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事在人为,许多事情表面上看起来很难,实际上做起来更难。
关上了门以后,梅笑寒用轻松的口吻和张川、木昊以及叶子进行了长谈。
三个人之间年龄相差都不大,又都是当代人,所以有许多共同的话题。
创业总是艰难的,在战场上拿不到的东西,也休想在谈判桌上获取。一个人想要获得别人的尊重,必须自己要先强大起来。
所有的人都需要历练,没有什么事情是一蹴而就的,既然不能与大宋王朝公开决裂,最好的办法就是向南发展,扩张自己的领土,当手中拥有足够的筹码时,敌人才会尊重自己。
离梅城最近的一个政权“南唐”,南唐后主李煜,不是一个好皇帝,却是一个好词人。但是李煜的下场并不好,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说,只能算是他的运气不好。不但是李煜,末代皇帝的下场都不好,最近落得个亡国之君的名号。
成功者书写的历史,所有书写的人都是成功者,因为很残酷的现实是,只有活着的人才能写历史。
一个人如果能够不带着偏见去看历史,用自己的亲身感受历史,这不容易。所有的事情没有到最后,谁也不知道结果。
历史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历史究竟是什么?
众说纷纭,甚至会出现百家言论。梅笑寒从来就不是一个正统论,大宋的灭亡,不得不提到的便是崖山海战。崖山海战之壮烈,也只是在史书中所记载。
《宋史》撰修于元朝末年,全书有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共计496卷,约500万字,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
早在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诏修宋史,因体例未定而未能成书。
元朝末年,丞相脱脱主张分别撰修宋、辽、金三史,各自独立,这一意见得到元顺帝的同意,于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三月开局,三史同时修撰。经过二年半时间,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十月,《宋史》匆匆成书。
《宋史》是在原宋《国史》的基础上删削而成的。两宋时期,史官组织完备,雕版印刷术广泛应用,书籍流传和保存都较为便利,积累了大量史料。这就为元修《宋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宋史》修撰者匆匆急就,在史料的裁剪、史实的考订、文字的修饰、全书体例等方面存在不少缺点,如一人两传,无传而说有传,一事数见,有目无文,纪与传,传与传,表与传,传文与传论之间互相抵牾等,这使它在二十五史中有繁芜杂乱之称。
尽管《宋史》存在不少缺点,但是它卷帙浩繁,仅《列传》就有2000多人,比《旧唐书·列传》多出一倍;叙事详尽,就史料的学术价值而言详胜于略。同时《宋史》的主要材料是宋代的国史、实录、日历等书,这些史籍现在几乎全部佚失了,而《宋史》是保存宋代官方和私家史料最有系统的一部书。
中国自古以来历史意识便十分强烈,不但有着完善的史学机构记载本朝的历史,而且每一朝一代都为先朝修史。元朝虽然是文化相对落后的蒙古族建立的王朝,但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影响下,这一传统也继承下来了。
诚如至元十三年(1276年)临安攻克后,负责留守事宜的董文炳对前来招收儒士的李槃、王构所说的“国可败,而史不可灭。”(《元史》卷156)基于这一精神,元世祖至元初年(1264年)便建立了翰林国史院,南宋灭亡后,又在已下诏修辽、金二史的基础上,下令纂修《宋史》。
但因元初局势初定,无暇顾及修史之事,《宋史》也就没有实际着手修撰;世祖以后数朝也曾多次下令纂修三史,也迁延未就。
元顺帝至正二年(1342年),经筵检讨官危素在写给中书右丞贺惟一(太平)的信中说:三史迁延未修,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三史纂修时,究竟以辽、金、宋哪一朝为正统问题的长期争论;二是本朝攻取金朝、宋朝有所避讳;三是经费问题;四是缺乏良好的修史人材。
从当时实际情况看,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朝野上下在正统问题上长期争论不决,形成僵局。元朝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一统王朝,若以宋为正统,在史书中以宋为本纪,辽金为载记,则失去了少数民族的立场;若以辽金为北史,宋分写宋史和南宋史,则又引起有着传统华夷观念的汉族文官和知识分子的抗争。
到了元顺帝时,在贺惟一、巙巙等人的一再建议下,才最后下定决心纂修三史。至正三年三月(1343年),顺帝下诏修辽、金、宋三史,以中书右丞相脱脱为都总裁官、中书平章政事铁木儿塔识、中书右丞太平、御史中丞张起岩、翰林学士吕思诚、翰林侍讲学士揭傒斯为总裁官,并遴选了一大批史官正式开局。而这一次之所以成功,除皇帝十分重视之外,也与脱脱裁定,最后解决了正统问题有关系。
《庚申外史》卷上记载:“先是诸儒议论三国正统不决,至是脱脱独断曰:‘三史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议者遂息。”脱脱的这一裁决虽然专制,但是它既为三史的纂修成功创造了条件,而且也彻底打破了以汉族政权为正统的传统修史观念。因而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积极意义。
于是自至正三年(1343年)四月正式纂修三史,五年(1345年)十月,《宋史》脱稿,前后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因脱脱已于至正四年五月(1344年)辞职,因而《宋史》是由继任的中书右丞相阿鲁图呈给顺帝的。
参与修纂《宋史》的人之中,阿鲁图虽名为都总裁,但因素不识汉字,因而所起作用不大;主要撰修者除上述揭傒斯等总裁官外,还有史官斡玉伦徒、泰不华、于文传、贡师道、余阙、贾鲁、危素等23人。
