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习近平用典(第一辑)

序言 从中华文化中汲取力量

  序言

  从中华文化中汲取力量

  杨振武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向世界发出了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声音”,引起了广泛共鸣。

  “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2012年11月15日,在那场举世瞩目的记者见面会上,刚刚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以清新质朴的话语,打动了无数人。后来成为媒体高频词的“夙夜在公”,正是出自《诗经·召南·采蘩》。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习近平曾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这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访谈等,形成了独具个性的风格,人们爱听、爱读、爱看,海外媒体纷纷称之为“习式风格”。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习近平的语言之所以引人入胜,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善于运用古代典籍、经典名句。从诸子百家到唐诗宋词,从孔夫子到毛泽东,旁征博引、画龙点睛,总是给人以思想启迪、精神激荡。

  学习习近平的文章、讲话、著作等,一个最为深切的感受就是,他善于用典,常常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激活优秀传统文化,赋予其鲜活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比如,以“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明确为政必须维护好群众利益,用“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说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述领导干部从自己做起的重要性,借“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凸显改革创新的意义,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从精心用典中,我们可以感悟“以百姓之心为心”的宗旨意识、“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政治智慧、“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务实精神。什么是共产党人的无私情怀,什么是执政者的深谋远虑,品读字里行间,已经不言而喻。

  习近平多次倡导,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对经典名句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展现了高超的思想能力和高度的文化自信。用典过程,其实就是在打造一张张中华文化的金质名片,向世界讲述着一个个精彩的中国故事,这正是“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的生动范本。

  古人说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共产党人读书作文,更会把目光投向干事创业、治国理政的大境界。用典背后是“治世”,用什么、如何用、效果如何,既是领导能力、治理思想、执政风格的折射,也是把古人治理智慧运用于治理现代化的当代实践。

  当今中国正在进行深刻变革,尤其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全面深化改革需要鉴往知来,攻坚克难离不开历史启示,为政用权缺不了理想信念的钙质。因此,学习用典,不只是记住几句名言、了解几个典故,更应像习近平总书记那样,由此推开门、迈开步,不断深入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宝库。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走进文化、加强学习、提升素养,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就会更有底气、更有信心。

  “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千年未有之巨变,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顺应时代潮流,保持定力、增强自信,就一定能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接力中,写下我们这一代人的绚丽篇章。

  敬民篇

  “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90多年光辉历程启示我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使我们从人民群众中汲取了巨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正是这种力量让我们创造了中国奇迹、书写了中国震撼、找到了中国道路。

  从“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到打掉横亘在党和群众之间的无形之墙,增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履新之始就将“人民”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核心价值,在“敬民”的话语坐标下,强调亲民有真感情、爱民有真措施、利民有真成效。

  为政篇

  国家治理千头万绪,需要培养怎样的能力?深化改革繁重复杂,需要具备怎样的思维?既有木秀于林的骄傲,也有风必摧之的烦恼;既有“登高望远”的豪情,也有“为山九仞”的压力。有人感慨:当今中国,正面临绕不开、躲不过的“惊险一跳”。面对“四大危险”、经受“四大考验”,对执政者的能力与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新的“赶考”。对治国理政的方式方法、战略战术,习近平同志有着系统的把握、深入的思考。从统筹中央和地方、国内和国际、当前和长远的战略思维,到“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凡事从坏处准备”的底线思维;从“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实”的战略定力,到“敢于担当,积极有为推进改革攻坚”的改革魄力,有认识论的辨析,也有方法论的思考,更有源于实践的总结,为深化改革、完善治理提供了基本方法和根本遵循。

  习近平同志引用的古典诗文名句,谈安危、论治乱、道时机、讲大局、明根本、抓重点,充满了对执政之要的辩证认识,体现着对治理大国的深切认识。

  立德篇

  习近平同志对党员干部的“德”,一直高度重视。2004年任浙江省委书记时,他就在《求是》发表《用权讲官德交往有原则》一文,指出领导干部“既要依法用权,又要以德用权,归根到底用权要讲官德”。在系列重要讲话中,习近平同志也一再强调政德问题,认为治党治国之要,在于“筑起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两道防线”。

