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风水学中的科学道理
风水有迷信的一面,也有科学的一面,要汲取其合理内核,分析风水学中关于选址、朝向、布局及建筑环境等对住宅设计的影响,建筑美好家园。
风水学即
“藏风得水说”,古代经典著作《葬书》解释说:“藏风聚气,得水为上,……故谓之风水”。
古人又叫
“堪舆”。堪指高处,即天道;舆指低处,即地道。风水总的来说是为活人住的阳宅和死人住的阴宅择地、选址的一种方法。
风水学伴随我国传统建筑两千余载。讲求风水,即建筑环境要符合风水要求,如风向水流的地势等,这重要反映在古代皇帝陵墓的建筑上。
这种把人工改造和地形选择利用相结合,以综合地构成一种特定的环境,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一大特色。
“风水热”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欧美各国及港澳地区兴起,有许多人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在中国风水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创立了建筑环境学。
风水学的核心是探求建筑的选址、择地、方位、布局与天道的自然、人类命运的协调关系的一种学问,其范围包括住宅、宫室、寺庙、村落、城镇诸方面。
住宅的选址与生活环境中国古代风水学中包含许多选择和利用地形的构造理想环境的科学内容,这些理论讲究精神团聚,藏而不散,不冲冒四面之风,有屈曲纾缓的流水。
比如三代之时卜宅择其地形之善者无非一要土厚水流,二要负阴抱阳,然而因为土厚之地,水尤重于其它,所以古代大自城市的兴起,小至民宅建设,无不与环境,特别是与水有关,如遇禁忌之处,则有补求之方。
人们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长期观察中,逐渐认识到各种类型的地形地貌等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总结出一套人与自然相适应而协调发展的经验。
在实践中,这些经验指导着人们选取良好的地理环境和改善不良的环境未营宅立邑,为人们创造和获得富裕生活奠定了客观物质条件,所以国人素有
“风水宝地”和
“人杰地灵”之说。自然条件好的地方,则会促进人的健康以及改善生活生产条件,
“子孙昌盛”在合情合理之中。譬如明代时的江南地区,继承和发展了宋代的经济繁荣,山明水秀的自然景观,丰厚湿润的水土气候条件等,孕育了众多的文人志士。
明代的二百多名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江南竟占50%以上,出现了
“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的繁荣景象,这除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因素外,肯定还与江南美丽的自然环境有关。
除了基址的选择外,风水学还重视住宅周围的环境布局与住宅内的空间构成。
认为住宅四周应有
“四灵”,即宅左有流水(谓青龙);右有长道(谓白虎);前有水池(谓朱雀);后靠丘陵(谓玄武),此为最佳宅地。
至于室内空间,明堂应宽敞,厅堂门庑应先定位,东厢西塾要对称协调。
的确,在建筑外部空间设计及环境景观规划上,中国的城市、宫殿、寺观、陵寝、住宅、园林等建筑在风水理论的指导下,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现代科学也证实了风水学所要求的生态环境,关系人类的生存与健康。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特别是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重视住宅
“风水”,创造优美宜人的人工生态环境,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和作用。
比如,居住区应为居民创造赏心悦目的景观,广植树木、花草、造山理水,结合地形营造自然式景观,创造富有情趣的生态居住环境。
小鸟的欢唱和栖息,绿色花园中的小桥曲径,使人们仿佛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
由于我国各地气候冷暖、干湿、雨旱、大风、沙暴等都有很大差异。因此,房屋建筑就要适应当地气候并尽可能地改善不利气候条件,创造舒适的室内工作和生活环境。
比如,炎热地区需要考虑通风,遮阳、隔热、降温……;寒冷地区需要采暖、防寒、保温……;沿海地区要防台风、潮湿、积水……;西北地区要防风沙;高原地区则要尽量避免强烈的日照和改善干燥的气候(小范围内)等,这些是宏观选址要考虑的,但还要注重具体地点的气候状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处理,科学地选择和改善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居住环境。
住宅的朝向、间距风水学着重阳光、空气、水分等人类生存的三大要素。
风水师们非常重视住宅的朝向和日照,常常追求
“向阳府第”,而嘱人莫住
“背阴之宅”。风水书中说:“何知人家有福份,三阳开泵直射中”、
“何知人家得长寿,迎天沐日无忧愁”。还强调山墙应如何如何,院墙应如何如何等,这些除了争取好的住宅日照,改善住房的卫生条件外,还对保持住宅的气温有极大关系。
实际上,在我们所作的民居调查中,绝大多数住宅的朝向及布局,还是以气候,地形地貌、使用功能等物质功利要素为主要依据而确定的。
即便是在风水盛行的地区,当宅主命卦吉方朝向与建筑物质功利朝向发生冲突时,大多数情况下也是将大门朝向吉方开,或者采取一些
“厌胜”与
“避邪”的简单措施。住宅采光如何,主要取决于朝向。朝向不当,即使没有前排建筑物的遮档;或者朝向对,而南向房前被大树遮盖,室内也不会有理想的日照。
根据室内日照和通风,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等方面考虑,住宅朝向以南向为佳,冬夏受益。
