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奇幻玄幻 磨刀

第三百四十二章 痛苦需要排解

磨刀 水畔听钟 8383 2022-10-29 14:21

  蛰龙寺前,大战一触即发。

  挑水真人和谢宝树都已经准备好了,在菩提州,虽然是佛宗的主场。但是他们,一点都不怕。就在要动手的时候,西边两界山,突然出来一声号角。

  挑水真人脸色一变:“妖族进攻了,这里的事情,下次再说。”

  谢宝树无奈,只得作罢。

  挑水真人先去两界山,他随后就来。

  韦陀菩萨看了一眼西方,也没有说什么。这一次大唐与妖族的战争,对世界的影响很大。他虽然是菩萨,但是也要考虑做事的后果。

  四明神僧松了一口气,他最不想看到两方起争执。

  一场闹剧,就这么收场了。景宁还有些不服气,恶狠狠的盯着韦陀菩萨,内心有想法。谢宝树拉着她走了,事态紧急,还是先去两界山要紧。

  蛰龙寺前,老掌柜符雪园突然走上来,想出家为僧。

  他这辈子,就这么一个女儿,现在女儿没了,心中的痛苦不知如何排解。余下的日子,他准备青灯伴古佛。谢宝树对他这个决定,比较支持。

  佛宗虽然有恶人僧,但也有高僧。符掌柜能在这里找到一个归宿,也算不错。

  四明神僧,决定亲自为符雪园剃度。这一次的事情,他也知道。对于这位金丹修士,很是同情,多的事情做了不了,只能告诉他一些排解痛苦的方法。

  佛教对痛苦的研究相当多,由于所接引的众生根基不同,方法也呈现各种各样。小乘和大乘、显宗和密宗,都有各自应对痛苦的窍诀。

  人人想寻求快乐,而实际上总会遇到各种不快乐。在大乘佛教来讲,面对不快乐,可以有两种方式来接纳。一种方式是,寻找痛苦在哪里?去找感到痛苦的这颗心。

  它有颜色吗?有形状吗?到底是什么?

  如果有较高的智慧,就观察痛苦的心在哪里,找着找着,最后痛苦的心都没有了;如果没有这种境界,要了解痛苦的来源,和对境的自性。真正懂得了,执著就会慢慢减少,痛苦也会消失。

  无论如何,遇到痛苦的时候,不能逃避,也不能用其他的方式来转移,因为,一切痛苦的来源,根本是无明,只有智慧才能彻底解决。

  佛教面对痛苦的方法是接受,接受是依靠智慧。

  痛苦是我们每个人都不陌生的字眼,在这个世界上,痛苦的分类多之又多。拿我们人类而言,就有苦苦,坏苦,行苦这三大根本苦。以及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等八大分支分苦。

  佛宗有达能,还将人类的痛苦归摄为两种,身苦与意苦。

  如颂云:“胜者为意苦,劣者从身生,即由此二苦,日日坏世间。意思是说,上等人的痛苦,是心理上的苦受,比如工作

  压力,竞争忧虑,“高处不胜寒”的辛酸等等

  小人物的痛苦,则是身体上的苦受,比如缺衣少食,超强度的劳动等,由此两种痛苦,恒时不断的损恼着芸芸众生。所以世界上有钱的也痛苦,没钱的也痛苦。

  首先要认识到痛苦的来源是我执,也就是自私自利的这颗心,相信各位都很清楚,一旦你遇到困境而痛不欲生时,为众生痛苦的应该寥寥无几,为自己痛苦的可谓比比皆是。

  所以,要想断除一切痛苦,首先就要斩断他的来源,而要想斩断他的来源,理应学习一些佛教理论。以大乘的的无我精神改变自私自利的心态。

  第一个断除痛苦的方法就是要利益众生。假如你有大乘的慈悲心,菩提心,那是再好不过了,但即使没有至少也应该具有仁爱的传统道德,它也是挽救人类的妙药之一。

  失去心爱的人或物,是轮回中必定面临的自然规律。

  最好是通过打坐的方式静下来去思维,而不是边修行、边走路、边想。

  比如说,当自己失去某个心爱之人或物,感到痛不欲生的时候,就打坐去思维:失去的东西能不能恢复呢?如果能恢复,那就不需要像现在这样伤心欲绝,只需恢复、还原就可以;如果永远都不可能恢复如初,那我就只能面对、接受这个现实。

  也许刚开始没有效果,甚至宁可痛苦、难受,也不愿意这样去想,但只要坚持,慢慢就会想通这个问题。失去心爱的人或物,是轮回中必定面临的自然规律,不仅我一个,所有人都将会有这样的一天,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痛苦只能折磨自己,对自己的生活、工作、修行各方面都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通过反反复复地思维,就能说服自己。虽然这些方法比较简单,但若能真正运用到生活当中,是非常有帮助的,大家都应该去试试。

