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都市言情 铁血魏晋南北朝

第一百五十二章 得陇望蜀(三)

铁血魏晋南北朝 胡马啸西风 3404 2022-11-04 11:48

  上回我们说到北魏帝国南下川蜀可以选择三种作战思路,第一种思路就是“正面强攻”。但是,如果南方众志成城,死守剑门关这一天然关口,致使北军难以有所突破时,第二种思路无疑会进入北魏将领的视线,那就是“以守为攻”。

  而同样是三国时期的历史,可以生动的为“以守为攻”提供丰富的参考素材。《资治通鉴》记载,公元215年,曹操攻取张鲁的汉中之后,和已经吞并刘璋蜀地的刘备迎面撞上了。此时的曹操急于赶回首都谋划接受“魏王”的封号,于是没有采纳司马懿“趁刘备前去江陵和孙权进行瓜分荆州的谈判,一举拿下蜀地”的建议(司马懿此时还嫩,只知军事,不懂政治,就像当年***说林彪“你是个娃娃,懂什么”一个道理),还用“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来搪塞了一下司马懿小朋友,然后任命夏侯渊为都护将军,率领张郃、徐晃等人采取“以守为攻”的战术,守卫汉中。

  所谓“以守为攻”,就是军事上采取守势,而政治上则采取攻势。三国时期何谓“政治”,我想最大的政治莫过于战争的胜利,而争夺人口、储备粮食、打造优良军事装备等等要素无疑是“现实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的曹魏占据中国绝大部分平原,有充足的粮食储备,以及大国强国的自信和实力来吸纳各方的民众。曹魏代表中央政权,通过内迁边疆地区的民众,充实自身人口基数的同时还削弱了敌对国家的兵源,可谓一举两得,长此以往,“马太效应”导致大国强者恒强,而小国只能慢慢被蚕食消散掉。

  史书记载,曹操离开汉中的同时,除了军事上对夏侯渊、张郃等人的任命外,还任命丞相长史杜袭为驸马都尉,全权掌管汉中民政事务,杜袭采取怀柔政策对汉中百姓进行有组织的内迁工作,汉中百姓仅迁徙到洛阳、邺城两地的就有八万余人。我们知道八万余人在人口凋敝的三国时期是个什么概念,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中原最多也就能动员十万军队,由此可见曹魏对汉中地区的“人口虹吸”的力度有多大。那么汉中居民迁出原籍,由此遗留下来的可耕地不就没人耕种了吗?不用着急,汉中的曹魏守军会不断从大巴山区(三巴地区)强制迁徙世代生活在大山里面的巴、氐、獠等少数民族进入平原,填补迁出居民的空缺,施行屯田,以此出兵出粮,支援前线战事。这种政府组织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移民政策,无疑对蜀汉有着釜底抽薪的功效(蜀汉常年北伐兵员从哪里来?很大程度上也要依靠掠夺山区的原住民;同样东吴的孙权也常常进山“征兵”,掠夺百越居民,绑上东吴的战争机器),从长期看,这种“以守为攻”的战略真的是相当“毒辣”。

  三国军迷对这一时期张飞和张郃的“宕渠之战”非常熟悉,但我看网上大多从军事角度讲述这一战役,对这次战役的大背景,即曹魏有计划实施以守为攻的“移民政策”很少提及。夏侯渊、张郃等人在曹操回军的情况下,兵力不足以采取攻势,于是在固守汉中的同时,张郃率兵进入三巴地区的宕渠等地,表面上看是迂回进攻,实则是执行内迁山民的战略意图。不过曹魏的“算盘”刘备集团怎能不知,随后张飞从驻军的阆中(嘉陵江河谷出口)增援宕渠,击溃了张郃,但张郃已经完成了山民内迁的工作,所以从战略上讲,“宕渠之战”双方也只是打了个平手。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种“以守为攻”的方略需要长时间的坚定不移的执行,我们说棋局并不是一个人来下,像盘踞在川蜀的政治势力又怎么能让汉中的敌军安心的搞“移民”呢?蜀汉的刘备随后在法正的辅佐下兵发汉中,黄忠定军山刀劈夏侯渊的故事,早已被各种版本的戏剧电影演绎的活灵活现,我们也不再赘述。

