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奇幻玄幻 磨刀

第三百三十二章 谢宝树想杀人

磨刀 水畔听钟 8733 2022-10-29 14:21

  陈世峰就这样,惨死在符雪园刀下。

  不止如此,符雪园还用刀割下他的头颅。在这一瞬间,符雪园不是一个老人,而是一个在漠北打拼多年的金丹境修士。他朝谢宝树感激的看来,把刀扔给谢宝树,然后提着陈世峰的头颅走了。

  谢宝树只是收回了自己的刀,没有说什么。

  书院中,一些年轻的学生,看到了如此血腥的一幕,都有些不舒服,甚至有学生呕吐出来。坐镇书院的儒家修士,面色非常不好看。

  这些学生,可是都菩提书院的栋梁之材,怎么能出事呢?

  谢宝树看到了他的脸色,不过完全不在意,他说道:“书院的学生,本来不应该恐惧血腥。将来若是打仗,若是妖族入侵,你书院岂能完好无损?”

  儒家修士说道:“天塌下来,自然有我们这些个子高的顶着,轮不到他们这些年轻人。”

  是啊,书院里的学生,都是些不到二十岁的少年。就算妖族入侵,跟他们又有什么关系呢?大唐修士那么多,就算要死,也是先死老的,再死小的。

  可是,谢宝树不也是年轻人嘛?

  老的可以先死,但是年轻人,能不能不要那么理所当然?当初谢宝树在梦中,去往刘看山老家那个世界的时候,学到了一个成语“尊老爱幼”。

  这是应该的。

  可是那些被爱护的,能不能不要得了便宜还卖乖?

  谢宝树看着眼前这位儒家修士,其实对方并没有那么讨厌,最起码比起金光神僧要好的多。只是有些迂腐而已,金光神僧那是纯粹的坏。

  谢宝树拱手说道:“今天是我劳烦书院了,不过以后您最好还是莫要总坐在天上,偶尔也看看书院。不然下一次,再发生这种事情,来的就不是我,万一是个大魔头呢?”

  虽然很不愿意承认,但这位儒家修士觉得,谢宝树确实是蛮讲道理了。

  若是换了脾气不好的,有杨山鬼这样的九境剑仙当帮手,还有一旁的景宁,早就把书院打烂了,哪里会跟他慢慢讲道理?儒家修士犹豫片刻,还是朝谢宝树行了一礼。

  眼前的年轻人,品行不错,给他上了一课,值得他这一礼。

  谢宝树没说什么,摆摆手带着两外二人,走出了书院。

  如果用一句话来说儒家的核心思想,那就是中正做事,自省、中庸做人。要想做到这两点,就需要心有正气。

  何为正气?

  有位大儒文的《正气歌》中说:“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正气于造化,便是充塞天地间的至大至刚之气;于人,正气便是光明正大、刚正不屈之气。这就是孟子“浩然之气”的含义,他写道:“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集义而

  生,非义袭而取之也。”

  这里讲的“养气”就是培养精神,培养人格。具体说,就是培养正义感,培养一身正气的儒家人格。如孔子说,“立乎其大者,其小不能夺也”。

  书院要是想培育出好的学生,就不能如此愚昧。

  家有正气家不衰,国有正气国不亡,人有正气是脊梁。浩然正气是怎么养出来的呢?气概浩大的孟夫子也跟我们说了:“夫志,气之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

  志,是气的统帅,志向着哪里,气就跟随到哪里。养气,先要立志。立什么样的志,就会养什么样的气。要养浩然之气,必靠浩然之志。立志就是要在思想深处确立人生目标和远大理想,明确的目标可以确定努力和前进的方向。志向一旦确立,便不容易被改变。立志是对于每个人来说一种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

  如果连学生的安全都不能保证,那书院还教书育人个屁?

  一个如花似锦的姑娘,竟然就这么死在书院里面,谢宝树觉得简直不能容忍。

  那个儒家修士,发生了这种事情,他竟然还不反省。

  这样像话么?

