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开始前,各队互相探视对方“虚实”;紫塞县一群人以及钢厂的数位看到,SQ区主力居然是老蒙、章有、赵冬鸿加潘亮;都忍不住议论纷纷。郭光辉笑道,这回双桥是铁了心要拿团体冠军了哈。诸元涛也感叹,是阿,这次双桥的阵容太强大、太豪华了。老蒙当然明白,对手这是使用“糖衣炮弹”攻击呢,不免赶紧谦虚两句。
周五的第一天比赛,王儒郁闷极了。四轮比赛二胜二负,开局又是不利。第一局胜了一位生面孔,不仅面孔生疏,名字也没听见过。第二局对上了紫塞县主力队员蒋爱军,王儒每次都看见他,这次是首次与之遭遇。经过一番苦战,王儒遗憾落败。过程中双方错进错出,双方都是机会多多;但是当时的棋力实在有限,最后还是对方把握住了胜机。
输给了强敌,虽然心有不甘,王儒也明白,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本以为输棋后有什么好处,第三轮又会迎来一个“弱者”呢,不成想,看到的对手,居然是端木伟。端木伟也是众多二流棋手中的一员,只不过没有那么活跃。九六年王儒并列第六,他是第九名。刚才说的蒋爱军是那次第八名,但是姜爱军基本每年都在前十名之列,这样的二流棋手,水平已经无限逼近一流棋手了;应该是比王儒、端木伟,实力可能强一线。王儒心里暗自叫苦,也只能强自镇定。
王儒与端木伟下过一次棋,那是两年前,在姜老师家里;俩人足足耗了四个多小时。那盘棋非常细,双方都以为要输半目,章有在旁观战。最后,王儒非常幸运地赢了半目,章有还与二人探讨好久。再者,王儒也看端木伟与章有下棋;端木非常自信,这点与王儒大不相同。王儒认为,自己比不自信的人自信,比自信的人比不过。自信的人端木算一个,赵冬鸿也算一个。很多人都与王儒类似,有自信心,但并非强烈。前面二位,可是自信得吓人。
后来王儒就已经不怎么找章有下棋,而端木不一样;他是总找章有下棋,即使屡战屡败也丝毫不气馁。同样的现象,王儒在小言、赵冬鸿那俩人身上也看到过。不过,王儒觉得自己没办法跟别人一样。且说这盘棋,开始之前,王儒还问问对方,这两年都没有参加比赛,干什么去了?端木回答,就是单位事情太多,这次也还是专门抽时间来的。彼此知根知底,双方下棋都是倍加谨慎。王儒只不过是防守好,端木进攻能力不错,而且尺度把握得也不错。
紫塞府下围棋众人里面,进攻好的人很多;但是通常尺度把握就都不好。最不好的有小言、肖军、那子、小蔡他们那些人,原因各种各样,反正都是很容易就收不住手。他们进攻往往就是奔着“杀人”去了,完全不知道也不懂得什么叫做见好就收,无论脑子里还是字典里,一概都没有收兵这个词。这也都是业余棋手里面,非常常见的现象,都没有经过正规训练,纯粹野路子;下围棋甚至还是以高兴为主呢。下面录段手谈要诀:
手谈之道,贵在谨严。子不虚发,不得随手。审于机先,神于莫测。沉思远虑,因形用权。
行远则吉,机浅则凶。图胜无朕,灭行未然。怯者少功,贪者多败。慎勿轻速,欺敌必亡。
不争自保,多有胜势。务杀不顾,渐呈败象。因败而思,战胜不娇。求己之弊,知敌之利。
气和韵舒,喜其将胜。心动色变,忧其将败。语默有常,使敌难量。动静无度,招人所恶。
棋虽小道,实与兵合。争据正面,逼敌小径。宁弃数子,勿失一先。有先而后,有后而先。
攻彼顾我,动须相应。击左顾右,攻后瞻前。施行未成,不可先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势孤援寡,不可妄走。机危阵溃,宁可不下。无事强行,不若自补。静以制动,逸以待劳。
以实击虚,以柔制刚。攻虚宜紧,攻紧宜宽。侵观外势,搜根实己。攻逼含补,照应邻棋。
劳逸攸关,虽少亦图。彼此均先,其路必争。取重舍轻,莫恋呆棋。舍小就大,逢危须弃。
棋以正合,终以奇胜。攻敌无备,出其不意。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因敌而变,制胜无形。
彼众我寡,先谋其生。我众彼寡,务张其势。局势已赢,专精求生。局势已弱,锐意侵绰。
入界宜缓,急速无理。择地而侵,无碍则进。善胜不争,善阵不战。善战不败,善败不乱。
弈棋布势,务相接连。斟酌远近,内外相及。三方无应,莫存孤子。棋势多节,俱难可救。
投棋勿逼,彼实我虚。虚则易攻,实则难破。临时变通,宜勿执一。见可而进,知难而退。
我实彼虚,侵而有利。彼实我虚,侵而有害。弱者枚之,羸者先击。彼见孤弱,我势自强。
一着走净,莫待两番。休贪假利,去除它病。雌雄未决,毫厘不差。后先有变,机宜从紧。
棋有紧辟,亦有慢行。有宜左投,有宜右投。始近终远,始少终多。攻内强外,击东实西。
有无相生,远近相成。强弱相形,利害相倾。安而不泰,存而不骄。神游局内,意在子先。
这一大段,纯粹是下围棋的金科玉律;可是对于不会下围棋的,就属于“天书”了;另外,只会下围棋,不明白文言文的,看着也是头疼。其中一句,不争自保,多有胜势。务杀不顾,渐呈败象。说的就是善于收兵防守的情况,与相反只进攻不防守、只前进不后退的另一种情况,二者的对比。不过,说实话,凡是会下围棋的人,确实真的应该把上面一大段要诀学懂、彻底掌握其中含义,对于涨棋大有帮助。
如果说孙子兵法是战争学最高理论,那么这篇“无名”要诀,在下围棋方面的地位,绝不下于孙子兵法在战争理论方面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