  对于新时期领导干部,什么是“德”?2011年12月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提出,领导干部加强思想政治修养,要善于辨别、正确处理四组关系——是与非、公与私、真与假、实与虚。他还曾将新时期领导干部“德”的标准,概括为五个修养——理论修养、政治修养、道德修养、纪律修养、作风修养。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政德”的内涵与外延,为领导干部确立了思想遵循、行动指南。

  “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廉不言贫,勤不道苦”……习近平同志引用的典故,对于官德有大量论述。这些言简意赅、意蕴深远的话语,从各个侧面回答了“什么是官德”“为何要官德”“怎么有官德”的问题。

  修身篇

  做人是做官的前提,一个领导干部的作为,取决于本人的修为。习近平同志非常重视干部的道德修养,强调“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习近平同志把“三严三实”作为干部改进作风的要求,其中摆在首位的就是“严以修身”,涵盖了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等四个方面的内涵,为干部立德、立言、立行指明了具体方向。

  同时,习近平同志也明确阐述了修身立德的方法:“吾日三省吾身”,强调的是反躬自省、自我批评;“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强调的是遵纪守法、不碰底线;“慎权、慎独、慎微、慎友”,强调的是防微杜渐、不弃微末;“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强调的是领导干部要管住自己的欲望。可以说,习近平同志所引用的名言典故,为领导干部崇德修身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体系给出生动标注。

  笃行篇

  成功缘于实干,祸患始于空谈。实干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注重落实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习近平总书记在履新之初就向全党郑重宣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形式主义”列为“四风”之首,矢志根除虚浮作风;到全面深化改革强调“把抓落实作为推进改革工作的重点”,致力实现改革蓝图,强调实干、注重落实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鲜明品格。

  “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机遇稍纵即逝,改革不进则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蓝图,靠什么绘就?13亿人的“中国梦”,靠什么实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持续奋斗?空想清谈只会贻误发展,实干苦干方能成就梦想。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脚踏实地地奋斗、扎扎实实地工作,才能无愧于人民期待和时代责任。

  劝学篇

  “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习近平同志从四个不同层面强调学习的重要性,阐释我们为什么要重视学习的原因。

  学习是中国共产党人战胜艰难的法宝。从延安整风时“改造我们的学习”,到执政之初“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从改革开放后“认真建立学习制度”,到新世纪阶段的“在全党大兴学习之风”,在每一个重大转折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总是号召全党同志加强学习;而每次这样的学习热潮,都能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实现大发展大进步。

  “只有了解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读书学习,也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国家历来讲究读书修身、从政立德。传统文化中,读书、修身、立德,不仅是立身之本,更是从政之基。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在现代政治文明中,“领导干部的人格力量对于做好领导工作越来越重要,而人格力量的形成很重要的途径是读书学习”。

  而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面对改革发展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学习对于我们更为重要。习近平同志曾用“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来描述部分领导干部的“本领恐慌”。好学才能上进。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梦想成真。

  任贤篇

  为政之要,首在得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选贤任能,始终把选人用人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来抓。“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就要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论断,鲜明提出锻造我们时代的“好干部”这一重大课题。

  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这是习近平同志为我们时代好干部描摹的“群体肖像”。从“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强调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到“把好干部选用起来”,强调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再到“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强调严格约束,习近平同志的“人才经”,涵盖了识别人才、举荐人才、量才授任、尊重人才和培养人才等各个方面。

  天下篇

  更为广阔的视野、更富进取的姿态……当世界的聚光灯转向中国,习近平同志关于外交的一系列论述,体现大道行思的中国理念、着眼长远的中国方略、内外兼修的中国担当、大气从容的中国魅力。

  “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共同发展”,这是2014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同志对这个星球上国与国之间理想关系的描述。“中国梦和拉美梦息息相通”“中国梦要与非洲梦联合起来一起实现”“欧洲梦与中国梦有更多交汇和对接”……“中国梦”成为沟通世界各国心灵的桥梁。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维护国家间公平正义,中国在国际舞台迈开洋溢着东方智慧的脚步。

