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奇幻玄幻 信息全知者

番外:飞升者嫦娥

信息全知者 魔性沧月 31132 2024-11-21 14:55

  这是很早在蓝白社就写的山海经系列解读之一,因为剧情涉及的越来越多,方便新读者理解,故把番外移到新书这里来。

  愿意静下心看一下的可以看,不愿意就跳过。

  真就只是单纯地个人解读一下,只不过我解读的时候,总是会发散到很远,并且线索和思路牵扯众多知识。

  而一些知识点,若说得详细,显得臃肿,说得不详细,又怕你们不知道……

  所以我总得写点‘山海经解读系列’的番外……

  虽说我的解读,不以山海经以外的文献为证据,但它们可以是思路。

  古文献就在那里,现代信息那么发达,你们有心就可以去搜、去查,然后提出自己的见解。

  结合别人的理解以及他的人品和政治立场来判断他描述的东西,会偏向什么。再对比山海经,可以推测出山海经里哪些是伪篇,哪些才有可能是上古原貌。

  同时也对比其他文献,才能知道一个传说,经过了哪些演变,是朝着什么方向演变的,继而逆推,得出它的本来面貌可能是什么。

  毫无疑问,先秦时期的古文献,最有说服力,汉代及以后的文献,就不那么可信了。

  不是添加了大量的艺术加工,就是植入了政治目的,要么就直接被删掉了。

  再加上历朝历代的战乱,许多珍贵文献的丢失,想了解上古五帝时期的真实情况,太难了。

  别信什么百度百科,甚至也别完全信各种正规渠道机构的整理。他们整理的东西,只有参考意义,而非真实。

  有百分之二十,吻合几千年前的真实,就不错了。

  因为他们的依据,也都是从汉以后的文献中得来。

  唯一可以信的,只有考古文物,即对古代遗迹的实物分析。但借此,我们也只能知道冰山一角。

  所以,其实没有什么真相了,真相早已埋没,我们永远只有个人所理解的‘真实’。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人类历史。我解读的未必准确,甚至有些观点,早有人想到。

  言归正传,很多认为,山海经更荒诞,凭什么它记载的就是更可信的呢?

  而且它说不定就是战国人编写的,并非远古时期记载。

  我凭什么要把山海经写的,认为是最真实的呢?

  首先我承认,我非常喜爱山海经。第二,我之所以一口咬定,山海经定然有一部分文字,是极远古时期的人记载的,而绝非战国乃至更晚才写的。

  原因在于,山海经经常能推翻战国以及之后官方所认为的事情,并且有文物为证。

  我很早就读了山海经,而真正开始认为它是信史,至少比秦汉以来的说法更可靠的契机,在于有一天看到了三星堆青铜神树的报导。

  没有谁,比山海经描述地更详细,哪怕是战国时期的《九歌》,也只是提到太阳从东方的扶桑上照耀四方。

  完全不像山海经,早早就描述了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当青铜神树把挖掘出来后,只有山海经与它印证了。

  由此之后,我疯狂查阅还有什么文物与山海经印证。

  随后就发现,甲骨文有。

  将近七十年前,文化部得到一批甲骨文,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一直到今天。

  其中有一片商王武丁时期的牛肩胛骨,刻着甲骨文。内容已经破译,祭祀‘四方司’与‘四方风’的。

  “东方曰析,凤曰劦。南方曰夹,凤曰凯。西方曰夷,凤曰彝。北方曰宀……凤曰伇。”注意因为甲骨文太残破了,所以北方叫什么不知道。只知道那个字,有个‘宀’。

  这是商朝时期,甲骨文所写的‘四方之名’与‘四方风名’。

  注意,商朝风不写作风字,只写‘凤’,因为殷商和当年的少昊羲和等国一样,崇拜鸟,风字就是从凤字化来的,风的最古象形就是凤凰。

  少昊的图腾是玄鸟,殷商的图腾也是玄鸟,我严重怀疑他们是少昊后裔。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如果把这句话,按照山海经的语言习惯去翻译,其实就是玄鸟生商。

  类似于‘颛顼生驩头’,颛顼国衍生出企鹅国。

  所以少昊,也就是玄鸟国衍生出了殷商国。东夷系的殷商,灭了炎黄系的禹夏,对夏朝的文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二里头遗址到处是很明显地破坏痕迹,几乎就没有完好的东西,可以想象夏朝灭亡时,很多东西都被彻底毁掉了。

  扯远了,那么三千年前的甲骨文所记载的四方风,山海经里有没有呢?

  当然有,格式都一样……而且更详细。

  《大荒东经》:“东方曰析,来风曰俊,处东极以出入风。”

  《大荒南经》:“南方曰因,夸风曰乎民,处南极以出入风。”

  《大荒西经》:“有人名曰石夷,来风曰韦,处西北隅以司日月长短。”

  《大荒东经》:“北方曰䳃,来之风曰猣,是处东极隅以止日月。”

  最后北方放在了东经,应该是刘歆修书时,或者更后世时犯得错误。

  总之山海经记载,与甲骨文几乎一样。

  可能有人觉得,哪一样啊?错了很多好吧。

  的确,东风甲骨文写‘劦’,山海经写‘俊’。南方甲骨文写‘夹’和‘凯’,山海经写‘因’和‘民’。还有西风‘彝’,写成了‘韦’。

  不过北方甲骨文的字已经破损了,只剩下一个‘宀’,山海经却写明了,是‘䳃’。这个字早就不用了,其实就是宛字,上面多了个鸟而已。倒是很符合东夷的习惯。

  另外关于南风甲骨文写凯,山海经其他段落作了补充,《山海经·南山经》:“又东四百里,至于旄山之尾,其南有谷,曰育遗,多怪鸟,凯风自是出。”