  若能依靠这个简单的方法去面对痛苦,就能闯过一个个的难关,之后就会发现,不但再大的痛苦自己都能顶得住,而且痛苦也可以不再是痛苦,其自身也有很多优点,它的正面作用要比负面作用多得多。

  就像有些治疗手段虽然让病人很难忍受,但治疗结果却出奇地有效一样。所以不能习惯于抗拒痛苦,而要学会面对痛苦。

  但是,在修四个对治力的时候,却不能这样得过且过,而是要对过去的罪业深深地感到后悔,并对罪业的苦果生起极大的怖畏之情。对罪业越有后悔心,清净的能力就越强。

  世间人也许会不理解:为什么要接受痛苦呢?正因为如此,他们永远也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

  佛经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在当国王的时候,过着豪华奢靡的生活。因为没有忍受过一点不舒

  服,所以在铺了十八层各种丝绸床单的下面有一粒豌豆,他都能感觉到,并且不能忍受。

  后来他不但失去了王位,而且一贫如洗,过着贫苦窘困的生活,只好到山上砍柴维持生计,因为连一件上衣都没有,他只能光着膀子背柴。天长日久下来,他不但丝毫感觉不到痛苦,还觉得很正常。

  虽然这只是个故事,但现实生活中也有类似的例子。如果遇到一个痛苦时,不去消极地抗拒,而是勇敢地面对。过了这一关,下次遇到类似痛苦的时候,就可以坦然、平静地接受,这就是战胜了这个痛苦,自己也就是这次与痛苦较量的胜利者。这样长此以往,就可以增强自己的心力,战胜所有的痛苦。

  人生有八苦,悟透八苦,便不再痛苦。

  每个人都有生苦,但都忘记了。以人类来说,胎儿出世时,要经历生育之苦,母亲受苦,婴儿也受苦,这是每个做母亲的人都晓得的,所以婴儿一出世就大哭,苦不堪言;另外婴儿的皮肤很细嫩,一出世接触到冷热空气,身体好像针扎那么痛苦。此外,胎儿在母亲的肚子里,觉得比较安全,一出世就有如迷途般,无依无靠,苦到要死,怕的要命,所以生是一种苦。

  我们的身心衰损,朽坏,生出种种的苦受,身体老化,慢慢的不听话,不中用;而我们的心逐渐没力,想东西也越来越迟钝,样样不如人,因而觉得苦不堪言;人老不中用,皱纹满面,腰弯背娄,老态龙钟,做不了事情,苦死。

  有些老年人在家无所事事,又担心被子女遗弃、孤寂与疏离难以挣脱,寻取温暖与亲情难得;年轻力壮时,高朋满座,意气风发,神采飞扬,谁也没料到晚年的境遇却是如此的孤单,寂寞与凄凉。

  体的四大不调,百病丛生,所以苦。病有种种,有些病很轻微,有些病很严重,有些暗病不容易查知,结果暴病而终。最可怕的是牙痛,痛到呱呱叫,家人都要让你三分,真正来讲,“吃”是病,贪东西也是病,但这些是属于心病,这儿讲的是身病。

  我们的寿命享尽,病逝,或是天灾人祸众缘逼迫而终。临命终时,死的境象令人难以忍受,恐怖之心油然而生。有些人死时,吓的面色变青,死相可怖;有些人在死时,不愿死去,双手抓的紧紧。

  如果有一天我们发觉双手不能动弹,一定苦的要命;人要死的时候,身体各部分慢慢的动弹不得,内心一定很恐慌,这就是死苦。

  大家都知道这生、老、病、死苦,甚至已经麻木了,无可奈何的接受;大家说反正都要死、想它做什么?但是没人讲反正要病嘛,理它干嘛?

  当你病了,会呱呱叫,病苦来时,就受不了。当死还没来临时,

  你嘴巴大,爱讲大话,当它来时,你就怕死。如果有人用刀指着你,你会吓的要命,那就是怕死--死苦;还没动到你,就吓到如此这般,等死期到来时,更不用讲了。

  我们和冤家、仇人没办法避开,每每要见面,这就叫做怨憎会苦。比如一对夫妻,婚姻生活美满,恩爱,过后吵架闹翻了,但是为了儿女,夫妻之缘难断,必须天天见面。

  但为了家计,为了五斗米而折腰,天天要和不喜欢的人见面。还有某些朋友,跟你吵过一次架后,两人见面就不说话,因为某种业因缘,你不能离开他,天天要会面,这就是怨憎会苦。

  与至亲,相爱的人乖离分散,所以苦。因为某一些因缘,所心爱的人儿离你远去,你舍不得,所以感觉到苦。思念总在分手后开始,常挂心头。有的伤心流泪,哭哭啼啼;有的睡不着,吃不下。

  行,是迁流变化义。世间一切都是无常变化,这乃是宇宙人生之规律。但世人不识这种规律,追求永恒:希望身体永恒、家庭永恒、婚姻永恒、事业永恒、人际关系永恒、爱情永恒,事实上世间没有一样永恒的东西,世事无常,美好的事物往往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