  从“计利当计天下利”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从“山积而高,泽积而长”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国际舞台上,习近平同志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思想的魅力,以一句句典故阐释中国的外交政策,言简意赅、含义隽永。秉持“和而不同”的理念、采用“求同存异”的策略,承认“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差异、敞开“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的胸襟,面对风起云涌的国际环境,习近平同志的论述充满了精神的魅力、道义的能量,展现了一个大国领袖自信、坦诚、务实、担当的姿态。

  廉政篇

  “反腐败高压态势必须继续保持,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对腐败分子,发现一个就要坚决查处一个。”习近平同志从关乎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反腐,强调既防止“纵蝇为害”,也决不“养虎为患”;既要治标,也要治本,并以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既要经常抓,也要长期抓,“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

  十八大以来,从李春城、刘志军,到薄熙来、徐才厚、周永康,一个个彪形“老虎”被揪出来,查处力度不断加大,正风肃纪毫不手软;从“科长”到“村长”,从“迟到早退”到“服务态度”,一只只群众身边的苍蝇被拍扁,“蝇蚁之事”不再是漏网之鱼,只要违犯党纪国法,一样严惩不贷。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展现了鲜明的“习式风格”;众多“苍蝇”“老虎”纷纷落马,也极大地纯洁了党的队伍,振奋了党心民心……

  信念篇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习近平同志一再用这个比喻,强调信念的重要性。的确,精神上如果缺了钙,就会得“软骨病”,行不正、站不直,遑论开展工作、领导改革了。

  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追求,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90多年来,无数共产党员为党和人民利益英勇牺牲,支撑他们的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力量。革命年代,这是前赴后继、百折无悔的追求;建设年代,这是艰苦奋斗、激情燃烧的奉献;改革年代,这是敢为人先、搏击潮头的干劲。正因为用理想信念铸就了金刚不坏之身,才让我们有了“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力量;也正因为理想信念招展着高昂的旗帜,才让我们得到了亿万人民的支持。

  当前,多元思想相互激荡,挑战着主流的价值观念;物质诱惑席卷而来,冲击着干部的自律防线。正如习近平同志强调的,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正是因为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是“总开关”失灵的问题。“信念坚定”,被习近平同志作为评判干部是否合格的“第一标准”。面对“四大危险”,应对“四大考验”,我们更该坚定理想信念,为改革发展、民族复兴,积累起最强大的精神力量。

  创新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无论是在推进改革中强调“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还是在经济转型中提出“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在习近平同志的执政思路中,“创新”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

  面对复杂的改革环境、艰巨的发展任务,今天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驱动。无论是稳中求进推动转型发展,还是守护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无论是完善制度提升治理能力,还是激发活力构筑文化强国,都需要谨记习近平同志的殷殷寄语,“迎接挑战,最根本的是改革创新”,都需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创新创造,让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充分释放,让各行各业创新人才竞相涌现。

  法治篇

  “法者,治之端也。”法治是政治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标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里程碑,强调“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建设法治中国,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也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根本路径和努力方向。

  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指出“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号召“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要求领导干部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明确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腐败……党的十八大至今,法律的作用不断被强化,“法治”的理念反复被重申,成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最为醒目的标志之一。

  辩证篇

  恩格斯有句名言,“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改革时代的“本领恐慌”,首先就是“哲学的贫困”。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推进改革的历程中,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提出了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等。这些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贯通、有机统一,构成了完整、科学的改革方法。

  “天下之理,有张必有翕,有强必有弱,有兴必有废,有与必有取”,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如今,情况千变万化,问题层出不穷,舆论众声喧哗,这是深化改革面临的现实基本面。如果没有哲学的系统论、过程论、矛盾论思维,怎么胸怀全局、洞察大势,主持好一个领域的工作,领导好一个地方的发展?

  习近平同志强调,领导干部要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即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思考人生价值、把握社会脉动、寻求永恒真理,学哲学、用哲学,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功。只有一分为二看问题、多个角度想事情,才能避免“盲人摸象”,读懂复杂中国,把握改革大势。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