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到了赵云,就转个关于赵云的文章
转转转,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百度搜一下赵云二字,其实赵云一生也算是憋屈了.
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一旦被做到了,我们就叫它:奇迹。一个奇迹如果经久不衰,我们就叫它:传说。成就一个传说的英雄如果依然不停的制造着传说,我们就叫它:活着的传说。乱世出英雄,一部波澜壮阔的《三国演义》就是一部充满了传奇的《英雄谱》,谋臣武将、枭雄美人你方唱罢我登场。战争与计谋,让历史的天空如此的星光灿烂。赵云同志是《演义》中屈指可数的几位一流高手。当阳长坂坡,赵云同志一战成名,威震曹营。单枪匹马在曹操五千虎豹骑(曹操亲随,武艺高强,个个以一当十的准武将)的重重包围中保护幼主杀出一条血路。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描写赵云在曹军中往来冲突,所向披靡,“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剌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赵云在沉默了老长一段时间后终于爆发了,在看电视剧版的《三国演义》的时候,赵云在敌阵中纵横驰骋,血染征袍的形象配合音乐给人的壮烈绝对强过关羽大喝一声斩颜良与马下的无边煞气。七闯曹营救阿斗这一节是《演义》中最直接地描写赵云绝世武勇的地方了,而像其后在东吴保护刘备和诸葛亮以及在北伐过程中的对赵云武艺方面描写都不足与之相提并论。赵云一生血战无数,在《演义》中杀敌总数排行第一,虽然与之对阵的都不能算是当世的绝世高手,但是其中也不乏高览、张合(张、高与颜良、文丑并称为河北四庭柱)之流,在之后的戎马岁月中凭借着当年长坂坡一战的赫赫威名,使得像徐晃、张合这些三国后期基本上已经无敌了的曹营宿将望“云”而逃,人皆称其虎威将军。
赵云同志是在战场上一位叱诧风云的勇猛战将。武艺绝对不在猛张飞之下,但对士卒的关怀和爱护就远非张飞同志所能比了。他的韬略也毫不逊于关羽,但却能谦虚谨慎,尊重士人,从无恃才傲物之心。赵云虽然是行伍出身,个人修养良好,贤能而明达,深受其他将帅敬重,深得士卒热爱。赵云一生征战,该勇猛时,他能勇贯三军,该谨慎时,他能心细如发。对于战争的结果,打了胜仗他从不骄做狂妄;打了败仗,细心组织撤退,力争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最难能可贵的是,在部队失败的局面下,赵云能够稳定局势,带好部队,避免兵败如山倒的颓势出现。凡此种种已经是一个为将者所能做到的极致,智信仁勇严占全了,找云同志堪为所有将军们的表率。
赵云同志一生从无败绩。有,那也军师吩咐的“许败不许胜”,征南蛮时赵云“败”了一次。那是碰上了一位会使妖法的木鹿大王。“木鹿大王口中不知念甚咒语,手摇蒂钟。忽然狂风大作,飞砂走石,如同骤雨;一声画角响,虎豹豺狼,毒蛇猛兽,乘风而出,张牙舞爪,冲将过来。蜀兵如何抵当,往后便退。蛮兵随后追杀,直赶到三江界路方回”这种神神怪怪的道道实非人力所能抵挡。赵云之“败”非战之罪也。而第一次也是他最后一次跟随诸葛亮北伐曹魏时,赵云同志因为仅有的一次的轻敌差点就破了他的“不败金身”。临危长叹:“吾不服老,死于此地矣!”赵云老矣,如之奈何。幸由关张二侄来救,不至于喋血孤丘。后因马谡失守街亭而不得不撤兵,赵云、邓芝断后,赵云抵挡郭淮,刺死苏喁,杀退万政,全身而退,“不折一人一骑,辎重等物,亦无遗失”。也算是为之前的失利挽回了常胜将军的颜面。更休提,赵云年已七十的还在凤鸣山连杀魏国西凉大将韩德的四个儿子,吓得韩德“肝胆皆裂”。“西凉兵素知子龙之名,又见英雄尚在,谁敢交锋?……大败而走”。第二天再次与魏军交锋,不到三个回合又剌死了“有万夫不当之勇”的韩德。这一场厮杀,让我们不得不感叹赵云同志真是宝刀未老,雄风犹在啊。他依然是当年那个白马银枪闯天下的“常山赵子龙”。
去把虫子的新书收藏一下吧,这周不需要票票,下周冲一冲小小的本类新书榜.
《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