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胰子,阳春面
之所以要取名叫武川镇,也是希望它日后能够成为“武运昌隆,海纳百川”的重要集镇。
既然有几万流民,凌皓自然也可以想办法吸引更多的人前来武川镇定居,消费,进而为自己所用,把这些无组织无纪律的散漫流民逐步训练成为自己的矛与盾。
比如现在,随着王猛一声令下,大家各自散去,回到各自的摊位上,经营自己的小买卖。
“欸,瞧一瞧看一看,上好的胰子嘞。”
“新鲜的白菜,一个钱半斤嘞。”
“新鲜出炉的生煎包,想吃的快来啊!”
“刚出锅的阳春面,不好吃不要钱嘞!”
王猛带着徐荣,麴义在武川镇里四处巡视着,望着集镇中人声鼎沸的景象,感觉十分欣慰。
看来自己做得不错,公子若是能够看见这番景象,定然也会称赞的吧?
“对了,先生,这胰子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啊?竟有那般奇效……”麴义挠了挠头。
“这你就不懂了吧,这胰子可是咱们公子的创想,哪怕是几个月不洗澡的人,若是用上了这胰子,都能给洗得干干净净的。”徐荣笑道。
胰子其实就是古代发明的一种含有猪胰脏和草木灰成分的复合洗涤用品。近代之前,人们都习惯把香皂称作胰子,就是肥皂的意思。例如陕西关中、天津、青岛、东北等地都这样称呼肥皂。其也指代猪羊等的胰腺。
传说古人在黄河流域使用皂荚来洗衣服,后来到长江流域就没有皂荚树了,于是他们又发现有另一种树,其果实跟皂荚的性能一样,可以洗衣服,但是,比皂荚更为肥厚丰腴,所以,给她取名叫肥皂子,也叫肥皂果。
魏晋时期,出现了一种洗涤剂叫做“澡豆”,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里曾记载,把猪的胰腺的污血洗净,撕除脂肪后研磨成糊状,再加入豆粉、香料等,均匀地混合后,经过自然干燥便成可作洗涤用途的澡豆。是谁首先想到利用猪胰去垢。至今没有人知道,但他肯定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澡豆制作过程中,将猪胰研磨,增强了胰腺中所含的消化酶的渗出,混入的豆粉中含有皂甙和卵磷脂,后者有增强起泡力和乳化力的作用,不但加强了洗涤能力,而且能滋润皮肤,所以它算是当时一种比较优质的洗涤剂。然而,由于要大量取得猪胰腺这种原料委实困难,所以澡豆未能广泛普及,只在少数上层贵族中使用。
后来,人们又在澡豆的制作工艺方面加以改进,他们在研磨猪胰时加入砂糖,又以碳酸钠(苏打)或草木灰(主要成分是碳酸钾)代替豆粉,并加入熔融的猪脂,混和均匀后,压制成球状或块状,这就是“胰子”了。猪油在40℃熔融,而猪胰脏此时发挥脂肪酶的分解作用,将猪油分解为高级脂肪酸,这些脂肪酸与随后加入的草木灰碱剂发生皂化反应,生成了脂肪酸皂……这就是现代肥皂的主要化学成分。
胰子在化学组成上和今天的肥皂极相近。而且,加入了各种花香的产品种类更是多样,桂花胰子、玫瑰胰子……与今天各种带有不同香味的香皂已经颇为相似了。
此外,由于胰脏中脂肪酶和蛋白酶的存在,还具有复合分解污垢的作用,这跟现代的加酶洗衣粉作用很近似,堪称古代的加酶低泡多功能洗涤剂。
由于这个世界里找不到那么多化学原料来制作现代肥皂了,凌皓只能退而求其次,先让胰子面世了,看看市场需求如何。
王猛自然是无有不可,并且很快就让人制作出了样品,凌皓满意了之后才慢慢投入市场之中,看看有多少人会在这上面投入消费……
正说着,正巧就路过了这家“杨记阳春面馆”,王猛便笑道:“这店铺可是咱们武川镇上新开的,咱们进去尝尝鲜吧,看看是不是真的像店家吆喝的那般不好吃不要钱。”520
“正该如此,我们从早上忙到中午,早上就吃了几根油条,喝了碗粥,现在正好饿着呢。”
“那,今日便由我请客可好?”王猛说道。