  也就是说,山海经也认为南风叫凯风。

  总之山海经犯的错误,其实都可以认为是后人整理和传抄犯得错误。

  古本山海经早就找不到了,现在看的是不知道传抄了多少回的版本。有些字也变了,是很正常的。

  写错字没问题,说的是一回事就行了。

  凡事就怕对比,看看其他文献犯的错误你们就懂了。

  战国时的《尧典》有关于四方的描述,说帝尧朝东西南北各派了人去观察天象,司掌四方、四时,分别是:“厥民析,鸟兽孳尾。”“厥民因,鸟兽希革。”“厥民夷,鸟兽毛毨。”“厥民隩,鸟兽氄毛。”

  是不是很晦涩?没事,你们不用懂什么意思。

  因为关于真正远古的四方司,四方风的设定,战国人早就忘了。

  不懂意思,所以是‘望文生义’,‘想当然’地写成这样。

  他们看到殷商人留下的甲骨文‘东方曰析,凤曰劦’,大概也很懵逼。

  因为甲骨文里‘风’字是‘凤’,继而直接理解为鸟……再望文生义,联想下觉得这里是在写鸟兽。

  ‘劦’字你们看结构,也知道,是有众人协力之意,继而望文生义,联想为‘合’的意思。

  所以战国人结合前面的鸟兽,就写了鸟兽‘合尾’。

  好好的四方司与四方风,变成了四方司在不同季节下,鸟兽的变化……

  风呢?跟风没有关系了。

  尧典是《尚书》首篇,儒家经典,到了汉朝,地位飙升,因此司马迁在写史记时,选择了尧典的说法。

  至于山海经的说法,司马迁没有采用,表示:‘吾不敢言也。’

  所以,从战国往后,一直到近代,尧典的说法都是正统。

  直至,上世纪,用科学且系统的象形解析方式,破译了商朝文物上的甲骨文。

  这才发现,一直以来正统都错了,山海经是对的。

  自武丁时期在骨头上刻下那段文字后,三千年下来,唯有山海经,完整记载了上古的四方风。

  当然,我可以洗。

  战国时期的人,不是不懂甲骨文,他们是故意篡改。

  或者故意在嫁接,将炎黄东夷的文化进行融合,把大量东夷的文化,安插到帝尧等炎黄系的人身上。

  他们没有选择照抄,而是从东夷系的文化里取其灵感,进行加工,然后转嫁给帝尧。

  完成了民族融合,炎黄与东夷,彻底合为一体。

  帝俊成了帝喾,少昊成了黄帝之子,殷商的祖先是帝喾的次子……

  我没有说这不对,作用是积极的。

  但不管是故意错,还是无意的。

  客观来讲,战国时对上古的理解,就是没有山海经写实,没有山海经真实,没有山海经老实。

  对于上古之事,战国文献有学术目的,汉朝文献更是有政治目的。仅供参考。

  传言汉武帝时从西域有人送来了鹦鹉,汉武帝一脸懵逼不认识,最后还是东方朔掏出山海经,说这玩意儿叫鹦鹉。

  《山海经·西山经》:“有鸟焉,其状如鸮,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鹦鹉。”

  虽说我没有在正史上找到这个记载,但是从汉武帝以后,大量的鹦鹉被引进,贩卖。

  东汉末年,祢衡的唯一名著,就是做了一篇《鹦鹉赋》,咏颂了这古往今来就没人咏颂过的这种鸟。并假托鹦鹉,表达无人识得自己才能的郁闷。

  而鹦鹉这个名字,也一直延续,直到我们今天。

  很多动物的名字,古今不同,但是鹦鹉的名字从未变过,这可以佐证在山海经以后,汉朝以前,就没有人给鹦鹉取过名字,根本就不认识。

  是汉朝人从山海经里得知它早就叫鹦鹉,便一直沿用,这才使得名字没有变化,因为有共同的名字来源。

  如果没有山海经,那么会有各个地方的人,给鹦鹉取不同的名字。北方人见到鹦鹉,取个名字。南方人见到鹦鹉,可能又会取个名字。

  继而到了二十一世纪,鹦鹉会有多种正式名称。

  然而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说明在汉朝以前,除了山海经作者同时代的人以外,没有人见过鹦鹉。

  另外有文献记载,汉宣帝时期,上郡有古代石室坍塌,里面的石壁上刻画着“反缚盗械人”的图像。没人知道什么意思,直到当时在‘修正’山海经的刘向,也即是刘歆的父亲,指出这是‘贰负之臣’。

  《海内西经》:“贰负之臣曰危。危与贰负杀窫窳,帝乃梏之疏属之山,桎其右足,反缚两手与发,系之山上木。在开题西北。”

  所以说,上古之事,汉朝人懂个锤子……鹦鹉都不认识,对黄帝、尧舜等五帝之事,倒是莫名其妙的知之甚多,跟亲眼见过似的。

  还有很多例子,总而言之,自古以来,山海经与大量的文物、现实之事物对应。

  无论是动物,山川,壁画,甲骨文,还是三星堆文物,以及我尚没有提及的二里头遗址、陶寺遗址、石峁古城……

  大量的现实之物,都多多少少,印证了山海经的写实、真实、老实。

  古今变化太大,它写实没有用。

  时代也在变迁,它真实没有用。

  而且也太老实了,老实到没有歌颂任何人,没有传达任何道理,没有宣扬任何仁德义理,甚至可能还触了些霉头,犯了些忌讳。

  活该刘歆修书时,把山海经修少了一半。

  山海经纵观其古今地位,一直都很尴尬。它的内容,在历史长河中,与官方正统说法,往往不同。

  这是一本孤独的书,孤独到除了已经埋没在土里的辉煌,没有谁可以证明它说的是真的。

  我几乎每一篇,都要怼一下刘歆这个人。

  你们本来不认识他的,估计也对他很熟悉了。

  我再说一遍,刘歆,儒家大宗师!

