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李承乾

第二十五五章:祈雨

李承乾 枕风流 4981 2022-11-03 15:23

  时间一晃就到了夏天,天气渐渐的热了起来。

  关中去年冬天刚刚经历了一次雪灾,朝廷还没缓过神来,今年河南又发生了旱灾。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逐渐体现出来。前隋的时候在河南等地大兴土木,黄河两岸成材的树木几乎被砍伐殆尽,水土流失的十分严重。到了最近几年,黄河流域经常会出现缺水的情况,尤其是今年,黄河两岸以东都洛阳为首的两州七府三十余个县几乎全部受灾。

  洛阳的兴洛仓一直是朝廷最重视的几个粮仓之一,里面存放的粮食大部分是用来发放百官的俸禄的。虽然李承乾改革税制的建议已经被李二陛下采纳并且通行全国,可是真的起作用估计还得再等两年,这两年的时间里,官员的俸禄还是得按着以前的老法子来。所以对于兴洛仓里的粮食,朝廷也不敢不慎重。

  唐代的时候农民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多高科技手段,说到底还是靠天吃饭,如果碰上了天灾,接下来可以预见九成以上是要发生灾荒了。只要发生灾荒,那些无家可归的百姓会做出什么事实在难以想象,万一要是兴洛仓有失,对整个大唐朝廷的震动根本不是去年那场雪灾可以相提并论的。要是再有人在暗中兴风作浪,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李二陛下也知道现在的情况不怎么乐观,一边每天催着袁天罡算算到底什么时候能下雨,一边安排李承乾赶往洛阳,主持救灾事宜。

  李承乾到了洛阳自有一番作为,这里暂且按下不表,先来说说长安这边的事。

  因为老天爷不给面子,一直都不肯下雨,洛河、雒水、伊河、瀍河等洛阳周边的河流也都几近干涸,报灾的文书几乎以一天一封的速度送到太极宫。随着灾情慢慢严重起来,已经有人开始上书建议李二陛下祭天祈雨了。

  祭祀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国历史的上三代以夏朝作为开端,夏朝就是以巫祝文化为立国根基,再之后的商朝,祭祀和占卜也占据了社会活动的重要地位,一直到周朝,周公制定周礼,祭祀依然占据国家活动的重要地位,《左传》中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就是这一点最好的体现。

  孔子强调“克己复礼”,这个“礼”说的就是周礼,既然说到周礼,那么祭祀就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坎儿,所以在《论语》当中才会有那么多祭祀的描写。

  再到后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皇帝成了“天子”,祭祀的地位自然就更加的重要了。汉武以后,随着社会发展和朝代更迭,虽然周礼的地位仍然不可动摇,但是祭祀的种类和形式也变得越来越多,出现了许多五花八门的祭祀。

  总的来说,这些乱七八糟的祭祀大概可以分为常例祭祀和临时祭祀两种。常例祭祀就是不管发生什么,到时候就要举行的祭祀。至于临时祭祀就要根据现实情况来举行了。祈雨,也算是临时祭祀的一种。

  在中国这种农耕社会,祈雨应该说是国家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中应用的次数最多的,除了每年固定的“雩祀”(惊蛰之后,祈求一年风调雨顺),时不时的还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求雨。毕竟谁也说不好什么时候老天爷就突然

  (本章未完,请翻页)抽个风,旱上一段时间。只要一段时间不下雨,就要开始准备祈雨了。

  除了雩祀是由皇帝祭祀,平常的祈雨要根据情况来决定祭祀的方式。如果只是小范围的不下雨,那么只要小小的祭祀一下就行,随便一个地方官府就能解决,可是要是像今年这样,波及了数十州县的大面积干旱,那就要皇帝陛下亲自出动了。

  关于祈雨的方式,从上古时代就已经规定好了。《左传》桓公五年记载:“凡祀,启蛰而郊,龙见而雩。”意思是说惊蛰以后龙神就要现身,这时该举行祈求降雨的祭祀。古代著名的地理著作《山海经》中记载:龙居处在南方,“故南方多雨”;而烛龙“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意思是可以经常招来风雨。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提到了舞龙求雨的活动。此外,在汉代画像石上也刻有“戏龙”的舞蹈场面。

  从上古时期开始,中国就一直就存在着对龙的崇拜。不过一开始的时候,龙并不具有单独的神格,而只是作为神的助手和坐骑的身份出现的。

  随着佛教的传入,佛经当中记载了一种叫做“那伽”的神兽。在佛经汉译的过程中,“那伽”被一致的译为“龙”。佛经《智度论》中云:“那伽,秦(指中国)言龙”。它类似中国龙,变幻莫测;风云际会;升天潜水;兴云布雨。在《过去现在因果经》中也说:“难陀龙王,优难陀龙王于虚空中,吐清净水,一温一凉,灌太子(释迦牟尼)身。……天龙八部亦于空中作天伎乐,歌呗赞颂,烧众名香,散渚妙花,又雨天衣及以璎珞,缤纷乱坠,不可称数”。这一佛传故事在中国又演变为九龙吐香水浴佛。由此可见,在佛教至尊悉达多太子降生那一霎起,“龙”就与他相随,地位尊崇可见一斑。太子降生后,在空中舞乐赞礼的“天龙八部”护法神,更有“龙部”存在,在八部众中地位仅次于“天”,神通广大,具非凡法力。