  由于我们的认识与世间的事实行,相违背,因而就有了行苦。总之,娑婆世界,一切莫非是苦。

  是我们生活中感受到的痛苦,佛经中既使没有指出,我们也是认为是苦的,这有生理上引起的出生的痛苦、衰老的痛苦、病变的痛苦、死亡的痛苦。

  由环境引起的爱别离苦:即亲爱的人不能厮守在一起;求不得苦:是所求不能如愿;怨憎会苦:是怨家路窄,低头不见抬头见。以及五蕴炽盛苦:即五蕴身心不平衡的痛苦。

  佛教有一些比较特殊的解决痛苦的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去修炼、净化自己的灵魂,就可以达到比较高的境界:暂时的结果,是减轻自己的压力;究竟的结果,是从根本上解决生老病死的痛苦。

  过去很多人认为:佛教很悲观、很消极、主张逃避现实,其实不是这样的。佛教对人生痛苦的认识,远远不止这么几种。佛教对人生的定义,对痛苦和幸福的态度,都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如果能够了解这些内容,一定能够受益匪浅。

  人的痛苦是怎么来的?若没有深入研究,很多人会从表面上去看问题,认为痛苦是因为自己没有钱、吃不饱、穿不暖,或者是各种各样的条件不具备而造成的。其实,这些都只是痛苦的部分因素而已,但痛苦最重要的因素并不是这些,而是另有原因。

  禅修呢,有世间的禅修,还有佛教的禅修。世间的禅修呢,主要是将人们的心平静下来,不要有烦恼、痛

  苦、压力,这么一个状态;而出世间的禅修,有出离心、菩提心,还有无二慧,或者说是不缘的回向作摄持,这样的禅修是比较深奥的。

  佛宗总是强调痛苦。

  为什么人生有这么多快乐,他却只强调痛苦呢?

  有人不赞同“苦才是人生”,理由是,我们既能感受到快乐,也能感受到痛苦,所以人生应该是苦乐参半的,为什么非要放大痛苦的力量?

  实际上,佛宗很多大能,都是强调痛苦的。

  除了学者,传统经论当中也反复提到“苦才是人生”这一观点。佛教《正念经》中云:“轮回如针尖,永无少安乐。”在六道轮回当中,所有众生都如同生活在针尖上一样。除此之外,佛经中还用火坑、罗刹洲等比喻来说明世间无有安乐、本性是痛苦的道理,即使众生能感受到一点快乐,它也是无常、不稳固的。可见,虽然生活中有苦受、乐受、舍受,但处处可见痛苦的自性。

  也许有人疑惑:“生活中明明有很多快乐,为什么佛教只强调痛苦呢?”我们的确能在生活中感受到少许快乐,但是大多数时候还是痛苦的。

  人类和其他众生所承受的种种痛苦,可以分为根本痛苦和支分痛苦。

  根本痛苦中有一种叫“变苦”,也就是人们在感受安乐时,突然遭遇变故,之前所有的快乐消失无余,自己被无法想象的痛苦所逼迫。这种痛苦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遇到。

  这种变故随时都可能发生,任谁也不能保证自己的生活永远不会变化。又比如,原本感情很好的夫妻,因为一些情况离婚,各自开始新的生活,原先的快乐也不复存在。

  根本痛苦中还有“苦苦”,指多件痛苦的事情同时发生在一个人身上。比如,正在感受病苦的同时,又与家人发生了矛盾;正在忍受贫穷的痛苦时,却又急需钱用等。

  由此可见,不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不论你是才高八斗,还是不善言辞;不论你是年轻有为,还是处于垂暮之年,每个人都必须要度过生、老、病、死这四大苦海。

  从实事求是的角度来讲,不论人生中充满了快乐还是痛苦,人们都应该面对它们。有些年轻人不爱听“苦”,觉得佛教消极悲观,但现实本身就是痛苦,不能自欺欺人地把“苦”说成“甜”,否则,当痛苦到来的时候,有些人可能无法面对,进而选择一些极端行为,甚至自杀。

  对于很多修行人来说,虽然生活中也会遇到痛苦,但他们能面对痛苦,并将痛苦转为道用,从而对治痛苦,因此,自古以来,很少有修行人自杀。

  符雪园在蛰龙寺,修行佛法,进展很快。

  就在他受戒的第三天,悟出了一首佛言。

  佛在灵山

  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

  纵横妙用万境生,一切不如心真实。

  红尘堆里学山居,寂灭尘心道有余。但得胸中憎爱尽,不学参禅亦菩提。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就这样,他留在蛰龙寺修行。

  韦陀菩萨也不管他。

  谢宝树则是带上杨山鬼,还有景宁,前往两界山。如今这里从一片荒凉之地,变得十分宏伟。远远望去,一道绵延不绝的长城通向远方。

  除此之外,临近长城的时候,谢宝树还看见了一道通天巨门。

  前往两界山的修士,都要通往这大门,为了就是隔绝妖族的奸细。

  还有,道门的修士。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