  第一名系统整理先秦文献的人,古文经学开创者,被历代文学界评价为孔子之后学术界第一伟人,巨匠。

  我并不否认他的贡献,但他实在是对学术不客观,对文献不尊重。

  西汉皇室藏书,满满十几座宫殿、仓库的竹简,本来都是极度散乱的,不成体系,两百年无数人都整理不出来,是他刘歆凭一己之力!将其整理成册,让人能读。

  十几座宫殿,整理出了几十部古文献,使其得以流传,都是他的功劳。

  不过,刘歆也‘弄丢’了,更多的书……

  《山海经》少了14篇,《荀子》322篇,只剩32篇。

  还有三易,自他之后,只剩周易。

  《连山》、《归藏》,这两本书,加上《周易》,合称三易。分别是夏、商、周三朝的人占卜论事所用的‘易’。

  ‘易’我们都知道,记述各种自然现象、历史事件,借此比喻,传达思想,教授道理,人生感悟并评定吉凶。

  古时发生了类似的事,结果是凶,那么你占到这个挂,正好又做了类似的事,所以也是凶。

  当然,只是举例,没这么简单,‘易’很复杂,我也不懂,但它一定包罗万象,记录了天地间种种大小事。

  我为何要提这个?

  因为嫦娥的事,从我们的视角去看,有明确文献的书,最早就是《归藏》。

  但是,从淮南子的作者,到东汉的一些学者,再到晋、唐,都有人说,嫦娥最早出处为《山海经》。

  这就奇了怪了,我把山海经翻烂了,也没看到嫦娥、姮娥奔月的事情。

  羿倒是有,这是个超级牛人,以后再说。总之山海经里并没提他有个老婆叫姮娥,也没有嫦娥奔月。

  所以,已发现的文献里,是《归藏》最早提及。

  而《连山》、《归藏》,已经失传一千多年了。

  第一劫,焚书坑儒。

  当然,史记说烧得都是儒家经典,也不尽然,有疑古派考证,认为秦始皇焚的是巫卜之书,坑杀的是方士。

  我不知道秦始皇烧得什么书,但是别忘了,就算按照这种说法,《连山》《归藏》,也是属于巫卜之书。而且是巫卜里的‘圣经’。

  方士忽悠秦始皇,理应就是拿连山归藏上的上古之事,作为理论基础的。

  无论是连山、归藏、还是山海经,都提到不死药。

  可惜方士拿不出不死药,说什么都不好使。

  为了统一意识形态,顺带出一口气,秦始皇后来直接焚烧了大量记载关于上古神异、海外风情的书籍,去特么的海外仙山!

  顺带还烧了不少六国古籍,推进书同文的步伐。

  可以想象,山海经,应该也因此受到重创……

  有些人说,儒家指责秦始皇焚书坑儒,就是在乱黑,分明烧得都是巫卜之书,并没有坑杀儒生,完全是为了黑秦始皇而颠倒黑白。

  我这里,倒想给儒家说句话,为何儒家狂黑秦始皇的这波操作?

  别的原因我不谈,烧了哪些六国古籍,我也不知道,我只说他烧了易经,就够了。

  三易中的周易是儒家五经之首。秦军挨家挨户地搜书,儒生为了保护易经,不得死几个?焚书坑儒中,易经受到了毁灭性打击。

  第二劫,项羽火烧咸阳。

  这波是真的伤,管他什么书,全给你烧了!

  秦始皇扫清宇内,咸阳收藏了六国无数珍宝外加珍贵典籍。

  一把火,烧了个天昏地暗。这才是导致诸子典籍大量减少的原因,秦始皇多背了锅而已。

  损失有多重呢?到了西汉文景两帝收罗大量的古籍,但是发现很多书直接失传了。比如《诗经》《尚书》、《逸礼》、《山海经》还有诸子文献。

  当然,并未完全失传。还留下了一些烧焦的残片,有的剩几个字,有的只剩几根竹片,都是散乱不堪,一片一片地散乱着。

  这里我再给秦始皇说句话,始皇帝烧书,还给你留残片?所以也就只有项羽焚城才可能留点。

  这些竹简堆了十几座宫殿,王莽时期,才整理出众多先秦古文。

  其中《连山》、《归藏》并未失传。是魏晋才失传,之后历朝历代的文人都在找,却找不到。

  西汉的时候,这两本书还有,魏晋时怎么就没了呢?这是两部极为重要的书!周易流传有多广,这两本书就该流传有多广才对!

