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为“德本财末”,因为德行对于治国平天下有第一位的重要作用,所以就牵涉到一个用人的问题。而在用人的问题上,同样是品德第一,才能第二。
对于这一点,《大学》不厌其烦地引述了《尚书-秦誓》里的一大段话,说明一个人即使没有什么才能,但只要心胸宽广能容人,“宰相肚里能撑船”,便可以重用。
相反,即使你非常有才能,但如果你嫉贤妒能,容不得人,也是危害无穷,不能任用的。所以,“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当政治国的人必须要有识别人才的本领。
与“德本财末”密切相关的另一对范畴便是“利“与“义”的问题。
为了阐述“利”与“义”的关系问题,《大学》提出了“生财有大道”的看法,即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生产的人勤奋,消费的人节省。这是一段很富于经济学色彩的论述,浅显易懂而勿庸置疑。
值得我们注意的倒是下面的两句话:“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以财发身“的人把财产看作身外之物,所以能仗义疏财以修养自身的德行。
就像著名的列夫-托尔斯泰那样,解散农奴,实行自身禁欲,以实现良心与道德的自我完善,“以身发财”的人爱财如命,奉行“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原则,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敛钱发财。
或贪赃枉法,铤而走险,或贪婪吝啬如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果戈理笔下的泼留希金等。都是“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红楼梦-好了歌》)所以,还是“以财发身”,超脱一点好。
总起来说,这一章收束《大学》全篇,内容丰富,包含了儒学的不少重要思想。我们将会看到,这些思想在《中庸》、《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中还有反复的论述和展开。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解释这句儒家经典,必须先要了解孔子说这句话时所处的时代及其政治制度。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KungTze。殷省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春秋时期有两个重要的政治制度,一个就是立嫡长子的宗法制度,另一个是继承西周的分封制。所谓分封制,即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克商以后,基本上控制了商朝原来的统治地区,又征服了四周的许多小国。
但如何牢固控制东方的大片领土,成了武王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于是,他采用“分封亲戚、以藩屏周”的政策,就是把他的同姓宗亲和功臣、谋士、盟国的首领分封各地,建立诸侯国。
这一个个诸侯国成为对一方土地进行统治的据点,它们对周王室也起到拱卫的作用。据史书记载,当时有800多个诸侯国。诸侯的等级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周王室称王、天子。《诗经·小雅·北山》记载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指的就是这个意思。诸侯称国,首领叫公,如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等之类。
诸侯之下有家族、宗族,首领叫卿、大夫。如历史上有名的韩、赵、魏“三家分晋”的故事,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具体如下图:
周王室→王、天子→天下
↓↓
诸侯→公→→→国
↓↓
家族→卿、大夫→→家、宗族
上图对天下、国、家的表述一目了然。因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正确解释应该是:
修身:简单地说,就是完善自己,行为有规范。
齐家:就是管理好一个家族、成为宗族的楷模,效仿学习的样板。
治国:就是治理好一个小小的诸侯国。要知道,古代的诸侯国是要对周王室负责的,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邦“。
平天下:就是安抚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而不是用武力平定天下。
所以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绝不是很简单的一句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概括了修身与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它包含有两层含义:
其一,儒家主张“天下为公”,人们应该共担社会责任。既然社会成员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就必须考虑自己的社会性内涵,讲求公共意识和公共道德,不论身处社会基层的民众,还是属于贵族阶层的大夫,乃至国君、天子,都要自觉修身。
其二,由个人而家、国、天下,由身修到家齐、国治、天下平,这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过程。社会要取得大同与和顺,人们就必须自觉修身,由“明德”而“新民”,进而实现社会的“至善”。
这与孔子所说“修己以安人”一致,突出了“修己”或“修身”的价值与意义。
怎样修身?《大学》给出的方式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格物”要求“即物穷理”,在具体行为中增长见识;“致知”是在实际行动中探明本心,求得真知;“诚意”是在推致事物之理的基础上诚实意念;“正心”是去除各种“未安”的情绪,保持心灵的宁静。修“身”落脚于修“心”,由此提高品德修养,整齐家族家庭,实行仁政德治,最终求得天下太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视为对“大学之道”的概括,它也是儒家学说的精髓所在。
儒家“修齐治平”之道也是自尧舜以来古圣先贤智慧的凝练与总结。因此它才能够在历代士人的心中深深扎根。
无数的志士仁人都胸怀天下,心系苍生,他们有崇高的价值信念和高尚的理想追求,如北宋儒学家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历史上,不少人把《大学》看成殷省的“圣经”,显示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