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尝君的旗下,有许多鸡鸣狗盗之徒,当然也有一些贤良。我默默的待在那个孟尝君的府中,我发觉孟尝君对权位很上心。
可是,我发觉那个齐国暂时没有更好的机会,所以我默默的等待着。
一个宾客叫做冯谖,此人是一个有着野心的人,他很想上位。
在那个孟尝君封地里,有不少宾客们都依靠着薛城的田租过活着。
可是,齐国的土地不算是特别的肥沃,所以有些人无法按时按量的缴纳田租。
于是,收集那些田租就成为了那些宾客们争抢的好差事。
当然,也有些爱惜自己名声的宾客,他们不愿意去勒索百姓。
不过,这些人只是少数,那个冯谖。
那个冯谖经常说:“如果我去了,我一定会烧毁那些人欠债的文书,让那些人得到解脱。”
我说:“你可不要瞎说。”
冯谖说:“我是玩真的。”
天下知有孟尝君而不知齐王,齐湣王感受到了来自田文的威胁,借田甲挟持案,嫁祸田文,田文恐惧,就到了魏国,魏昭王任用他做宰相,公元前284年,在田文的配合下,魏国同西边的秦国、赵国联合,帮助燕国攻打并战败了齐国。齐湣王逃到莒,后来就死在那里。齐襄王即位,当时田文在诸侯国之间持中立地位,不从属于哪个君王。齐襄王由于刚刚即位,畏惧田文,便与田文和好,与他亲近起来。
田文去世,谥号称孟尝君。田文的几个儿子争着继承爵位,随即齐、魏两国联合共同灭掉了薛邑。田文绝嗣没有后代。
有什么指教我的?”冯谖回答说:“听说您乐于养士,我只是因为贫穷想归附您谋口饭吃。”田文没再说什么便把他安置在下等食客的住所里。
某日,田文出布告,征求可以替他至封邑薛城收债之人,冯谖自愿前往。临行前,冯谖问田文:“债收完了,要买什么东西回家呢?”田文回答:“看我家缺少什么就买什么罢。”于是冯谖去了薛地,债券合同对完之后,矫造田文的命令,把债券合同烧毁,人民高呼万岁。冯谖赶回去,一早便求见,田文奇怪他怎么那么快回来,问曰:“您买了什么回来呢?”冯答曰:“我看您家中丰衣足食,犬马美女皆有,所以我买了‘义’回来。”问曰:“什么是买‘义’呢?”回答:“您不照顾、疼爱人民,而加以高利,人民苦不堪言。我于是伪造了您的命令,烧毁了所有的借据,民众都欢呼万岁,这就是买‘义’。”田文听完之后很不高兴。过了一年,齐湣王对田文说:“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于是削除田文的职位。田文回到封邑,人民“迎君道中”,田文才明白冯谖市义的用心。
冯谖之后又对田文说:“兔子狡猾而有三窟,现在只是逃过死路而已。现在君已经有一窟,臣恳请君再让臣为君凿另外二窟。”
田文给了冯谖车辆五十乘,青铜五百斤,向西去魏国,对魏惠王说:“齐国罢黜了重臣田文而让他回到封邑,诸国之中谁若先一步迎他入国便能强盛!”于是魏惠王空出上位(指相位),让原来的相作了上将军,派使者带着黄金千斤,百辆车子,去聘请田文。冯谖先赶车回去,告诫田文说:“千金是相当贵重的利益,百乘是显得使者目的的慎重,齐王这下一定会知道的!”魏国使者来求田文入国数次,田文都推辞不入魏。齐国朝臣听见消息,朝野震撼,齐湣王写了一封密函,派太傅携带佩剑和纹车二乘,前往谢罪,并请田文回来再当宰相。于是田文风风光光的回朝就任宰相(挟外援以再登相位)。
冯谖再对田文说:“希望你向齐王请求先王传下来的祭器,在薛建立宗庙。”于是齐湣王将宗庙立于薛地(立宗庙于薛)。宗庙建成后,冯谖回报孟尝君:“现在三个洞已经营造好,您可以高枕无忧了。”
那些走掉的门客听说田文重新当上了相国,又来投奔他。田文很恼火,对冯谖说:“我失势的时候,他们不帮助我,都溜了。多亏先生竭力奔走,我才得以重新担任相国。他们有什么脸再来见我呢?如果谁再来见我,我就唾他的脸,骂他一顿。”冯谖说:“公子大可不必这样做。您现在做相国正需要大家扶持,可不能赌气,把宾客赶走了,那样谁还给您办事呐?不如还像当初一样热情地招待他们,也显得您的度量大。”田文说:“先生的话,我敢不听吗?”