  负责整理三易的,是刘歆,没错,又是这个人。

  你们不用猜他把连山归藏给删了,他还不至于这么丧心病狂,借他一百个胆子也不敢删这两本书。

  但事实是……刘歆整理完后,同期的东汉学者记载:‘《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

  汉朝时,皇宫内建有藏书的石室,作为中央档案典籍库,称为兰台。

  太卜则是九卿之首太常的属官,负责为国家大事卜问。

  藏起来了……刘歆整理出了几十部古文经典,都得以流传,这事实上也正是让他校书的目的——便于流传。

  结果这两部与易经并列的夏、商人所用典籍,竟然被束之高阁……

  然后,你们懂得,流传度不广,就容易失传。

  第三劫来了。

  东汉末年,董卓一把大火烧了洛阳……

  我不知道有没有把这两本典籍烧掉,毕竟当时有不少文人,比如蔡扈,就去抢救了不少典籍。

  《归藏》放的比较偏僻,可能被少了,但《连山》在兰台,是重要的藏书处,应该被抢救了。

  可惜,这还没完。

  第四劫,西晋永嘉五年,匈奴等攻破洛阳,杀晋官民三万余人,掳晋怀帝,焚烧洛阳城,洛阳化为灰烬。

  行了,这次不会有人抢救了,上次董卓是迁都,这次直接是屠城,不知多少典籍被毁。

  至此之后,《连山》、《归藏》失传。

  说了这么多,你们可能会奇怪,都失传了,为何还说嫦娥,最早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是《归藏》?

  因为这本书,失传了一千多年后,在我出生的那一年,从湖·北挖出来了……

  那是战国时期的一座楚墓,除了棺材,没有青铜器,没有黄金,没有美玉,只有一些陶器,和一堆竹简陪葬。

  竹简中,都是夏商周的上古文献,其中就有商之易《归藏》。

  历朝历代,战乱无数,不知道多少古文献遗失,以至于到了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夏商周乃至上古的文献,微乎其微。

  以至于我们了解上古先民,大多只能从汉代及以后的人所说的去了解。

  但是,汉朝人懂个锤子的上古。

  所以得亏有陪葬制度啊,先秦之物,都是我们自己挖出来的。虽说是浪费社会财富,但真要人人都听墨子的,实行薄葬,那肯定真就什么都失传了。

  我真的很期待,什么时候挖出一部周代的山海经啊。

  到了这里,你们肯定很恼火:我要看嫦娥,你跟我扯什么归藏!

  我说了,这是山海经解读系列的番外,并非解读系列的正文……

  因为现今版本的山海经里真的没有嫦娥,虽然很多人都说嫦娥源于山海经,可至少现在就是没有,如果有,也有待考古发现古版山海经。

  综上所述,除去已经失落的,早期版本山海经的遗篇对嫦娥的描述以外,那么我们已知的,就只有归藏这本书,对嫦娥之事最有发言权了。

  假设山海经可信度为一百,那么归藏的可信度,起码有七八十左右。

  《归藏》:“昔者恒娥窃毋死之药于西王母,服之以月。将往,而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恒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你们都看出来了,不需要山海经里拿出东西来,光商朝的版本,就可以直接驳回嫦娥偷走羿不死药的说法。

  商朝的归藏,就明确写了,姮娥窃不死药于西王母!跟大羿有毛关系?

  另外,这里还有一个细节,那就是嫦娥吃了不死药后准备去月球,但还没去,去之前她找人占卜!

  这就又驳回了关于嫦娥吃了不死药后,身不由己,自动飞向月亮的说法。

  她是可走可不走,想去哪就去哪的状态。

  这种状态,大概率说明嫦娥是有动机,有预谋地偷了不死药。

  “服之以月,将往。”

  也就是说,偷完吃了,吃了之后准备去往月球。

  但是她很慌,惹了西王母,偷了不死药,根据山海经我们知道,这明显是很严重的事!

  因为山海经里记载有人偷了不死药,直接被处死了。

  所以,嫦娥担心自己要凉,虽然很想去月球,但走之前问了一个叫‘有黄’的人:我此行之后会怎么样?

  那个‘有黄’说了:“大吉大利,今晚吃鸡。你此番飞回来,又将独自西去,遇到阴暗气象,不要惊恐,之后会有大光明。”

  注意,翩翩归妹中的归妹,是归藏里的一卦,有特殊含义的。

  具体我很难解释,‘归妹’大体可以认为:‘女子嫁做别人妾,要忍耐,一条腿也能走路’,‘遇到不满的事,不要暴躁,一只眼睛也能看’,‘出嫁的日期被推迟,不要急,新的日期会更好’……

  总而言之,讲了些砥砺前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也与后面的说法对应,遇到黑暗无光的天气,不要惊恐,度过之后会有大光明。

  嫦娥听完很高兴,于是到了月亮安顿下来,成为蟾蜍。

  以上,这就是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嫦娥传说。

  大胆猜测一下,偷吃了不死药,为什么要去月球?用逻辑想一下,月球肯定有什么让她特别想去的东西。

  她冒着生命危险,偷吃不死药,就是为了去月球。

  也许非常冒险,非常危险,但度过黑暗之后,将是无限的光明大道!

  也就是说,到了月球,她可以凭借吃了不死药这重身份,拥有她做梦都想拥有的生活。

  而嫦娥知道会得到什么,所以才冒险,拼死行窃药之举,想去月球搏一把命运!要么万劫不复,要么命运蜕变!

  可是这一去,就回不了头了!所以她又很慌,于是问了某个非常有权威的人,一名一点也不怕西王母,地位不亚于西王母的人:自己此行去月球,未来会如何?

  那人告诉嫦娥:你会成功的,遇事不要急,不要慌,不要怕,一切都会过去,你的未来一片光明!

