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家里的门都是木门,晚上睡觉插上门栓,白天外出大多是虚掩着门,也不担心有人来偷,一是那时的风气不错,颇有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遗风;二是那时家里差不多徒有四壁,所以也不必担心被偷什么。
不过,如果出门稍远一点,或者大人要去田里劳作,那门还是要锁的。
锁门也很简单,就是把门上的搭扣搭上,然后就挂一把锁。也很怪,一把锁应该是有两把钥匙的,但在我的记忆里,一把锁总只有一把钥匙。
一家人只有一把钥匙,所以钥匙是不能随身带的,只能放在某一个约定的地方,放在哪里呢,那是没有一点悬念的。
我们那里老房子的门边上似乎都有一个15厘米见方的小洞,那是在门关上时供猫进出的,我们称之为
“猫洞”,锁门的时候,我们就把钥匙放在猫洞里,还会此地无银三百两地在猫洞前挡半块砖;有时也会在门框上钉一个钉子,钉子上挂一只破鞋子,钥匙就放在这鞋子里。
每家的钥匙放在什么地方,大家都心知肚明,但大家出门时就是这么放着钥匙,也不见有什么人家被开门进去,更不要说短缺了什么物品。
现在,防盗门越做越高级,防盗手段也越来越升级,我们恨不能把自己置于铜墙铁壁中,然而还是会高频率地听到谁谁谁家被白闯了,谁谁谁家被夜盗了,这个时候,我就特别怀念我们那时古朴的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