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两天,云锋提议到附近村镇的小学里去看看。
窑合镇和很多的镇是一样的,一所镇中心中学,一所镇中心小学,其他的都是乡里设的村小,有的村小有着齐整的一到六年级,有的则只有一到三年级,有的村小里有操场、教学楼、升旗台等楼房建筑一应具全,有的则是土砖瓦房,规模情况由当地的经济情况和上学人数所决定。
云锋看了镇中心小学,如同看见了当年自己在中心小学上学的情景,只是升旗台造型不同,其他都像得很。而临近的一个村小则只有一到三年级,又像及了云锋当年读一年级时的云家村村小一样,红红的土砖盖着灰黑的瓦,小小的操场两边分立着两个篮球架,云锋当年加入少先队员时戴红领巾的仪式便是在这样的操场上完成的,她记忆犹新。
“花乡小学还在吗?”
王副校长转头问陪行的窑合镇镇长和在一旁的叶科长。
“在,在。”
镇长笑着回答道。
“那我们明天去花乡小学看看吧?”
王副校长提议道。
“去那可得考验开车技术了。”
镇长仍是笑着说道。
云锋想起自己班里的生活委员家便是在花乡,小学最初好像上的就是花乡小学,后来听说三年级后便转到镇中心小学里寄宿就读,便不由得也笑着问道:
“镇长,是山路吗?那山路可是盘山路?”
“云老师还真有见识,就是盘山路,比较窄。怕吗?”
镇长继续着他的笑容应道。
“嘿嘿,反正我不会开车,叶科长和王校开车,我可不担心。”
云锋打趣道。
“那怎么能让叶科和王校开车,那真得熟悉路的人才能行。明天你们去,我们安排两个熟悉路的人帮你们开车。”
镇长接口说道。
翌日,镇长果然带了两个年轻人过来开车。盘山路让云锋想起《山路十八弯》这首歌,看着高高湛蓝的天空,想象着高亢的歌声,坐在摇摇晃晃向上攀行的车上,云锋心里还诗意得很。但一个不小心,她看见了山下,却是垂直碧落的深山下数十米高度,犹如随山而行的碧绿的见底的深渊,才体会到窄窄车道其实就是山崖,不禁心惊肉跳,担心地问道:
“这,这对面不会有车开过来吧?”
“一般不会,这边的车极少,平时有车的年轻人都在外面的世界里打拼,住的都是老人孩子,没车也不会开车。出集市的车一般也早就出去了,如果真有,在拐弯处都会鸣喇叭,停下来小心让一让,也能过去。“
开车的年轻男孩回答道。云锋才想起每过一个比较陡峭的转弯处,他们的车喇叭都会提前响几下。
两辆车小心翼翼地行至大半个山腰,才七拐八拐地进了一个小村落,停在了村子旁边的一棵大榕树下。
“王奶奶,又坐这编竹篾呢?”
开车的两位年轻人果然熟络,看见坐在泥砖瓦房旁编织着竹簸箕的一位老人打招呼道。
“哦,是呀,你们这是又来看我们来啦?”
老人家张着一张没了大门牙的瘪嘴回道。她青筋突起的粗黑的手指继续编织着竹篾,抬起头看不出是否有笑意,但面容平静,一张布满皱纹的脸上星星点点的老人斑随着说话时牵动的皱纹在阳光里移动。
”可不是嘛,您那大孙儿呢?怎么没见他出来呀?“
”跟着去山里砍竹子了。中午才得回来呢。“
老人家说起孙子,手里的动作稍微停了下来,脸色有些迟缓地回答。
”王奶奶一个人带着她孙子过活。她孙子今年十岁了,读书晚,就在这村的村小上三年级。“
给云锋他们那辆车开车的小伙子介绍道。
”哦,那王奶奶的儿子儿媳都在外面打工咯?“
云锋不经意地问道。
”不是。老人家儿子五年前去山里砍竹子被蛇咬了,回来后发炎,生了一场大病,走了,儿媳妇丢下孩子,跟人去打工,后来就再没回来,也没音信了。现在就王奶奶带着孙子两个人过日子。镇里和乡里安排村里给照顾着。“
年轻的小伙子缓声说道。
“哦——“
云锋一听这样的情况,便垂下来眼帘。她是最听不得这样的事情,眼里早已经是一滴饱满的泪止不住地在她低头时掉进了泥土。站在她身边的李峰也是脸现哀容,低头不语。
”其实这村里留守的都几乎是老人和孩子。年轻力壮的早就出去打工了,也有日子因为打工过得好的,就在山下镇里建了房子,把老人孩子都接下去镇里上学过日子了。“
”现在留守的人家户数也就三十多户,还有些正在寻摸着往外搬的,这些孩子也都几乎是跟着老人长大,就近入学。原本乡里和镇里想把这里的旅游业搞起来,就像山脚几个村一样,春天种的桃花李花一大片,秋天银杏叶黄满山,广州深圳的人都愿意来看,但这花家乡村的山路实在太陡峭,人来人往的交通也承受不住,反而危险事故防不胜防,后来也就放弃了,只是照看着仍留在山里的人家的生活。也因为进山出山太麻烦,村小也就留着。“
”前些年,镇里将小学教室修整了一番,倒是结实了,不再和从前一样下雨一边上课一边在教室里用脸盘接雨。前年又修了篮球场,安放了乒乓球台,在学期间孩子们用,下学孩子们回家干活去了就留守的大人们用。“
两位开车的小伙子轮番给云锋和李峰还有随行的几位老师介绍着情况。镇长带着叶科长和王副校长走在人群的前面。
不一会儿,云锋这一群人便到了花家乡村小,学校的大门,就是围墙围起来后开的围墙门,门楣上横着一块木牌子红字,用楷书写着花家乡小学五个大字。一进门就是操场和乒乓球台,往前便是五间连成排的瓦房,三间是教室,两间是老师办公室,从窗户里望去,教室里是木桌椅,原木色,不算旧,也说不上新,三排摆放齐整,前后墙上各有黑板,讲台倒也正式。老师办公室里是一排办公桌,桌面上也堆放着作业本和教参。
教室和办公室后面,隔着一块空地,便是老师的住处,也是一连五间成排的红砖瓦房,门窗都紧闭着,估计放假,老师们也都回家了。
“老师们都是哪里的呢?”
云锋好奇地问道。
“这里的老师有两个支教的,有常年驻扎在村小的本地三个四五十岁的老教师。总共就五个老师。支教是任务,每年都有不同学校的老师来,三个本地老教师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都教。这里就一到三年级,每个年级一个班,每个班里现在也没超过十个人。也都上完三年级,免考就去了镇中心小学了。”
镇长回答云锋的问话,也给大家介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