  可惜了,这毕竟是一本易经,虽然讲述了嫦娥的故事,但必然要以此表达某种人生态度,处世哲理……

  所以月球上到底有什么,姮娥为何搏这一把,我虽然可以继续推测下去,但却会显得很没有根据。

  因此我暂告一段落,先说说,归藏记载的嫦娥故事,之后经历了怎样的演变。

  然后我再根据其演变的规律,进行反推,将‘尚没有找到’的山海经古本中,‘可能记载’的嫦娥事件,给逆推出来。

  也就是说,根据归藏以后的故事发展规律,结合山海经一贯的文字风格,和上古五帝可能的时代背景,推测出,假如古本山海经里真的记载了嫦娥,那么会是怎样的。

  开始!

  涉及嫦娥,就不得不提大羿!

  但是通过归藏我们知道,嫦娥并没有偷大羿的不死药,而是偷了西王母的。

  战国屈原《天问》中,写了羿,但没有提嫦娥。

  西汉《淮南子》中记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

  意思就是,大羿请西王母赐自己不死药,结果被姮娥偷了,大羿非常难受,再也没有能延续下去。

  先说主流的理解,大多数人认为,大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不死药,被姮娥偷走奔月了,大羿非常难受,再也没有娶妻续弦。

  很抱歉,我不认可这种说法,这是后世之人,先被神话误导后,而产生的理解。

  要解读这句话,必须考虑当时的时代背景。

  首先这句话,就没说姮娥是大羿的妻子!

  有人可能觉得:不都说非常难受,自此之后没有续弦再娶吗?这不就是证明姮娥本是大羿的妻子吗?

  不,这种翻译有误,‘无以续之’并不该翻译成再也没续弦。

  续弦的典故什么时候出现的?百度百科上,写的是续弦源自伯牙子期的故事。但是持有这种说法的典籍,是个清朝作者写的。我认为他完全是望文生义,根据续弦这两字,强加认为是伯牙子期。请不要相信百度百科。

  而早在西晋的张华《博物志》第二卷中就写了真正的出处:“汉武帝时,西海国有献胶五两者,帝以付外库。余胶半两,西使佩以自随。后从武帝射于甘泉宫,帝弓弦断,从者欲更张弦。西使乃进,乞以所送余香胶续之,座上左右莫不怪。西使乃以口濡胶,为以注断弦,两头相连,注弦遂相著。帝乃使力士各引其一头,终不相离。西使曰:‘可以射,终日不断。’帝大怪,左右称奇,因名曰:‘续弦胶’。”

  这段很长,反正这件事传开后,后世渐渐用此典故指弥补破裂的感情、夫妻缘分,之后又衍生为续娶。

  那么《淮南子》的作者是什么时候呢?作者是淮南王刘安,他是汉武帝的叔叔。联合一众门客编撰了这本书,目的是针对登基初期的汉武帝,反对汉武帝的改革。

  之后刘安造反,兵败而死,他死时,汉武帝才三十四岁。

  同时也是刘安死的那一年,汉武帝第一次从出使西域回来的张骞口中得知,从蜀川那里,有一条通往印·度的商路。

  综上,《淮南子》写‘羿怅然有丧,无以续之’时,还没有‘续弦’这个典故!

  因为,退一万步,就算在《淮南子》成书前,西海国使者已经见过汉武帝,并且两人发生了‘续弦’这件事,那时间也不足以传扬天下,形成典故。

  要知道,续弦胶这么个事,跟娶老婆八竿子打不着,它一定是先为人所熟知,随着时间渐渐发酵,才逐渐衍生出‘再婚娶老婆’这层含义的。

  所以《淮南子》一书中,绝不会如此自然而然地使用此典故,当时的社会背景,根本没有把这四个字翻译成‘再娶老婆’的道理。

  那么无以续之,到底什么意思呢?

  很简单,就是延续、继续下去的意思。

  《尔雅》:续,继也。

  《周礼·巾车》:‘岁时更续’。

  《史记·项羽本纪》:亡秦之续。

  在汉代以前,如果主语是人,动物,或者国家,一般是指时间的延续。

  那么‘无以’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没有什么东西能……’的意思。无以为报,即没有什么东西能报答。

  综上,无以续之的含义,就是‘没有东西能延续他的时间了’,联系上下文,就是‘再也不能续命’的意思。

  而第一句话,还有一个细节,古往今来,始终被人误解。

  那就是‘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是‘请’,不是‘得’!