  为了和佛教抗衡,原本作为神仙坐骑的龙的地位在道教体系中也获得了提升。自唐代以后,随着佛道两教的兴盛,龙神的地位不断地提高,最终被封为龙王,以至于各地的江、河、湖、海、渊、潭、塘、井,凡是有水的地方就有龙王。

  说到这里,大家不要以为求雨就是祭祀龙王爷,至少在唐代的时候,还没有祭祀龙王的习惯,只不过会在祈雨的过程中舞龙而已。至于《西游记》啊,各种民间传说说的唐代的龙王故事,不过是后人穿凿附会罢了。至少在唐朝初年的时候,唐朝祈雨的对象大多数时候是各处名山大川的山神、太庙里的祖先和寺庙道观里的菩萨神仙。

  关于百官上书请求李二陛下祈雨的事很快就通过了,考虑了现在的情况,李二陛下觉得也没时间再派人去名山大川求雨了,作为开国皇帝的李渊还没死,李氏的太庙里现在也不过供着小猫两三只,求了也没什么用。想来想去,和几位大臣商量了一番,李二陛下决定就在长安周边的几个寺庙道观里举行祈雨仪式就行了。

  确定了祭祀的地点,由钦天监选好了祭祀的日子,接下来就要按照祭祀的要求开始斋戒、素服、减膳、独居。希望自己的诚意能够感动上天。

  《旧唐书·志第一》记载:昊天上帝、五方帝、皇地祇、神州及宗庙为大祀,

  (本章未完,请翻页)社稷、日月星辰、先代帝王(上古五帝等)、岳镇(五岳及其它山脉)、海渎、帝社(农神后稷)、先蚕(教民育蚕之神,由皇后主祭)、释奠(至圣先师孔子)为中祀,司中(星名)、司命(星名)、风伯、雨师、诸星、山林川泽之属为小祀。祈雨在唐代的祭祀中只属于小祀。

  关于小祀,唐朝的礼制是这么规定的:小祀散斋二日,致斋一日。散斋之日,昼理事如旧,夜宿于家正寝,不得吊丧问疾,不判署刑杀文书,不决罚罪人,不作乐,不预秽恶之事。反正就是跟李承乾当年代表李二陛下祭天的时候一样,怎么苦逼怎么整。

  祭祀前三天,李二陛下开始斋戒,并且昭告天下,将宫中的宫女发放还家,赦免一些罪行不是太严重的罪犯,求不求的到雨先不说,民心还是要先稳定一下的。

  自汉朝以来,一直都宣扬的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认为天象的变化就是上天对于人间万事万物的感应。天子受命于天,当然是最容易引起天象变化的了,因此每当气候有了什么改变,百姓都会把它和皇帝的所作所为联系在一起。

  东汉王充的《论衡》中在“明雩篇”里写道:“六国之时,政治不同,人君所行赏罚异时,必以雨为应政令。”意思就是说:国家政令实施的好与坏,通过天象就能反应过来。

  本来按照前世的历史,即使这个时候发生了什么大的自然灾害,李二陛下也不会担心。可是偏偏这一世李承乾穿越来了,而且偏偏刚刚提出了改革的计划。就在他提出这些计划之后,去年关中遭了雪灾,今年转过年来河南又遭了旱灾。这些如果朝廷不能处理好的话,只怕刚刚推行下去的改革计划就要胎死腹中了。

  李二陛下也知道这次祭祀的重要性,生怕触怒了上天,所以很严格的执行了斋戒的要求。等到祭祀这天,李二陛下一身素服,安步当车,带着文武百官,前往事先选定好的兴善寺举行祭祀。

  李二陛下出宫,长安大街都已经戒严了,所有的百姓都被千牛卫的人远远地拦住。李二陛下所过之处,路边皆垒起了土龙,台上供奉着风伯雨师和各路神仙,不得不说唐朝的时候这些神仙真的是乱七八糟的,除了每年都要祭祀的那些,其他的那些估计连李二陛下都不认识,也不知道礼部从哪找来这么多神仙的造像的。

  到了兴善寺,李二陛下主祭,秘书少监虞世南拿出一篇祭文,抑扬顿挫的当众宣读了一番,将祭文投入炉火中烧了。然后,李世民带着文武百官行雩礼祝祷,祈求上苍降雨。

  李二陛下求雨之心不可谓不诚,祭祀的程序不可谓不严谨,就连虞世南那份祭文也写的催人泪下,可是好几天时间过去了,洛阳的灾情文书还是不停地送到李二陛下的龙书案上。

  李承乾去了河南大半个月,一点消息都没有,李二陛下也是有点气不顺,直接把袁天罡找来骂了一通。

  虽然骂人很解气,可是这事还得干哪,这个时候李二陛下能指望的也就只有李承乾这边能有所收获了。安排人给李承乾传了份圣旨,催着他动作快点,剩下的,李二陛下也只有等待了。

  希望这次的旱灾不会对改革造成影响吧。目送着传旨的千牛卫离开,李二陛下的心里有些忐忑。

  (本章完)

  ...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