

  明朝还有一战死几个人的历史记载,史书不等于真相。

  武周要真是跟吐蕃,西突爵,东突爵,几个打村级别的战争。

  那么,武周的版图是怎么扩张的?

  如果打村级别的战争,几十个摔个跤,就能开疆拓土几百万平方公里,我想说,这真是战争史上的奇迹。

  他们的领地就这么不值钱吗?

  占领的城池都不要了?

  战略高度都放弃了?

  如果这几个势力真这么弱,那么不敢打吐蕃的李世民算什么?

  武周可是收复了吐蕃大片的领土。

  所以,只看史书,是看不出门道的。

  史书上没记载的,难道真的不存在?

  当然,武周的历史资料都被大面积的损毁,我们看不到更为真实的记载,可领土不会骗人吧。

  到底该采信那种说法,你们可以自己判断。

  4.武周天枢是政治工程,面子工程。

  黑血粉:

  本来就是啊!

  杨广的万国来朝不是吗?

  李世民的万国来朝不是吗?

  哪一个不是有这方面的需求?

  不都是让炎黄要傲立于东方,增加炎黄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本质就是装,就是狂,就是傲,就是告诉你,我牛逼,你惹不起,快点来称臣纳贡吧!

  难道古代邦交不是亮肌肉吗?

  难道非要打生打死,才能让被人低头吗?

  5.武周天枢是搜刮民脂民膏得来的。

  黑血粉:

  这又是采信的资治通鉴。

  司马光说的就是对的吗?

  那么为什么不采信当时的诗歌呢?

  因为觉得这是死吹武则天吗?

  好吧!

  怎们从另一个角度论证一下,看看这个说法到底靠不靠谱。

  武周天枢要用多少铜呢?

  天文数字!你可以自己算。

  你们可能不知道,炎黄是贫铜国。

  古代,铜是贵金属!

  贵到什么程度?

  贵到明朝都不敢用铜来铸造货币!

  为什么?

  因为用铜太多,就相当于用金币来铸造面值一分钱的货币一样,贵金属的价值超过了货币的面值。

  百姓和商人立刻会融化钱币,提炼出铜,用来套利。

  最后只会是王朝损失巨大。

  所以,明朝最后不得不采用银子作为结算货币。

  问题就来了。

  这么多的铜来造武周天枢,武周有吗?武周能吗?

  明朝都没有,更为久远的武周能开采积累这么多铜吗?

  武周难道要把货币,武器都融化了吗?

  如果这事武周搜刮而来,那么就不应该说:国之富莫如隋!

  而是应该说:国之富,莫如武周!

  显然,从经济学角度解释,司马光的这种说法,太过异想天开。

  估计是没有学过经济学,怪不得反对王安石变法,恐怕看都看不懂。

  .......

  最后,我想说。

  历史,没有真相!

  只有最接近真相。

  历史老师的观点,截然相反的多得是,就拿武则天到底有没有杀子女来说,就能分出两个阵营来。

  因为采信的史料不一样。

  有人觉得资治通鉴是胡说八道,因为司马光没有职业操守。

  有人也觉得资治通鉴是金玉良言,因为,毕竟是史书,没有别的史书记载了,你不信这个信什么?

  有人看历史,必须要史料,必须要记载的信史。

  有人看历史,则是喜欢看历史的脉络,社会的演进,经济的变迁,制度的更迭。

  从任何一个角度看过去,你看到的历史,都不一样。

  于老师在唐史的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我也参考了于老师很多观点,觉得受益匪浅。

  但,我不会盲目的认同所有老师的所有观点。

  我有自己的史学观,尤其是,我有自己的分析框架。

  当然,我也希望大家都能有自己的分析框架。

  历史,是用来借鉴的。

  历史,可能永远没有真相,毕竟谁也不可能穿越时光,回到过去,亲眼见证。

  这才是历史的魅力,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历史的面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