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以为这就是流言罢了,舜帝继位才多少年啊,怎么会这么快就禅位。再说了,禹虽然不错,治水很有功绩,也带领大家开垦良田,可是没带人打过仗啊。
没领导过大家打仗的,怎么能当帝王?
禹匆匆回到王城,又匆匆离开了,大家并没有听到禅位的事儿,于是都猜测之前舜帝禅位的消息是有人误传出来的。
可邱明却知道,这个消息不是误传,禹只要再完成一件事,就能真正获得所有人认可,那时候舜帝也就该禅位了。
禅位不是让子女继承,而是禅让给贤能之人,所以之前的帝王不一定要在死前才传位。更何况舜帝想要追寻尧帝的脚步,去做一个逍遥神仙,这天下之事,交给禹这样的人他也放心。
经过这么长时间,禹的生祠在天下建立了许多,百姓对禹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此时传位给禹,没有百姓会反对,唯一要担心的就是那些部落首领。
这一次正好三苗又开始作乱,在尧帝的时代,他们是表示臣服的,可是尧帝退位后,三苗就开始蠢蠢欲动。
三苗拥有九黎部落的血脉,每一个人都非常的好战,只要能够将三苗搞定,禹也就能震慑其他部落首领,顺利的继位。
禹去作战了,邱明没有跟着。虽然说禹的实力还不怎么样,但是有如意金箍棒呢,一般的人族勇士绝对不是对手,更何况庚辰他们那些人还未离开呢。
邱明则是偶尔去一些农田,用一些小法术,帮助那些农作物更快的生长,给人们更充足的食物。
自从无支祁被抓之后,各龙王又使绊子,他们不降雨了。赵公明又去教训了几个龙王之后,各地才重新风调雨顺。
现在龙王不但要按时降雨,还要看着降雨量,不能大,不能小。那些龙王索性都将这些事儿交给了儿子,他们躲在龙宫里面不出来,一个个都暗中努力,发誓要超过赵公明,必报此仇!
这里面最后悔的就是淮水龙王,当初有无支祁在,他隐隐要成为四渎龙王的老大,这样他将来就有希望成为整个龙族的统领。
原本是想用无支祁换赵公明的命,这样他也能凭此功劳,得到巨大的好处。可明明都提醒过无支祁了,让他偷袭赵公明,怎么就被赵公明给活捉了?
不只是如此,那些小妖、水族什么的也都溃败,好多都被风吹的不知道去哪儿了,让四渎龙宫都损失惨重。
黄河龙王等都去找淮水龙王讨要说法,淮水龙王也很憋屈,我怎么知道会变成这样?当初的事儿大家都是同意的,而且主意不是我出的!
但为了保住无支祁的三个儿子,也是他的外孙,他只能付出了一些代价。不过经此一役后,四渎龙王的势力全部下降了不少。
……
一年后,禹回到王城,而这一次,是带着得胜之师返回。他将三苗赶到了长江以南的大山地区。
此时禹的声望空前高涨,天下就没有不知道禹的。这一次舜帝甚至在城门口迎接禹,也让所有人都明白,禹的位置已经不可动摇,那些曾经还有些想法的部落首领,现在也都不敢吭声了。
就算是他们想要争,他们部落的子民也不会答应的。禹不但是治水功臣,还是一位出色的勇士。甚至许多人,直接就是去了竞争的勇气。
当天王城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锣鼓喧天,载歌载舞,声音传出去了百里,哪怕是黄河龙宫都能听得到。
黄河龙王独自喝着闷酒,如果当初他没有派人阻拦禹治水,是否龙门就没必要搬走了?黄河龙宫依然会是龙族最强大的一支,他依然是最有希望成为龙族首领的龙王!
他想了那么多的阴谋诡计,可在绝对的实力面前,都是无用功。如果黄河龙宫能有一个实力超过赵公明的,或者说多几个实力跟赵公明相近的,那么还会有如此结果吗?
他已经命令了整个黄河龙宫,要韬光养晦,努力提升自己的修为。等到将来,再报此仇!
……
“昨晚舜帝已经跟我说了,想要禅位给我,我应该答应吗?”禹看着邱明。
“你自己的内心已经有了答案,又何必来问我?你只要想想,你当了帝,会善待你的子民吗,会带领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吗?”
“我一定会!”禹的目光坚定。事实上从之前传出风声的时候他就想过,后来他也想明白了,或许之前邱明说的首领,不是一个部落的首领,而是整个人族的首领!
“你会留下帮我吗?”
邱明摇摇头:“等你建国之后,我就要走了。我不属于这里,只是一个过客。还有一点要提醒你,首领最好从小就培养,我看启这个孩子就不错。”
邱明也跟启聊了一些,传授了启一些知识还有锻炼身体的方法。这个小家伙还挺可爱的,邱明差点就收了徒弟。
禹呆呆的看着邱明:“你说什么?从小就培养首领,你看好启?可是启是我的儿子啊。”
此时是禅让制,选择贤能,就算是部落首领,也没有传给自己儿子的,否则禹在当初就应该是夏后部落的首领。
“儿子怎么了,只要你的儿子比别人更加出色,那就可以当首领,没人会反对。难道你就不想让你的日子当首领吗?你没有信心将你的儿子培养好?”
“你就不想让你们部落的旗帜永远飘扬在王城?说了这么多,你自己考虑吧。”邱明转身离开,或许不用他来说,将来禹也会将位置传给启。
三天后,舜帝宣布禅位给禹,朝中大臣,各部落首领没有一个反对的,天下百姓也都全部支持。
禹穿上华丽的服装,在祭祀的陪伴下,登上了那个位置,他看着下面的各部落首领,胸中顿时豪情万丈。从今日始,他要让部落的旗帜永远飘扬在王城的上空!
“从今天开始,吾为帝王,定国号为夏。今年,为夏历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