  如果想表达羿拿到了不死药,应该写‘西王母赐羿不死药,姮娥窃以奔月’。

  这样的话,意思就明确了,姮娥从羿那里偷的。

  然而并不是,这里写的是,‘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

  这么写的话,羿未必拿到了不死药……他可能还在请求中。

  所以,对于《淮南子》:“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

  我的翻译是:大羿请求西王母给他不死药,结果西王母告诉他,药被姮娥偷走奔月了。于是羿怅然悲丧,非常难受,再也没有东西能延续他的生命了。

  当然,不翻译成续命也可以,就用续最简单的意思,可以翻译成:他非常难受,再也没有东西能让他继续下去了。

  这个继续下去,很可能是更进一步,得到自己本该有的‘后续’。

  比如升职加薪……开玩笑,但意思可以是这个意思。

  羿才是那个本该有资格,吃不死药,去往月球,拥有某种后续,改变命运的人。

  结果被截胡了……

  《山海经·海内经》:‘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

  实际上山海经中写羿的不止这一处。因为不是主讲羿,否则篇幅太长,这里写不下,所以就贴这一段。

  总之,羿是一个大英雄,他是上头指派,帮助地上的人民,处理各种灾难的。

  而且很显然,羿也是个人人都知道,在上古属于‘常识级别’的人。

  他在山海经中,极为强大。具体有多强,以后再说。

  回归到嫦娥。

  羿的功劳甚至有资格成为帝,但可能他不愿意,或者别的原因。

  反正他也绝对有资格得到不死药,大约上头当初给他发任务时,就许诺过:你做完那些事,就给你不死药,送你去月球,离开这里……成为我们的一员。

  山海经中,西王母就是负责掌管不死药的。上头批的不死药份额,基本是找西王母要。

  总而言之,羿的任务完成,功劳到位了,来找西王母请她给自己不死药。

  结果羿高兴地来,绝望地走,上头批的那份不死药,被姮娥偷吃奔月了。

  这里你们可能有疑问,咋的,不死药就一颗?

  首先,确实可能很稀有,是因为帝派了羿去执行任务,答应了给药,这才批了一颗下来在西王母那存着,等羿任务完成领取奖励。

  其次,不死药与‘去月球的某种后续’,是一套的。而这个名额,已经被姮娥给占了。并且已经占了蛮长时间了,已经无法反悔了。

  等下一批送过来,大羿恐怕已经老死了,所以说‘无以续之’。一时之间,没东西能续命了啊。

  第三种可能,那就是我前面推测羿被承诺给药,是错的。

  帝只是派他干活,但并没有承诺给他什么。

  羿的功劳足以为帝,但他更想要不死药,所以不愿为帝,想借此功劳,请西王母给兑换颗不死药。

  综上,就是《归藏》与《淮南子》联合解读。

  你们会发现,视角从姮娥,转为了羿。

  一边是姮娥做了什么,一边是姮娥做完之后,羿的视角所经历的事。

  这则故事,开始从女主角,转向男主角了。

  那么接下来呢?西汉之后,传说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他们结婚了……

  姮娥正式在文献中,成为了大羿的妻子。

  最早说嫦娥是大羿老婆的人,是东汉一个叫高诱的人,他给《淮南子》作注,加了一笔自己的解读。

  事实上,东汉高诱的年代,‘续弦’的典故应该已经开始用了。

  那时候的人,根据《淮南子》的描述,继而社会上开始流传起嫦娥偷丈夫不死药,这种我之前所说的‘主流理解’。

  所有有了这种想法的高诱,就在上面注解:姮娥,羿妻。

  当当当!就这四个字,影响深远!直接给两大上古人物发了结婚证!

  至此之后,魏晋、唐宋的民间简直乐坏了,呦!爱情故事!还偷丈夫的不死药?这瓜我吃了!

  相关的传说越来越丰富,两人相爱到别离的过程,越来越细节!连第三者是谁,为什么要偷药,都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清晰!有名有姓!台词都丰富多彩,心理活动越来越深刻!

  从此之后,直到今天,所有人都认为嫦娥与大羿是夫妻。

  具体的神话我就不说了,你们都知道的。

  是不是感觉跟女娲伏羲很像?先是俩人好像没关系,然后俩人的故事凑到一起,之后双方结婚,男方为无数光环在身的主角,女方则为附庸,甚至是受到批判的角色。

  所以越往后,羿的传说,越来越丰富了。

  值得一提的是,唐朝人又开始给嫦娥加戏,将嫦娥说成‘月·精’,其实就是月神的意思,别误会。

  另外开始说她不是为了偷药,而是为了保护药不被坏人抢走,而自己吃掉了。结果身不由己,飞向月球。

  但是前面我说了,商朝的《归藏》明确表示,姮娥吃了要准备登月,但还没走,将走之际,找一个叫‘有黄’的人,占卜吉凶,说我此行会如何。

  由此可见,什么身不由己飞升,并没有这事。

  另外绝对不可能是护药,最早的记载,就是‘窃’。唐以前所有关于嫦娥的记载,统统都是‘窃药’,‘窃’是这个故事最最核心的关键词。

  嫦娥经过唐朝短暂地提升地位,之后又继续沦为花瓶。总体上来说,主角是羿,嫦娥是附庸。

  也就是说,反过来,上古五帝时期,如果山海经记载了这件事,那么姮娥应该才是整个故事的中心人物。

  在汉代的墓葬中,有嫦娥奔月图,图中嫦娥人首蛇身,甚至是人首龙身,因为有龙爪般的双腿。

  而她所飞向的月亮,中间画了个蟾蜍。这就跟《归藏》对上了。

  但是,并不是变成了蟾蜍,而是嫦娥去的月球上,本来就有蟾蜍。

  注意,这是文物,反应了汉朝时,他们认为,嫦娥与女娲、西王母一样,都是人首蛇身。

  可是,《淮南子》竟然没有提这个事。

  我思来想去,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淮南子》作者,包括西汉学者,觉得这不重要,就是个故老相传的传说,说姮娥是人首蛇身。