田文在齐担任相国数十年,没有任何的大小灾祸,都是出自于冯谖的计策和谋略。
当时,秦昭王求贤若渴。听说孟尝君的名气,便想将他招揽到秦国来。而孟尝君听说有官做,竟然心动了,门客们怎么劝也不听。秦昭襄王最后还是想法把孟尝君请到了秦国,并任命他为相国。此举遭到秦国大臣的反对,他们认为孟尝君是齐国人,肯定会“先齐而后秦”。秦昭襄王不得已,罢免了孟尝君,并将其软禁起来。
孟尝君托人找到秦昭襄王宠爱的妃子,希望她去说服秦昭襄王放自己回齐国。妃子听说孟尝君有一件价值千金的狐白裘,便提出以这件狐白裘作为交换。偏偏孟尝君到秦国时,已经将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襄王。这时,一个门客自告奋勇“替君解难”,学狗打洞,钻进了秦昭襄王藏宝物的仓库,偷出了这件狐白裘。最终,秦昭襄王听从妃子的劝说,同意放孟尝君回国。
孟尝君被释放后,担心秦昭襄王反悔,便隐姓埋名、星夜兼程出关。赶到函谷关时,已是半夜了。根据当时出关的规定,只有鸡叫了才能开门放人进出关口。这时,孟尝君的一个门客便学鸡叫,引得附近的鸡都跟着叫了起来。把守关口的官吏听到鸡叫,便打开了关门,孟尝君等人趁机一涌而出。等到追兵赶来时,孟尝君一行早已远去。这个“鸡鸣狗盗”的故事,形象地展示了孟尝君养士的特点。
赵王把武城封给田文。田文在他的门客中挑选了一些人去担任武城守吏,并对他们说:“俗语不是说‘借来的车子就使劲跑,借来的衣服披在外面’吗?”他们都说:“有这样的说法”。田文说:“我觉得这话不对。那借来的衣服和车子,若不是亲友的就是兄弟的。赶着亲友的车子使劲地跑,把兄弟的衣服披在外面,我认为不能这样做。现在赵王把武城封给我。希望你们去后,不要砍伐树木,不要破坏房屋,谨慎从事,让赵王了解我善于治理。这样,我们才可以完全能管理好武城。”
公元前277年,魏无忌的父亲魏昭王去世,魏无忌的哥哥魏圉继承魏国王位,是为魏安釐王。翌年,安釐王封魏无忌于信陵(县),他因而被称为信陵君。
当时范雎从魏国逃亡到了秦国当宰相,因怨恨魏国的国相魏齐,多次怂恿秦昭王攻打魏国,秦军包围了大梁,击败魏国驻扎在华阳的军队,迫使芒卯战败而逃。安釐王和魏无忌为此十分忧虑。
魏无忌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士人因而争相前往归附于他,最高峰时门下曾有三千食客。所以当时的魏无忌威名远扬,各诸侯国连续十多年都不敢动兵侵犯魏国。
有一次,魏无忌正跟安釐王下棋,而北边边境传来警报,说:“赵国发兵进犯,将进入边境。”安釐王立即放下棋子,就要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
魏无忌劝阻安釐王说:“是赵王打猎罢了,不是进犯边境。”又接着跟安釐王下棋,仿佛无事一般。可是安釐王惊恐,全无心思下棋。又过了一会儿,又从北边传来消息说:“是赵王打猎,不是进犯边境。”安釐王听后很惊讶,问道:“公子是怎样知道的?”魏无忌答道:“我的食客中有个人能深入底里探到赵王的秘密,赵王有什么行动,他就会立即报告我,我因此知道这件事。”从此以后,安釐王因害怕魏无忌贤能,不敢任用其处理国事。
