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一篇文章
名客录音棚。
沙市最顶级的录音棚,设备齐全,顶级配置,深的沙市音乐爱好者的喜欢,如果说唯一的缺点,那便是昂贵,很多贫困的音乐爱好者,压根就不敢轻易踏进这所录音棚的大门。
周思思是名客录音棚的老板,虽然她年纪只有二十三四岁,但却是世界级“维纳音乐学院”毕业的专业音乐人,同时还是沙市音乐协会成员,沙市音乐学院的座上宾,经常去给音乐学院的学生上课。
可以说,她不仅仅在沙市颇有名气,在整个龙华国音乐圈里都颇有名气。
今晚,她本来正在陪同一位参加了“龙华好声音”选秀节目的好姐妹吃饭,忽然接到歌后田英的电话,得知她要去录音棚,所以直接带着那位好姐妹赶了回来。
只是,令她没想到的是,当她回到名客录音棚后,并没有见到田英,反而见到了歌王陈震和司空飞。
“两位老师好,你们是过来录歌的吗?”周思思热情接待,在休息室坐下后,好奇问道。
“不是我们录歌,是有朋友要过来录歌,我们是过来学习的。”陈震笑着说道。
朋友?
学习?
能让这两位歌王过来学习的歌手,难道是……
周思思冰雪聪明,瞬间意识到什么,那颗心隐隐期待起来。
果然。
仅仅十几分钟后,她便接到前台通知,田英和一位年轻人来到录音棚。
“是青藤隐士吗?”周思思挂断电话,看向陈震和司空飞问道。
“你之前就猜到了吧?憋到现在才问,也不容易啊!”司空飞调侃道。
“真的是他?太棒了,我也有跟在他面前学习的机会了。”周思思兴奋起身,伸手拉起一旁的好姐妹孙玉芳,准备去见徐毅。
“我说小周啊!你这可没道理了,我和司空飞过来,也没见你这么激动。”陈震笑道。
“我这不是没见过青藤隐士嘛!所以觉得新鲜。”周思思嬉笑一声,与几人一起来到外面,见到了田英和徐毅。
“英姐,徐老师。”周思思热情招呼道。
“小周,咱们又见面了。”田英笑了笑,向徐毅介绍道:“她是周思思,咱们音乐界很有才华的年轻人,也是这家名客录音棚的老板。”
“周老板你好。”徐毅含笑点头。
“别别别,徐老师您别这么称呼我,叫我小周就行,田老师她们都这么叫我。”周思思的眼睛笑成月牙状,激动说道:“我是您的粉丝,我很喜欢您的歌,所有歌。”
“谢谢!”徐毅笑道。
随着几人一阵寒暄,周思思把最好的录音棚打开,把众人带进去后,她犹豫了一下问道:“徐老师,我们能不能在这看您录歌?您放心,如果是新歌的话,我们绝对不会外传的。”
“可以!”
徐毅没有拒绝。
不过,令他惊讶的是,周思思竟然亲自出手,帮徐毅录制歌曲。
“徐老师,你这待遇真让人羡慕,我们在这里录歌的时候,小周可没亲自出手。”田英笑着打趣道。
周思思干笑
一声,快速调试设备。
徐毅笑了笑,说道:“你们几位老师既然来了,能不能帮我伴奏?我要录制的歌曲,是三首军歌,词曲都已经写出来了。”
“军歌?”
三人微微一愣,然后互相对视一眼。
他们知道一个消息,那就是满月辉今天一早就抵达沙市电视台,至于去做什么,他们却并不清楚。
可现在看来,满月辉千里迢迢赶过来,是来找徐毅的。
甚至,是向徐毅邀歌了。
只是,徐毅今天一天都在跟他们一起工作,也没见他什么时候写歌了啊!难道三首军歌都是他提前写好的?
随即,三人纷纷表示同意,并且从徐毅手里拿到谱写词曲的纸张。
“好歌,三首都是好歌。”陈震最先看完,眼神里满是精光。
“是不错,尤其是这首《团结就是力量》,我仅仅在心里哼了一遍,就感受到了力量感。甚至我觉得,这首歌如果多人合唱,会非常不错。”司空飞也点头说道。
“我喜欢《军中绿花》。”田英怔怔说道。
徐毅看着三人的表情,心里暗暗觉得好笑。
这三首歌在前世,都是非常著名的军歌,赢得了无数军人子弟喜爱,哪怕是放在这个世界,也妥妥属于金曲啊!
“铃铃……”
就在徐毅等待三人熟悉曲子的时候,他的手机铃声响了起来,当他掏出手机看了看来电显示的号码,发现竟然是今早见过的满月辉打来的。
“满老师,您找我?”徐毅走向一旁,接通电话说道。
“徐毅,有灵感了吗?需不需要我给你提供一个素材?”满月辉问道。
“素材?什么素材?”徐毅神色一动。
“今天网上有个新闻在传播,你可以看一下,我把新闻标题发给你。”满月辉说完,便挂断电话。
很快,徐毅便看到满月辉发来的新闻标题“失明母亲身患绝症,奔赴数千里去见军人儿子。”
徐毅通过网络搜索,很快便看到这篇被转载了数十万次的文章。
内容是一个失明的老太太,因为体检被查出癌症,但距离儿子年假还有大半年时间,所以她想在最后几个月时间里,在有生之年再见儿子一面,所以她从遥远的北方,数千里路程,足足用了半个月,才抵达南海疆域。
文章里有照片。
发布这篇文章的作者说,老人因为没办法坐船出海,没办法到岛上探望儿子,所以在海边徘徊了三天,最终哭泣求助。
徐毅看完,心里隐隐有些发堵。
两世为人,他都没有获得过父爱母爱,所以说不羡慕有父母疼爱的孩子,那铁定是假的。
这篇文章,打动了他的心。
“怎么样?可以了吗?”徐毅沉默半晌,放下手机的那一刻,看向田英三人问道。
“可以了!”三人纷纷点头,然后选择性的拿起乐器。
徐毅走进内室,当他抱着吉他来到话筒前坐下时,脑海中再次浮现出那篇文章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