  甚至于,是西汉版本的《山海经》,描述了姮娥是人首蛇身!所以西汉学者们知道这个形象。

  但是为什么人首蛇身,这个形象怎么来的,他们不知道。

  姮娥是个什么人,是祖先吗?不是啊,她发明了啥?偷了西王母的不死药,又不是补天,又不是治水,又不是射日,没什么好歌颂的,所以觉得这没意义,也不是很了解。

  所以只抓重点,将嫦娥的事迹提炼出来,与大羿的故事融合。将偷药这件事,从大羿的视角去讲述,将大羿作为主角。

  另外,还有一种可能可以解释,那就是西汉人认为姮娥是常羲,这个说法你们应该也都知道,常羲生十二月,姮娥也是月神,所以说这俩其实是一个人。

  对此,我有很多可以反驳的,但这里写不下,就不扯了。

  总之,言归正传。

  根据姮娥的形象演变,传说演变,地位演变。我们可以逆推得知,在上古时期,或者山海经古老版本中。

  第一,姮娥才是核心人物,甚至于她的地位可能很高,至少不可能是普通人,有一定的能力,否则怎么偷药?只是因为她‘走了’……所以关于姮娥以前的事,没有太多流传,只有窃药奔月这么个事流传下来。

  第二,姮娥跟大羿不是夫妻,甚至压根不认识,顶多知道大羿这个人,也知道西王母那有药,所以就去偷了,偷完之后很久,生米煮成熟饭了,大羿才去找西王母请求不死药。

  两者,实际上没有交集!这一点在《归藏》里就体现出来了,更何谈《山海经》?

  不过可能就是因为大羿求药,得知西王母的药被姮娥偷了,这才知道有这么个人,继而大羿将这件事,流传了下来。

  如果不是大羿流传了这个事,姮娥事件很可能极为隐晦、机密,仅限于在帝与西王母之类的人物之间流传,平民百姓永远不可能知道。

  还记得我说,山海经里有记载,有人偷药,被处死吗?

  有可能就是姮娥偷药成功的事,让不少人有了效仿之心,结果正撞枪口上了。

  第三,姮娥人首蛇身,应该是《山海经》里提到的。只不过西汉之后,关于这段文字失传了。

  第四,姮娥并非吃了药就能飞,那是唐朝时才有的说法。

  而在此之前,只说窃药奔月,姮娥应该有某种渠道登月。这种渠道,可能是必须有不死药才能通过。

  第五……说到这里,我该揭露一个前面我隐瞒的事实了。

  那就是《归藏》里的记载,其实有两个字我改了。

  战国楚墓的竹简中,《归藏》上真实的文字,其实是:“昔者恒我窃毋死之药于西王母,服之以月。将往,而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恒我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没错,不是姮字,也不是娥字!

  商朝易经《归藏》中记载的,是‘恒我’。

  是男是女,不知道!

  如果叫恒我,应该是个男性!

  后世者,因为某种目的,把这个存在定义成了女人。性转之后,便开始认为‘我’其实是‘娥’字的简写。

  于是恒我,变成了恒娥。

  又因为避讳汉文帝刘恒,所以把恒字改成了姮。

  之后更是取同义,而把姮该为了嫦,变成了后世我们所熟知的嫦娥。

  字形变化,可以原先是复杂的字,变少,变简洁。很少有原先是简洁的象形字,后世演化反而复杂了。

  尤其是女子边,几乎不可能简写掉。别的字可以有简写,女子边则不一样,因为上古重要的姓氏,都有‘女’。

  ‘姬’会简写成‘臣’吗?‘姒’会简写成‘以’吗?

  很早就有娥字,这个字是常用字,娥皇女英,从没见过写成我皇女英的。

  还有,‘我’字与‘娥’字的甲骨文,都有挖掘出来的文物为证,两个字的甲骨文,其实差别很大……女是个绝对不能少掉的偏旁。

  当然,万事不绝对,可能就是简写,我也不是权威。

  但我这里,姑且认为,《归藏》这么写,那么更古的《山海经》更是这么写。

  那么,‘恒我’是什么意思呢?甲骨文中,‘我’字是执戈之人的象形,也就是王族、贵族的意思。

  娥的甲骨文,则是王族女子,贵族女子的意思。

  恒,则是象形月亮渐趋盈满的样子。代表长久、永久、持久的意思。

  从意思理解,恒在前面,做动用,就是‘使我永恒’的意思!

  ‘我’是王族,那可以引申意义为‘使我永恒王族’!

  结合‘昔者恒我窃毋死之药于西王母,服之以月’的故事内核。

  偷药的,可能真的就叫‘恒我’,没有特殊意义。

  如果有特殊意义,那意味着,他其实是个‘无名氏’。

  性别不详,事迹不详,名字不详。但是‘恒我’,是个上古时期,每个贵族都想做到的梦想。

  吃不死药,登月,入蟾蜍,恒我!

  这是一套当时流传在各王族之间的半公开的秘密、流程,很多人都想完成的登天之路。

  而这个梦想,正常渠道,就是像羿一样,依靠功、德。

  不正常渠道,就是偷!

  而‘恒我’,就是第一个做到了偷的人。变成了人首蛇身,通过了人类无法通过的渠道验证,从月球进入蟾蜍,离开了。

  这个人到底是谁,世人几乎不知道,甚至可能,西王母自己都不知道!

  是的,不知道是谁偷的,要是知道了,那恒我最后应该失败才是。

  就是因为不知道,所以这个人连个名字都没有,直接就以‘恒我’命名了。

  羿满怀希望地去找西王母,西王母也很尴尬,大意了,万没想到这群愚昧的笨蛋,竟然偷了自己的不死药!

  西王母只能告诉大羿:有人偷了我的药,登月,入蟾蜍,离开了。

  对此羿很绝望,他痛苦沮丧,因为人类短暂的生命,已经不足以让他坚持到下一批药了。

  他所有的努力都化为乌有,永远错过了这次机会。

  至此,‘恒我’之事,哄传天下。各地的王啊,神啊都得知了这种事,心说:啥?还能偷?