  人生如此又有什么事情做不成?读书,经商,人生各种事业有此何事不成?这是人生的大根本,本立则道生。自省也是提高自我修养的重要方法,在不断的反省自己,克制自己中,才能不断的深化自我道德修养,让正气萌发。

  自省是为了反省自己,可是反省过后如果不改过,那么自省,其实是无意义的行为。一个充满正气之人,行为应当光明磊落,对于自己所犯的错误,亦应当坦荡承当并加以改正。

  人无完人,但这绝不是放任自己的借口。只有正视自己的不足,努力去改正它,才是对自省最好的实践。所以大儒王冕说:“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正气满乾坤”。

  西晋大儒杨泉言:“一身正气为人师,两袖清风能生威。”

  修身,就是修德,指道德上的自我修养和人格上的自我完善。儒家经典《礼记·大学》有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从最高统治者到普通老百姓,都要把修身作为为人处世的基础与根本。修身是儒家文化最重要的文化之一,其内涵是通过陶冶、锻炼自身的道德品质不断完善自我。

  修身能够抑恶彰善、濯污扬清,成就道德高尚之人。先人对人性的认识,说法不一。孔子曰“性相近”,孟子倡“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

  秦汉以后,董仲舒、扬雄等人则认为性兼善恶。不管怎么样,人性只是一个内在的、潜藏的某种可能性,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须下一番结结实实的修身功夫。

  孔子认为每一个个体后天所生

  长的环境、所接受的教育对其成长至关重要,即所谓“习相远也”,《尚书·太甲上》曰“习与性成”,也是此意。

  孟子认为人生而具有仁、义、礼、智四种道德情感,但这四种道德情感只是“善端”,即善的萌芽,能不能显露出来且成长壮大,有待于后天的努力,需要自我修养、爱护、培养。

  就像树苗需要阳光照耀、雨露滋润,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如果斧斤砍伐、牛羊啃食,再好的树苗也会夭折。他说:“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荀子认为人生而好利疾恶、有耳目之欲,故必须制定礼仪法则和制度规范,强制人们遵守。董仲舒认为人性兼善恶,善须后天着力培育才能成就。他举例说:“故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善与米,人之所继天而成于外,非在天所为之内也。

  是说,虽然善是一种先天的禀赋,若不加以修炼,也可能会成恶。总之,自先秦以来,思想家们不管对人性的认识如何,但都强调后天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唯有修身才能抑恶扬善,成就世间最高贵的人。

  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礼记·大学》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修身能够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更好地发挥示范群体的表率作用。儒家文化特别重视执政者的道德修养,认为他们具有强大的示范带头作用。有人向孔子问政,孔子回答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正”是对“政”的最佳诠释。正人先正己,执政者自身端正,才可要求百姓端正。

  要想使执政理念迅速实施,最好的办法是以身作则,自我修养,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因为为政者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影响力,具有广泛的带动作用与示范效应,他的一言一行不是纯粹的个人行为,而是代表着一种风尚、一种榜样,民众不知不觉在模仿学习。

  如果为政者正直无私、清正廉洁,那么上行下效,民众自然就走正道,即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如果为政者胡作非为、营私舞弊,那么他在民众眼里就威信扫地,指令也得不到贯彻,即所谓“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说,要想正别人,须先正自己:“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孟子曾以伯夷、柳下惠为例说明圣贤之士对整个社会风气的良好的影响带动作用:“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

  鄙夫宽。

  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

  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於亲炙之者乎?”孟子还强调应把道德修养高的人置于领导地位,他说:“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孟子·告子下》记:鲁国打算任用一个叫乐正子的人治理国政,孟子听到这一消息后高兴得夜不能寐。朋友公孙丑问孟子乐正子是否很坚强?孟子说不。

  公孙丑问是不是乐正子非常聪明有主意?

  孟子回答不;公孙丑又问是不是乐正子见多识广?孟子的回答依然否,但他接着道出自己高兴的原因:“其为人也好善。”可见孟子认为为政者有“好善”的品德胜过足智多谋与精明强干。

  为什么“好善”如此重要呢?孟子说:“夫苟好善,则四海之内皆将轻千里而来告之以善;夫苟不好善,则人将曰,‘訑訑,予既已知之矣。’訑訑之声音颜色距人于千里之外。

  士止于千里之外,则谗谄面谀之人至矣。与谗谄面谀之人居,国欲治,可得乎?”意谓,一个道德修养高的当政者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他能把良善正直之士吸引过来,大家同心同德,众志成城,就能把一个国家治理好。

  三人一起走出书院,景宁问道:“想不到你还这么懂学问嘞。”

  谢宝树摇了摇头:“我书又没读多少,懂个屁的学问,这不过是很简单的道理罢了。”

  欠债还钱,杀人偿命,在谢宝树看来,就是很简单的道理。

  只不过这些简单的道理,套上世俗的东西之后,就变得复杂了。如果陈世峰的爹,陈开山,不是八境体修,会只判二十年吗?

  为什么杀了人,还不判死刑?

  一命抵一命,不是很简单的事情吗?

