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都市娱乐 紫塞轶录

第七十八章、学校风波 4

紫塞轶录 麻烦大了 2511 2022-11-08 16:11

  老任喝完,也不看别人,就自己走了。老杨不耍赖,同样喝干了满杯;王亚峰却只是喝了一少半,就不喝了。俩人都有些奇怪,老任这是在搞什么?老杨责怪王亚峰,诶你怎么不喝完呢?王亚峰刚要狡辩,大家忽然听到了一阵哭声。大伙非常奇怪,这哭声还很近。不一会,富主任进来,苦笑着说了一声,是老任。

  人们不明白,纷纷出去到后院上厕所;顺便看一眼,确认了,真的是老任在痛哭流涕。大家都以为,老任是喝多了,才这么失态;许多人心里都在鄙夷,没有那么大酒量,何必自讨苦吃呢?其实,马架子中学裁撤在即,老任是因此崩溃了;他的世界仿佛都崩塌了,人一下子变成行尸走肉了。

  当时,哪怕是之前痛恨老任的佟老师,也都在同情他;说着喝酒真是不好,万万不能喝那么多、那么快。然后,还指责老杨说,都怪你,你还不去劝劝?老杨嘴硬,怎么怪我呢?我自己喝酒,只是要跟王亚峰打赌,他偏要无缘无故跑过来,抢酒喝。实际情况其实就是如此,老任根本就是自己要灌醉自己;老杨倒的酒、说的话,恰好为他提供了机会而已。

  老任断断续续地,哭了一下午;人们去劝说,他总是说没事,只是让大家下班回家吧,不用管他。他说的是真心话,可是人们不可能明白呀。到了四点,快下班了,老任还是那样,哭起来没完没了。老富也着急了,大家虽然想下班回家,可是谁也不好意思走。怎么才能让老任也回家呢?王亚峰还是很机灵,他说外面有出租车,能够把他拉回去。大家立即高兴了,于是委托他快些去找一辆进来。王亚峰骑自行车,出去招呼出租车,来学校拉老任回家。

  实际上,老任当时那状态确实很危险;幸亏当时的人们,心思都非常淳朴,所有人都认为,必须让他也安全回家才会放心下班。否则,如果谁也不管,全体就那么不顾而去;老任不知道会怎样,很可能后果不堪设想。即使如此,王儒、王亚峰俩人骑自行车,赶到老任在一市场早市的新住处;看到了趟在床上,蜷缩一团的老任,那痛苦不堪的样子,也是心有余悸。老任妻子也下班了,对俩人表示了感谢;说没关系了,睡一觉应该就会好了。这回,看他还敢不敢那么喝酒?俩人放下心回家,王儒嘀咕,可不能那么喝酒,就算必须喝也决不能和那么多。王亚峰不以为然,到时候就未必由得你了。

  九五年上半年,是马架子中学存在的最后半年。王儒上班的第一站,到暑假就寿终正寝了。老师们都被拆分到牛圈子沟镇中心校下属各个学校,有去水泉小学的,是家就在水泉村的老闻;有去红石砬小学的,是老杨;有去了牛圈子沟中心小学的,刘洋、老孙、老张、老佟几个;有调到九中的,小钱、另一老张;有病退的,刘森林;最后,还有没有与领导做任何申请,而分到最远的蛤蟆石小学的,武亚丽、贺新、王亚峰、王儒,这四个年轻人。那么老任呢,他调到区计生委上班去了;而且,去了就是副局长。当然,单位小,手下管的没几个人。

  马架子中学和马架子小学,一起都撤销了。王儒心里有些失落,他一心在中学上班,最后还是落到小学去了。蛤蟆石小学所在位置,与棒槌山直线距离,已经很近了。红石砬沟里面,分为两叉,前行是到马架子村,再往前是水泉村,所以里面叫东水泉沟;半路左拐,就是蛤蟆石沟。所谓东水泉沟,是区别于西大街的西水泉沟。

  紫塞府附近有座棒槌山。远远看去,它像我省民间妇女捶打衣物的棒槌一样;走近了看,它却是一座挺拔兀立的山峰。棒槌山不远处,有座小山丘,因为它的形状像一个蹲伏在地的青蛙,所以叫“蛤蟆石”。当地民间流传着“棒槌山倒,蛤蟆石跑”的民谣,这是怎么回事呢?相传,在很古老的时候,大地上经常洪水泛滥成灾,庄稼、房屋被洪水淹没。人们没有办法,只好爬到山上、树上,吃野果野菜充饥。后来,出了个治理水患的大禹,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带领百姓疏通河道,把洪水引入大海。治住了水患,老百姓才能够播种五谷,过上安生日子。

  话说那一年,大禹带领人到了紫塞这个地方。他发现山里有只兴风作浪的蛤蟆精。白天,大禹带人辛辛苦苦把水排出去,晚上,蛤蟆精肚子一鼓,又把排出的水吸回来。大禹决心要惩治这只害人的蛤蟆精。一天晚上,大禹发现蛤蟆精又在作怪,就顺手拿起一只捣衣用的大棒槌,三下两下,就把蛤蟆精打得趴在地上,变成了一块大石头。大禹怕它再跑出来作怪,危害百姓,就顺手一扔,把棒槌立在蛤蟆石旁,变成一座山峰。蛤蟆精一动,就给一棒槌。这样,蛤蟆精再也不敢兴妖作怪,只好乖乖地趴在那里,一直到今天。

  现在,棒槌山和蛤蟆石成了旅游景点,山下有空中缆车直达棒槌峰下,到了峰下再顺山坡攀登,就可以到达山跟前。凡前来观光旅游的人,都要亲手摸一摸棒槌山。有的还把一根小木棍支在缝隙里,据说这样就可以像棒槌峰一样永远健壮,还能保一辈子不腰疼呢!久而久之,留下了:摸摸棒槌山,能活一百三的美好愿望。

  棒槌山山在磬锤峰国家级森林公园内的高山岗上,有一块奇石。上粗下细,形似棒槌,故此山俗名“棒槌山”。该石上部直径15.04米,下部直径10.7米,高38.29米,连同棒槌底下突起的基座通高60米。山的中部有一棵桑树,名蒙桑(也称崖桑),结桑葚。峰北部300米处有一寺庙,庙内石壁上有摩崖石刻,从北至南依次是:弥勒佛、七世达赖(格桑嘉错)、宗喀巴、五世班禅、不动金刚、米拉日巴、吉祥天母。到棒槌山游览,可在山下乘索道直达,也可经由普乐寺步行登山。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