“能让王先生请一回客,可真是不容易啊。”徐荣麴义二人闻言搓了搓手,却是丝毫没有客气什么,直接就踏步进入了这家阳春面馆,只见里面坐着十多个人,看来这面馆生意还算不错。
“诶,三位客官,里面请里面请。”跑堂的小厮立马上前,笑脸相迎,点头哈腰。
“三碗阳春面,再来一盘煮饺子。”王猛说道。
“好嘞,三位客官请稍等片刻,面和饺子随后便来。”这跑堂的得了命令,飞快地离去了。
“听外面说这阳春面价格便宜实惠,鲜香味美,其秘诀便是在这面的酱汁当中……”徐荣说道。
“不错,是使用了一种叫做【酱油】的酱,这种酱并不是由鱼肉蔬菜调和而来,而是以豆类为主料调和而成……”王猛点了点头。
酱油可是神州最为传统的调味品,是用豆、麦、麸皮酿造出来的液体调味品,色泽红褐色,有独特酱香,滋味鲜美,有助于促进食欲。
酱油是由酱演变而来,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就已经有制作酱的记载了,而神州古代劳动人民发明酱油之酿造纯粹是偶然地发现,中国古代皇帝御用的调味品,最早的酱油是由鲜肉腌制而成,与现今的鱼露制造过程相近,因为风味绝佳渐渐流传到民间,后来发现大豆制成风味相似且便宜,才广为流传食用,而早期随着佛教僧侣之传播,遍及世界各地,如日本、韩国、东南亚一带,中国酱油之制造,早期是一种家事艺术与秘密,其酿造多由某个师傅把持,其技术往往是由子孙代代相传或由一派的师傅传授下去,形成某一方式之酿造法。
阳春面是苏式汤面的一种,又称光面、清汤面或清汤光面,汤清味鲜,清淡爽口。是江南地区著名的传统面食小吃,是高邮、上海、苏州、无锡、常州、扬州、淮安等地的一大特色。
阳春面可以算是扬州的一大特色。民间习惯称阴历十月为小阳春,上海市井隐语以十为阳春。
相传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也统一了历法。以夏历的十月为正月。这个月就称为小阳春,而当时每碗面售十个铜钱。
后来这种概念就被引用到苏州的切口中,阳春就是“十”。另一种说法从《阳春白雪》而来,面光光什么都没有。这雪白白也是什么都没有,于是成面名。
以前此面每碗售钱十文,故称阳春面。开洋葱油拌面又称海米葱油拌面。以熬香的葱油和烧透的海米(上海人称开洋),与煮熟的面条一起拌食。面条韧糯滑爽,海米软而鲜美,葱油香郁四溢。1945年后,城隍庙有个姓陈的摊贩运用苏中家乡日常的方法熬制葱油,用来拌面。葱香浓郁与众不同,很受欢迎,流传至今……
出名的有上海阳春面、高邮酱油面(又称高邮阳春面)、扬州阳春面等等。
相传乾隆27年,阳春三月时分,乾隆皇帝南巡到淮安,他避开了文武百官,带着汪廷珍在城内到处转,来到了一个面摊坐下来,要弄点吃的,一会儿看到摊小二端上一碗面条,根根利利爽爽,淡酱色面汤清澈见底,汤上浮着大大小小金色的油花和翠绿色碎蒜花,阵阵香味扑鼻而来。乾隆连吃两碗后,突然问这面叫什么名字?摊小二说:“告诉六角(楚州方言,“汝阁下”的意思),我们没给它起名字。”什么,这么好的面条怎么没有名字?不行,不行!乾隆深思片刻说:“淮安是漕运要地,每年上交朝廷税收很多,贡献很大,现在正是阳春三月,这个面就叫‘阳春面’吧。”寓意淮安向朝廷交税就像春天万物生长一样,生机勃勃;又像这面条一样,连绵不断。汪廷珍听后赶紧叫人拿来笔墨纸砚,请乾隆御笔赐名为“阳春面”……
阳春面做为后世苏州的特色,就像大饼、油条、豆浆、粢饭四大金刚一样与苏州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作为面中最便宜的光面,依然保持着苏州式的风格,那就是不即不离,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当然,麴义徐荣是没有想这些的,他们只想赶快饱餐一顿,顺便看看价格是否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