  这些东西,谢宝树没说,他只是用行动做到了。

  要知道,谢宝树从小看的那些杂文,里面的故事,可都是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一个快乐的大唐人,是离不开戏曲、民谣、诗赋、传奇故事的。

  最古老的大概可以追溯到上古神话、传说,这些故事从无到有,从简单到丰富......一直发展到大唐,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唐传奇的出现,它是文言走向成熟的标志。

  大唐的融合了史传、诗赋以及民间俗文学的多种创作手法,讲述的内容也是十分丰富。传奇传奇,自然是讲述离奇或不寻常的故事,所以大唐的从志怪到爱情到江湖,在文字间描绘了一个丰富离奇却又正义光明的世界。

  大唐传奇叙事简洁明快,对人物的塑造生动传神,词汇也相当丰富,句式灵活多变,读起来十分有趣味性,还能引人反思,颇具思想性,成为当时

  人们普遍喜爱的文学形式。并且,大唐的文人写起来也是脑洞大开。

  比如南柯一梦。

  东平人淳于棼一天在一株古槐树下醉倒,接著梦见自己变成大槐国国王的驸马,任“南柯太守“二十年,与金枝公主生了五男二女,“男以门荫授官,女亦聘于王族”,可谓荣耀一时。

  后来因与檀萝国交战,吃了败战,金枝公主亦病死,最后被遣发回家,沿途破车惰卒,梦突惊醒,醒来后发现所谓“大槐安国”,不过是古槐下的一个蚁穴,那二十多年的荣华富贵也不过梦一场。

  这便是“南柯一梦”的典故,告诫世人人生如梦,且行且珍惜......可见大唐人的思想觉悟也不低。

  还有有柳毅传。

  故事讲洞庭龙女远嫁泾川,却受其夫泾阳君与公婆虐待,幸运的是偶然间遇到书生柳毅,替她传家书至洞庭龙宫,遂得其叔父钱塘君营救,回归洞庭,钱塘君等感念柳毅恩德,要把龙女嫁给他。

  柳毅帮忙传信只是想救人于危难,本无私心,且不满钱塘君之蛮横,故严辞拒绝,告辞而去。但龙女对柳毅已生爱慕之心,自誓不嫁他人,几番波折后两人幸福快乐的在一起了。

  爱情故事总是中必备的素材,最终跟对的人在一起,也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愿望。

  以及武则天女帝。

  武则天天授三年,衡州有一官员叫张镒,他许诺将独女倩娘许配给外甥王宙。倩娘和王宙也情愫暗生,然而她爹却食言了,将女儿另许他人。

  倩娘知道后一病不起,王宙也很难过,要离开这个伤心地。行至途中倩娘追随而来。王宙十分感动,两人就私奔去四川,一晃五年,儿子都生了俩。倩娘想念父亲,后悔不能尽孝,两人决定举家回到衡州。

  到衡州后,王宙先上门向老丈人请罪,说自己带走了倩娘,张镒诧异万分:“我闺女都在家卧病好几年了,你胡说啥呢?”,便令家仆前去验证,果然看见另一个倩娘端坐在船中,大为惊奇。后来两个倩娘相遇并重合为一个,病也全好了。

  出与相迎,翕然而合为一体,其衣裳皆重。

  大唐人,不管是写什么样的,或是演艺,都喜欢一个美好的结局。生活虽然跟演义不一样,但是谢宝树还是希望,在碰到事情的时候,还是能跟演义中一样圆满。

  既然他认识符雪园老掌柜,就要给他一个公道。

  如果谢宝树没有这么强大实力,那他能帮到符雪园老掌柜吗?又或者,他没有来到菩提州,那老掌柜会不会死在菩提书院?

  这种事情,他不敢想,因为一想到,他心中就会十分暴戾。

  修行《龙门录》,谢宝树心中,还是有恶念的。他没想到

  ,在去两界山之前,会碰到这种闹心的事情。符左岸他虽然只见过一次,但是知道,那是个好姑娘。

  现在就这样,跟老父亲阴阳两隔。

  世界上怎么会有这种人?老掌柜符雪园一个人把女儿拉扯大,好不容易在菩提书院求学,念书。以后不说有多大成就,最起码日子不会差。

  可是现在,一切美好,都被那个人给破坏了。

  除了陈世峰,还有刘鑫,谢宝树要找到她的。他想问一问,为什么符左岸能开出出去救她。她还要把门给关上?这种人,良心不会痛吗?

  此时此刻,谢宝树心中,真是有着前所未有的暴戾。

  他想杀人。

  刚才陈世峰被老掌柜杀了,不能去抢,现在很难受,可又不能说出来。他想杀人,可是斩恶刀不停的在晃动,似乎要阻止他心中的恶念。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