原因在于太阳的运行规律,使冬季的太阳可以最大限度地射入室内;夏季光线方向陡,室内日照时间短、深度小,能避免阳光曝晒。
但是,不可能所有住宅都建成坐北朝南,即使一家一户,有时也难免有东西向房间。
为了避免日晒,东西向住宅可用锯齿形墙面,或用花格遮饰板等手法。
在风水学中对风是忌讳的,但这仅指对人体危害较大的风速较大的风而已,并不是完全不要风,只是
“风”要
“藏”,缓慢的气流在住宅中还是必不可少的。传统住宅的照壁、屏风等的作用之一是使快速的气流变得缓慢下来。
穿堂风在我们祖先的建筑典籍中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家中老弱妇孺经穿堂风一吹是会生病或使原有病情加重,有时甚至危及生命。
因而穿堂风往往被视为妖风、怪风、邪风,惟恐避之不及。比如,广州的西关大屋,其后墙一般习惯都不开窗,除挡北风和避免视线干扰外,还与风水怕
“散气”、
“漏财”的思想有关。建筑师在住宅门窗与方向的设计上通常要避免穿堂风的形成,但是对穿堂风也要一分为二。
华南、江南一带大中城市中热岛效应使居民夏天高温难耐,穿堂风能带给人们凉爽舒适,但最好不要在开门开窗时让穿堂风劲吹而毫无遮挡。
总之,建筑朝向的选择,涉及到当地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建筑用地情况等,必须全面考虑,并力图使建筑朝向好的景观。
选择的总原则是:在节约用地的前提下,要满足冬季能争取较多的日照,夏季避免过多的日晒,并有利于自然通风的要求,结合各种设计条件,因地制宜地确定合理建筑朝向的范围,以满足住户的要求。
住宅的平、立面处理中国传统建筑构图中,大量运用平衡对称,强调中轴线的平面和立面设计。
风水学在观念上也认为,建筑平面的方正,体形的均衡对称,环境格局的完备无缺等,都是吉利的表现形态,反之则认为是凶煞的兆头。
如房屋的前高后低、建筑体形的杂乱、两扇大门扉宽窄不同等,均被认为是不吉利的。
风水学中有不少关于
“正房宽敞出贵人”、
“堂屋有量不生灾”的讲究。这里正房和堂屋大致相当于今天住宅中的起居室和主要卧室。
可以看出,古人对住宅房屋面积、容积等也是十分重视的。
“室大多阴,室小多阳,阴盛则阳病生,阳盛则阴病生”古人这种对居室大小应适中的论述也是基本符合科学道理的,只是限于科学水平的认识而表述得含糊莫测。
可见,传统阳宅风水说中有不少科学的内容,但传统的表述和实践,已远远不能满足于现代住宅设计的要求。
我们要将传统住宅风水学中的科学成分继承并发扬光大,纳入到科学的设计方法之中。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待风水学的正确态度风水学具有科学和迷信两重性并存的特点,这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风水学对古代建筑环境的选址和设计经验的总结,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二是堪舆术的礼制化,玄学为儒学所同化;三是以神学为基础的谶纬、庇荫等迷信思想的滥觞。
风水学绝不等于迷信,否则,岂不是说我们迄今所能见到的名胜古迹(包括古代传统建筑)统统都是在迷信指导下兴建的?
风水学中的
“相宅术”切合建筑实用部分占主导,实质是对古代建房经验的总结,其中有不少值得肯定的科学成分,因此直到近代我国各地的民居建筑中都或多或少地运用了风水学的理论。
诚然,风水学中也有不少图谶庇荫的封建迷信内容。为了迎合人们普遍存在的趋吉避凶、招财进宝的心态,一些风水师依靠玩弄阴阳术数把戏,编织了许多玄而又玄的谎言和巫术笼罩在它的上面,尤其是荒谬地认为陵墓的选址、择地、方位、布局将决定其子孙后代的命运,使本来具有朴素科学原理的东西变成了神秘莫测的骗局,使迷信代替了科学,以花言巧语来骗取人们的钱财。
这些由始至终都是人为捏造的,是唯心主义在传统建筑学上的表现,所以结果也必然是荒诞不经的。
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既不能因风水学有科学成分就全部继承下来,也不能因其含有迷信成为而把它打入冷宫,而应以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评判,继承发扬光大其科学成分,批判摒弃其迷信糟粕部分,将风水学纳入建筑环境学的范围,使其为建筑设计(尤其是改善居住环境)服务。
风水术是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影响极大的一种方术。尽管它带有强烈的神秘主义色彩并包含有大量的巫术迷信内容,但其中却并非毫无可取之处。
正如古代的巫医术孕育了医药学、炼丹术孕育了化学并发明了炸药一样,风水术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科学的发展,对于古代地理学和水文学知识的积累,以及对于指南针的发明和传播,同样具有相当重要的积极意义。
1.风水术与建筑选址科学:风水术关于建筑选址的五大要素——觅龙(寻找山脉)、察砂(考察丘陵)、观水(观看流水)、定向(测定方向)、点穴(选定基点),在许多方面是符合中国这个地域上的地理环境、气象特点等自然规律的。
它实际上是提出了适合人类居住的生态环境要求和科学选址标准。2.风水术中的地理学和水文学知识:风水学家们最早考察并描绘了中国境内主要山脉的形势、位置和走向,最早提出了
“沧海桑田”的地壳变迁理论,最早认识到弯曲河流的河床变迁规律。他们对地形、地貌和地质、水文等的长期勘察实践,孕育并积累了中国早期的地理学和水文学知识。
3.风水工具罗盘与指南针的发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的雏形,就是源于风水学家手中的罗盘。
从汉代的司南,到唐代的子午针,再到宋代《梦溪笔谈》中记载的指南针的四种形式,都与风水学家有关。
风水家们还在人工磁化技术的发明和地磁偏角的发现方面,做出了不可忽视的重大贡献。
要而言之,我们在批判风水术中的巫术迷信的同时,还必须看到其中所蕴涵的一些符合科学道理的内容,正确评价它们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价值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