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团的官兵们是出来执行攻击任务的,他们除了兵器,什么都没带。上午苦熬过去了,下午尤其是傍晚以后,饥寒‘交’迫,就更难以忍受了。
飞虎军与他们不同,每个士兵身上携带的装备,不低于30公斤,随身就携带着压缩干粮。他们在吃饭的时候,第一团的官兵们只有眼馋的份儿,他们也不好意思去分飞虎军的口粮,毕竟晚上的突击行动,要以飞虎军为主。
晚饭的时候,飞虎军分出了一部分口粮,分给从第一团挑出来的200名突击队员,让他们补充体力,跟随飞虎军行动。
第一团团长哥洛翰吃着飞虎军的压缩饼干,羡慕地说道:“早听说你们飞虎军的待遇好,今日一见,果不其然。”
哥洛翰的参谋长拎起飞虎军分队长黄海明的背包,试了试重量,不由得直乍舌,说道:
“黄队长,这个包至少有50斤吧?爬这么高的山,空着手都费劲,你们背着这么重的东西,我看爬山的时候比我们都利落,真是不简单啊。”
黄海明说道:“这有什么?我们平时训练的时候,负重一般都超过80斤,独立执行任务的时候,必要的情况下,负重都会超过120斤!”
看到哥洛翰等人震惊的眼神儿,黄海明说道:“人人都羡慕我们飞虎军待遇好,可是他们不知道我们执行的任务,有多么的艰难。
就别说这个,我们平时训练付出的辛苦,一般人是无法承受的,说个最简单的,每天早晨,我们五点钟就要起‘床’,负重80斤越野,30里地,天天如此。
回来后,吃完早饭,接着训练,上午三小时,下午两小时,全都是高难度的动作……”
黄海明好好地给这些暂编师的官兵们上一堂课,他们直疵牙,想想飞虎军训练的那份辛苦,觉得当一名普通的步兵,实在是太幸福了。
夜幕终于降临了。
经过白天一天的观察,唐军发现吐蕃人在前面的山顶上,驻扎的人数并不多,他们只是监视哨,起到为鹰嘴关侧翼放哨的作用。
凌晨一点,飞虎军官兵取出兵器,将包裹‘交’给第一团的官兵们保管,朝着山顶上‘摸’去。
第一团突击队的200名官兵,和飞虎军保持50米的距离,随后跟进。
祁连山顶上气温极低,到了夜间就更加寒冷难耐。
山顶上的吐蕃人大约30人,他们在背风处支着三顶帐篷,留下两名士兵站岗。
天太冷了,两名吐蕃士兵,穿着厚厚的皮大衣,仍然冻得牙齿打颤,寒冷的夜风卷起雪‘花’,扑打着他们冻得通红的脸庞,他们躲在岩石后面,把兵器靠在一旁,双手抄进袖筒,蜷缩在一起取暖。
一名士兵嘴里嘟囔着说道:“曲长就是偏心,今晚本来轮到他小舅子站岗,却打发我来接替他,太不公平了。”
另一名士兵说道:“队长是头人身边的红人,谁敢得罪他?不就是站个岗吗,冷是冷了点儿,还冻不死人。咬咬牙就过去了。”
忽然,士兵们似乎听到了什么声音,他们扭头一看,眼前忽然出现了一张鬼脸,吓得他们魂飞魄散。
不等他们明白过来,一把锋利的匕首,已经划过了他们的脖胫,两名吐蕃士兵,一声不吭的倒了下去。
脸上涂着油彩的飞虎军队员,朝着下面做了个手势,躲在岩石后面的飞虎军队员们,也爬了上来。
黄海明对着手下的几个班长,比划了几个手势,几名班长点点头,分别带人靠近了吐蕃人的帐篷。
不到一分钟,队员们就已经走出了帐篷,做出手势示意,已经全部解决了吐蕃人。
黄海明观察后发现,山下鹰嘴关亮着微弱的灯光,距离这里至少还有1500米,他发现帐篷的旁边,堆放着几堆木柴。看来,这些监视哨一旦发现了情况,就是要点燃这些木柴来报信。
黄海明派人下去通知大部队上来。
不久,哥洛翰带着部队上来了。
黄海明和哥洛翰商议了一下,仍然是按照刚才地序列行动,主力距离突击队300米跟进。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更何况是在夜间。
祁连山山势陡峭,山上岩石风化严重,要想不发出声响下山,及其困难。
黄海明带着飞虎军,小心翼翼的向下移动,1500米的距离,整整走了一个多小时,才来到了鹰嘴关附近。
经过仔细观察,黄海明发现,吐蕃人大部分驻扎在山谷的另一侧,山谷之间用一道绳索桥相连。
绳索桥就是用十几根粗大的绳子连接两端,在上面铺上木板,两侧用绳索拉上护栏,构成简易的桥梁。
山谷的这一侧,有几间房屋,旁边还支着十几顶帐篷,这些帐篷里应该是临时来的援军。
黄海明判断了一下形势,在山谷的这一侧,按照一顶帐篷十个人计算,大约有160人,加上房间里的,算他50人,这一侧大概有200名吐蕃守军。
问题的关键在于,战斗打响以后,山谷对面的吐蕃人一旦切断了绳索桥,唐军对他们就再也无可奈何。
对面的吐蕃人,仍然能够牢牢地控制住鹰嘴关,大军仍然无法通行。
黄海明决定亲自率领30名队员,迅速冲过绳索桥,占领对面的桥头,在桥的这一侧,留下20名队员防守,防止吐蕃人破坏绳索桥。
黄海明决定等第一团地突击队上来,立即展开行动。
黄海明派人通知后续部队迅速跟进,他带着飞虎军的队员们,朝着绳索桥快速移动。
就在这时,吐蕃人发现了他们,大声喊叫了起来。
黄海明带着飞虎军的队员们,直接穿过吐蕃人的帐篷,不顾一切的扑向绳索桥。
听到了报警的声音,吐蕃人‘骚’‘乱’起来,他们胡‘乱’穿上衣服,就钻出了帐篷。
飞虎军的队员们,穿过这一大片帐篷,遇见吐蕃人,顺手就是一刀,他们脚下绝不停留,迅速冲到了绳索桥边。
这时,绳索桥的对面,已经出现了大群的吐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