  可显然,这件事之后,人类再也不可能偷到不死药。

  第一次是侥幸,便不可能有第二次了。

  ‘恒我’之事成了绝唱,以至于它直接用来,特指当年唯一成功的那个人。

  以此登天之路为名,让这个无名氏,拥有了这独一无二的名字。

  传奇!唯一的传奇。

  他的传说一直流传下来,然而到了已经遗忘上古之事的时代,世人只觉得奇怪:这是什么鬼传说?偷药?奔月?后续呢?意义呢?教育了什么道理?贪婪吗?

  所以这个传说,一直不受重视,只是作为一个成仙的例子。

  古之先民,凡有事迹传颂至今,必有德行!

  就算是反派,也得有个正派被其衬托啊。

  ‘恒我窃药奔月’,作为一个单独的传说,流传到了周朝,终于被人利用上了。

  开始将他与另一个,与不死药有牵扯的英雄,也即是大羿,进行了融合互动。

  而以此为目的,作为反派,就把他性转成了女人。

  到了后来,老套路,你们结婚吧。

  于是,一个全新的恒我传说出现了,不,应该是大羿的传说,又添一笔。恒我融入其中,成了配角。

  华人的价值观,一直在逐步变化,每到一个朝代,神话就会偏向当时的价值观。

  所以反复丰富,变化,融合后。

  一名传奇逆天飞升者,就这样莫名其妙,性转成女人,嫁给了大羿,搞成了‘英雄美人爱情家庭伦理剧’,还被猪八戒给调·戏了!

  到了这里,你们大概认为,结束了吧?一万三千字了……

  然而并没有,因为还有一个关键人物,你们不应该忽略。

  ‘有黄’!

  我前面说,流传这件事,是大羿请西王母发药,继而得知,并流传出来的。

  这,只是一种可能性。

  该传说可能是别的渠道流传出来的。

  因为《淮南子》以前,没有任何文献记载,大羿找西王母求过不死药。

  正如我所说,大羿是被后人强行拉进来,弥补‘恒我窃药’这个特别没有德行的故事的。借‘恒我窃药’的故事灵感,再强化了一波大羿罢了。

  所以故事本没有大羿,从头到尾都没有大羿!

  《归藏》中的记载,已经明摆着显示出,除了‘恒我’自己以外,‘有黄’是唯一的知情者!

  还记得吗?我前面点出一句:嫦娥找了一名不怕西王母,地位甚至不亚于西王母的人。

  我为何这么说,因为‘恒我’敢把这件事告诉他,并且向他请教:我这么做后,此行奔月会如何?

  这本身就已经说明,‘有黄’这个人很牛逼了。

  ‘有黄’也非常给力,他告诉‘恒我’:“孩子,尽管去吧!你会遇到黑暗,但不要惊不要怕,最终是无限的光明!”

  ‘恒我’很高兴,走了。

  只有心里不虚西王母的人,‘恒我’才能相信他啊。

  当然,也可能‘恒我’,就是‘有黄’的孩子。

  但是这件事,能流传下来,记载在《归藏》,足见‘有黄’的底气了。

  哪怕‘恒我’是个化名,‘有黄’也可能是个假名,但只要没证据,就没事。

  并且很可能,就是‘有黄’教‘恒我’这么做的!

  他告诉了‘恒我’,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用什么方法去偷不死药,不死药是什么样的,拿到后立刻吃掉,然后从什么渠道奔月……

  这一系列,可能就是‘有黄’以某种身份知道后,偷偷告诉自己孩子的。

  本来世间没有流传这种方法,因为是机密,所以西王母没有防备,继而让‘恒我’侥幸成功了。

  拥有这种底气、这种消息来源,后代又是凡人的人,山海经里不超过五个,甚至更少。

  那么‘有黄’到底是谁呢?

  我猜,就是黄帝。

  首先,‘恒我’事件,肯定是个很早期的事件。太晚的话,不死药人人都知道了,反而不会那么容易成功。

  其次,我说过‘有黄’这个名字,就不是谁都能用的。

  ‘有’是词缀,一般是加在名字的前面。

  而‘黄’,在殷商甲骨文中多次出现,被历代商王,以非常高的规格祭祀,是一个地位很高的祖先。

  殷商《归藏》里的‘有黄’,基本就是黄帝没跑了。

  而黄帝确实也不虚西王母,这在山海经里有所体现。

  黄帝将这事记了下来,大约自己死后,才有人发现了这件事,并陆续传开。

  这是古往今来,所有原始传说中,独此一例,明确记载,吃了不死药升天的成功案例。

  除此之外,山海经里记载的全部都是失败案例。

  传言,黄帝功德圆满后,御龙升天,乘龙离去。

  会不会也在最后,成为人首蛇身了?

  这没有任何证据,我还是当黄帝最后是死了吧。

  但是黄帝虽死,可他却成功,让自己的一名后人,奔向了黑暗无垠的太空。

  没有比月亮、太空中,更‘天色晦芒’了。

  可是漫漫黑暗之路的彼岸,是无限的光明。

  坚持下去、忍耐下去,一只脚也能行走,一只眼也能视物!

  黑夜一定会过去,光明一定会到来。

  这既是唯一逆天飞升者,与他父亲的故事。

  后世称为:“嫦娥奔月!”

  ……

  最新网址:

  下载本书最新的txt电子书请点击:

  本书手机阅读:

  发表书评: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点击下方的"收藏"记录本次(番外:飞升者嫦娥)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谢谢您的支持!!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