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都市言情 长河复生记

第12章 神农出山

长河复生记 大简 3556 2022-11-05 01:28

  闷蛋走了过来,手指头上还捏着几个刚从碗里捞出的番麦粒。

  “爷,饿再不敢笑话你没种过地了。你看,这就是番麦,也叫西番麦。番麦是没有皮的。”

  孙一差点儿喊出来,“这不就是玉米吗!”

  “爷,你把这叫玉米?”

  “呃,我们那里把这叫玉米。”

  真不经念叨,当才还想着明朝没玉米,现在玉米就出现了。

  孙一低头查看自己碗里的粥,里面还有不少煮熟的玉米粒。

  后世玉米的粮食产量可是排在世界第一的啊。

  要是玉米在明末崇祯年间中国就有了玉米,网上流传的明朝亡于人口过剩,清朝兴盛于美洲新作物的说法就是胡扯了。

  孙一问,“这玉米,或者叫番麦,哪里来的?”

  闷蛋莫名其妙,“自己种的呗!”

  孙一:“你什么时间开始种玉米的?”

  闷蛋挠挠头,“这饿说不好,饿爷爷那一辈就种了。”

  孙一心下大为感慨,一方面明朝因为粮食短缺官逼民反,一方面改变全世界粮食产量的神级作物已经进门了。崇祯这个倒霉孩子,眼睁睁地同救命救江山的宝贝擦肩而过,吊死一点儿都不冤!

  孙一决定问个究竟,“那么,玉米产量如何?”

  闷蛋回答,“要说产量,正常年景的话,一亩地能打一石半!”

  一石半就是180斤。比后世的亩产千斤差远了,但是同明朝的其它作物比,已经很不错了。

  孙一对闷蛋说:“你知道吗,这个西番麦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过的。”

  闷蛋:“对对对!光听这名字就知道是从西边番国传来的。咱平凉府地的位置正卡在番商入中国的口子上,自古就是旱码头。这有啥西边传来的庄稼,都是先传到平凉府。但凡庄稼名字带个’番’字的,带个'胡'子的,都是外来的庄稼!”

  闷蛋这句话倒是没错。孙一知道,作物中名字带“胡”字的,多为汉代张骞通西域后传入中国的西方作物,是中国作物丰富的第一次高潮;作物中名字带“番”字的,多为明代,经河西走廊或经海路传入中国的美洲作物,是中国作物丰富的第二次高潮;而作物中名字带“洋”字的,则是清代,经海洋传入中国的,可以说是中国作物丰富的第二次高潮的延续,如:洋芋、洋葱、洋姜、洋白菜、洋柿子、西洋菜。

  孙一很想知道这时候中国已经有什么美洲作物了,便对闷蛋说,“那你数一数,都有什么是带胡字的和带番字的?”

  闷蛋开口道,”你象胡瓜,胡椒,胡麻,胡萝卜,胡葱,胡蒜,胡桃,胡菜,胡豆……,番麦,番椒,番瓜,番豆,番菊……““

  (作者注:胡菜,即香菜;胡豆,即蚕豆)

  见闷蛋说不出来了,孙一问道:“番椒,番瓜,番豆,番菊都是什么样子的?”

  闷蛋一一描述,原来番椒就是辣椒,这时候在陕西已经非常大众了。番瓜,就是南瓜。

  至于番豆和番菊,孙一则没搞明白是什么。

  对于美洲作物传入中国的速度,孙一感到很惊讶。

  孙一诚恳地对闷蛋和明朝同胞说道:“你们特别留心一下,有没有叫番薯和番茄的。番薯非常非常高产,番茄炒鸡蛋很好吃!”

  “不过,最了不起的还是番麦,在我的那个世界番麦是总产量最多的粮食!多到人都吃不完,就拿来喂牲口、酿酒、、榨油、做淀粉。番麦杆子还可以做饲料、当燃料。有人甚至说,就是番麦改变了我们的世界!”

  闷蛋看着手里的玉米粒,完全想象不出来这东西会有那么重要:

  “这番麦,自打崇祯元年大旱以后,在陕北就种不成了。”

  水,又是水!

  看来明末的大旱,水决定了一切,不管你是什么神级作物,没水全没戏!

  孙一实在忍不住,又在手机里查了查农作物的需水量。

  数据库里居然真有这方面的数据,按照作物全生育期的总需水量,常见作物从大到小依次为水稻、冬小麦、玉米和高粱(持平)、谷子、糜子。荞麦则大约同小麦持平。

  孙一明白了,这时的陕北连谷子都种不出来,何况玉米!

  ——————————

  参考资料(作者注:和情节无关,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跳过)

  玉米在中国:

  成书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的《平凉府志》:“番麦,一曰西天麦,苗叶如秫(高粱)而肥短,末有穗如稻而非实,实如塔,如桐子大,生节间,花垂红绒在塔末,长五、六寸,三月种,八月收。”

  由此可见,到崇祯五年(1632),平凉府已经有了至少62年的玉米种植历史,足足三代人了。

  ——————————

  参考资料(作者注:和情节无关,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跳过)

  辣椒在中国:

  比较公认的中国最早关于辣椒的记载是明代高濂撰《遵生八笺》(1591年),曰:“番椒丛生,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

  30年后,明代王象晋《群芳谱·蔬谱》(1621)亦云:“番椒,亦名秦椒,白花,实如秃笔头,色红鲜可观,味甚辣,子种”。

  这时番椒已经有了本土化的名字,秦椒,说明辣椒在陕西已经普及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