每朝每代对于历史都非常重视,由于元朝和清朝是两个唯一完成大一统的少数民族,所以元朝和清朝对于前朝历史的记载的可信程度都不高,所以在中国文化上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从东汉末年开始,中国进入长期战乱,人口数量与分布发生重大变化。黄河流域屡遭战争,十室九空,人口大量南迁。
三国时期没有具体人口调查数字,今人估计应在3000万左右。
《晋书》记载,太康元年全国仅246万户,1616万口。
西晋的统一局面并未持续,全国又爆发了永嘉之乱。
公元311年即永嘉五年,匈奴攻陷洛阳、掳走怀帝的乱事。
晋初重行分封,终致八王之乱,加以天灾连年,社会不稳,胡人遂乘时入侵。
永兴元年(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起兵,逐步控制并州部分地区,自称汉王。
光熙元年(306年),晋惠帝死,司马炽嗣位,是为怀帝,改元永嘉。刘渊遣石勒等大举南侵,屡破晋军,势力日益强大。
永嘉二年,刘渊正式称帝,四年刘渊死,子刘聪继位。次年,刘聪遣石勒、王弥、刘曜等率军攻晋,在平城歼灭十万晋军,又杀太尉王衍及诸王公。旋攻入京师洛阳,俘获怀帝,纵兵烧掠,杀王公士民三万馀人。
中原人民为躲避战火纷纷南迁,南方因而设置大量侨州。
《宋书》记载大明八年户口数为90.1769万户,517.4074万口。
由于当时隐匿人口数量非常严重,这个数字并不真实。今人研究认为刘宋人口数量最多时有1800—2000万,北魏在3000万左右。
隋唐五代时期西元589年,隋平陈,中国再度统一。
据《隋书》记载,大业五年全国户数为907万。
唐初人口数字据记载仅二三百万户。贞观后社会安定,人口增长迅速。
据《通典》记载,天宝十三年全国人口有891.7409万户,5291.9309万口。今人将隐匿人口估计在内,则唐前期人口峰值在8000—9000万之间。
安史之乱后全国人口发生重大变化。北方人口再次大量南移。
襄州人口增加120%,鄂州增加100%,苏州增加30%,泉州增加50%,广州增加75%。五代十国时期南方九国中,只有吴和吴越两国君主为南方本地人,南汉君主是早期移民后裔,其它六国的君主均为北方移民。
中华民族,早就在多次战乱之中,允许多的少数民族进行过农活。历史上的朝代,分分合合,已经难以算计出次数。
所谓的大宋正统,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能站住脚。而强权者,永远拥有话语权。梅城此刻就像风雨飘摇中的一株小草,想要崛起,并没有那么容易。
任何人说的话都不重要,无论他是神还是仙,无论他是鬼还是魔,靠天靠地靠祖宗,最终还是要靠自己。
成为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打造一支无坚不摧的队伍,需要锻炼人的意志,首先是主帅的意志,想让将士们坚定信念,当权者必须明确方向。
在这块土地上,在这一片土地上,生活着的人们,他们渴望和平,他们痛恨战争,他们不在乎谁是正统,他们只在乎生活是是否安宁。每个人都曾有过梦想,但首先必须是活着。
也正是由于乱世,才造就了这诸多的英雄好汉,也正是由于乱世,才会有许多人揭竿而起。他们把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极致,为了同一个目标和理想,他们勇于牺牲。
梅笑寒把两只手放在脑袋后面,靠在了床上,他盯着天花板发着呆。他的少年时代就这样匆匆流逝了,由不得他做挣扎,也由不得他作出选择。时间执着地流逝着,光阴不再。
此刻,他不再是那个无忧无虑的少年,他走上了一条从没有遇到过的路。这就是人生偶然,没有到最后,谁也不能预料结果是什么样。
历史不是用来看的,历史也不是用来分析的,先人们的对对错错,也用不着后人来评价,后人们们也没有资格去评价先人的对对错错。
无论对与错,是与非。那些过往,都在刀光剑影之中黯淡而去。一代枭雄曹操,最终也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那些留下的可歌可泣的故事,最终化作一道道青烟随风消散而去。
叶子、木昊和张川,与梅笑寒聊了一夜,聊着聊着三人都落下了眼泪,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想过生命如此神奇,在人生的路走过一段旅程之后,他们想要回头去遥望。却发现,21世纪的今天已经离他们组建的远去。
古人的生活看起来确实是很乏味,然而现代人的生活却多了一些焦虑。每一个人生活的都不安,为了找工作、为了事业、为了未来。
交通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医疗教育问题、每天都被许许多多的问题所困扰着。
科技化的时代、信息化的时代、快节奏化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是越来越近,而是越来越远。隔着一个屏幕,却远如千里。
时间与空间是两种不对等的介质,没有人知道时间与空间的确切概念是什么,时间也好空间也罢,都是人类想象和创造出来的。
这一夜,梅笑寒再也难以入眠,因为他觉得一切的改变来的太快,快的让他无从适应。
确切的说,他早已迷失了自我,但是此刻他必须坚定信念,他是主政者,他是领导,他是一城之主,他是梅城的精神领袖。
梅笑寒觉得自己不能垮,更不能倒下,从此刻起他要肩负起梅城几十万父老乡亲的重托和希望。
他要把梅城打造成一座无坚不摧之城,他把梅城打造成一座铁打的城,这里生活的每一个老百姓都是他的子民。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必须招募人才,用人之道梅笑寒还很欠缺,排兵布阵,并不是强将的堆积,需要的是策略。
第二天,梅城。
商队驻扎梅城以后,便向四处分散开来,就像一颗颗种子插入土地一样。第一座现代化盐场,在多位专家主持下开始修建,盐铁是农耕社会最重要的东西,也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东西,也是古代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梅笑寒觉得必须把盐铁牢牢的把握在手里,盐是老百姓的生命,而铁是这座城市的生命。