  总结说来,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民众自然是愿意投奔中央政权的强大政权,曹魏的“移民”猛一看确实很有市场。但是由于汉中、四川盆地独有的封闭特性,虽然蜀地的实力相比较关中那是大大不如,但是如果关中不能对汉中进行有效的增援,蜀地对于汉中的压制又是显而易见的,一旦双方军事实力的天平倒向蜀地,居住在大巴山区以及我们前几章说的居住在秦岭山脉的巴氐豪强自然会纯纯欲动,投靠蜀地地方政权,叛离中央。所以说中央政府在汉中地区的“以守为攻”的方略由于时间的拉长,还是有相当的不确定性。

  于是,进取蜀地还有最后一个方案可以选择,那就是“奇兵偷袭”。还是参考三国时期的“曹魏灭蜀之战”,当钟会兵困剑门关时,邓艾从“阴平小路”偷袭江油、绵竹成功,导致蜀汉全面崩盘,姜维空有数万精兵,但是远水救不了近火,只能坐望蜀汉的灭亡。我们从地图上看邓艾的进军路线,在传统的入川“剑阁道”的西面,是高耸入云连绵不绝的横断山脉,史书说邓艾进军之时经常无路可走,却也是事实。道路如此难行,后勤补给根本不可能保障,大规模的进兵那是毫无可能。所以,从道理上推断,一旦“绵阳-江油”一线的守军能够坚壁清野的固守,出不了一个月,从阴平小路“奇袭”的敌军自然就不战自溃了。

  发生在红军长征时期的“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分裂后”的往事,就为这种“奇兵偷袭”四川加上了一个反面的注脚。当时张国焘没有和***的中央红军北上陕北,而是选择南下攻击四川,但是红四方面军在川西崇山峻岭中的藏区根本得不到有效的补给,那里的粮食、人口根本不能支持一支数万红军的长期作战。最终红四方面军损兵折将后无奈又再次北上和中央汇合。我们说在红军时期,已经有不少生长在高海拔的农作物传入中国(大航海时代的福利),而在1500年前的三国时期,如果想从四川盆地的西侧进行进攻,那会比红四方面军遇见更加恶略的情景,尽管如此,邓艾却奇迹般的获胜了,真的是让人对蜀汉的灭亡扼腕叹息啊。

  综合上面的论述,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四川地理上的独特性,只要川蜀的割据政权君臣一心,众志成城,北方强权如果不具备压倒性的优势,就很难取得军事上的突破。而发生在我们连载的公元505年的故事,北魏帝国的镇南将军邢峦也肯定会采取前人的入川方略,南下征战无非就是强攻,不行就奇袭,再不行就固守蚕食。

  史书记载,当邢峦到达汉中后,我们前几章说到的仇池国杨集起、杨集义兄弟由于害怕邢峦在汉中做大后对其进行打击,于是直接反叛北魏,切断了邢峦南下野战军的补给线,配合南梁军对邢峦进行合围。而我们的镇南将军邢峦则临危不乱,协同夏侯道迁对各个南朝城堡发起强攻,所向无敌,无坚不摧。同时,邢峦还调兵遣将对仇池国发起攻击,不断击败氐人军队,保护着宝贵的粮道畅通。在源源不断后勤补给的补充下,邢峦又派遣统军王足(统军相当于军长)攻击南梁的军镇深杭、南安、石同(应该都是剑门关周边的军事要塞),全部攻克,剑门关也像熟透了的桃子,掉进了邢峦的口袋,而北魏军就此控制了川北要道--剑阁道。

  事已至此,南梁守将无奈退守梓潼,而邢峦和王足则得理不饶人,乘胜追击,最终把北魏的战旗插上了梓潼城头。史书记载,到公元505年夏四月,短短两个月时间,南梁梁州十四郡之地,东西七百里,南北一千里,全部归入北魏版图,帝国镇南将军邢峦一战成名。CD北大门从此门户洞开,川蜀之地的梁军呈崩溃之势。

  我们说北魏镇南将军邢峦有三头六臂吗?根据我们的分析,三国多少猛将都在汉中折戟沉沙,邢峦为何如此神勇,在短短时间就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战果?其实就像我们多次提到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蔷之内也”,南梁帝国除了汉中夏侯道迁的反叛,在川蜀之地的守将也出了大乱子,直接导致战局急转直下,四川盆地门户大开。具体什么乱子,我们下回再说吧。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