当时魏国有个隐士,叫侯嬴,已经七十岁,因家贫,做着大梁夷门的守门小吏。魏无忌听说此人后,前往拜访,并想馈赠一份厚礼,但侯嬴不肯接受,说:“我几十年来修养品德,坚持操守,终不能因我看门贫困的缘故而接受公子的财礼。”魏无忌就大摆酒席,宴饮宾客。大家来齐坐定之后,公子就带着车马以及随从人员,空出车上的左位,亲自到东城门去迎接侯嬴。
侯嬴整理了一下破旧的衣帽,就径直上了车子坐在公子空出的尊贵座位上,丝毫没有谦让的意思,想借此观察一下魏无忌的态度。可是魏无忌手握马缰绳更加恭敬。侯嬴又对魏无忌说:“我有个朋友在街市的屠宰场,望能委屈一下公子的车马载我去拜访他。”魏无忌立即驾车前往街市,侯嬴下车去见他的朋友朱亥,他斜眯缝着眼观看公子,故意久久地站在那里,同他的朋友聊天,同时暗暗地观察公子脸色。魏无忌的面色更加和悦。
此时,酒席上魏国的将军、丞相、宗室大臣以及高朋贵宾坐满堂上,正等着魏无忌举杯开宴,街市上的人都看到魏无忌手握缰绳替侯嬴驾车。魏无忌的随从都暗地责骂侯嬴。侯嬴看到魏无忌面色始终不变,才告别了朋友上了车。
到家后,魏无忌领着侯嬴坐到上席,并向全体宾客恭敬地介绍侯侯嬴,满堂宾客都十分惊异,大家酒兴正浓时,魏无忌站起来,走到侯嬴面前举杯向他祝寿。
侯嬴趁机对公子说:“今天我为公子尽力也够了。我只是个城东门看门插关的人,可是公子委屈车马,亲自在大庭广众之中迎接我,我本不该再去拜访朋友,今天公子竟屈尊陪我拜访他。可我也想成就公子的名声,故意让公子车马久久地停在街市中,借拜访朋友来试探公子,结果公子愈加谦恭。街市上的人都认为我是小人,而认为公子是高尚的人,能礼贤下士啊!”在这次宴会散了后,侯嬴便成了魏无忌的上客。
侯嬴对魏无忌说:“我所拜访的屠夫朱亥,是贤能之士,只是人们都不了解他,所以隐没在屠夫中罢了。”魏无忌曾多次前往拜访朱亥,朱亥故意不回拜答谢,魏无忌觉得他是个怪人。
公元前260年,赵孝成王在和秦国的长平之战中,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纸上谈兵”的赵括取代老将廉颇,结果导致赵国的大败,四十多万兵士被秦国坑杀。
公元前257年,秦国的军队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的形势非常危急。赵国丞相平原君赵胜的妻子是魏无忌的姐姐,平原君赵胜多次向安釐王和魏无忌送信,请求魏国救援。安釐王派将军晋鄙领兵十万前去救赵。
秦昭王得知此消息后就派使臣告诫魏王说:“我攻下赵国,只是早晚的事,诸侯中有谁敢救赵国的,拿下赵国后,一定调兵先攻打它。”魏王听了很害怕,就派人阻止晋鄙再进军,让他把军队留在邺城扎营驻守,名义上是救赵国,实际上是采取两面倒的策略来观望形势的发展。
赵胜使臣的车子连续来到魏国来告急,责备魏无忌说:“我赵胜之所以自愿依托魏国跟魏国联姻结亲,就是因为公子的道义高尚,能帮助别人解脱危难。如今邯郸危在旦夕,早晚就要投降秦国,可是魏国救兵至今不来,公子能帮助别人摆脱危难又表现在哪里!再说公子即使不把我赵胜看在眼里,抛弃我让我投降秦国,难道就不怜惜你的姐姐吗?”魏无忌为此事十分焦虑,屡次请求安釐王赶快出兵,又让宾客辩士们千方百计地劝说安釐王。安釐王由于害怕秦国,始终不肯听从魏无忌的主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